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古代之最牛必备技能书 » 第十七章 该如何评价他——大唐名将郭子仪?!

第十七章 该如何评价他——大唐名将郭子仪?!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天道。

    生逢乱世,若乘风起,必掌重权不昏头。

    ……

    倘若你穿越成了一个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天子,那在你的眼中,什么才是忠臣良将好臣子呢?

    或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我心中以下四个方面就是答案:

    第一、

    首先,这个臣子他得十分听话。

    要做到“情理之中”的皇命不打折扣地坚决执行,“意料之外”的皇命纵有疑惑也毫不迟疑地坚决执行。

    第二、

    其次,这个臣子他得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任劳任怨之心。

    遇到困难要不打磕巴地迎难而上,忠心、谦逊、不贪功,天子给的他必须要,天子没给的他不能碰,对待公事不能有牢骚、怨言。

    第三、

    再次,这个臣子他得有能力、有本事、有价值。

    天子从不缺少溜须拍马之辈,缺少的是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有贤有能之臣,有才能可以解决问题的忠良之臣才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有价值的臣子。

    第四、

    最后,这个臣子他得有眼力见、高情商。

    同样是说话办事,有智慧有EQ的臣子则会“对症下药”地向天子陈情。

    天子喜欢听什么,他就斟酌后恰到好处地说什么;天子喜欢做什么,他就要思虑周全、全方位考量后给予天子“几套可行性方案”。

    ……

    风云起,天下乱。

    将星出,享太平。

    或许你不会相信这世上,真的有这样对天子来说“称心如意的好臣子”!

    但,事实胜于雄辩,在大唐就存在这样一个知名人物——中唐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在五十八岁之前的人生履历,确实是平平无奇的,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是他以武举中第,然后入仕从军,累功升迁为“九原太守”,此间却并未受到重用。

    当然啦,“太守”这一官职,若是放到现在的话,也算是一地封疆大员了。

    但对于浩瀚历史长河来说,仅凭郭子仪这区区一个太守,显而易见是不足为道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既有盛极而衰,也存否极泰来。

    就在公元755年,也就是郭子仪五十八岁之时,震撼唐史的“安史之乱”爆发,因此郭子仪临危授命,被任为“朔方节度副使”。

    至此,郭子仪开始崭露头角,一步步登上了唐史群雄大舞台,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在平定“安史之乱”之中,郭子仪一展所长,表现极佳,从此他的地位也是逐步攀升…

    接连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甚是后期累计战功,被加封为“司徒、代国公”。

    丝毫不夸张的说,这时候的郭子仪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夺目将星,稳稳跃升为“大唐军界首屈一指的大人物”,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唐十大名将之一”,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两。

    ……

    大唐皇帝“唐肃宗李亨”时期,在经历过“安禄山之乱”后,朝廷君臣难免对“掌握军权的武将”心生畏惧,总有一股莫名的隐忧…

    若不对“郭子仪”这类有民望的武将,施加节制的话,谁敢说没有下一个“安史之乱”呢?!

    基于此心,唐肃宗便逐渐放权于“大太监鱼朝恩”,以“阉当宦官”削弱平衡“武将集团”,一点点剥夺郭子仪的兵权,降低其武力威胁值。

    所以,一边面对满心猜疑的唐肃宗,另一边又面对着心狠手辣的鱼朝恩…

    郭子仪所面临的抉择便是:

    要么是唯唯诺诺、俯首听命,苟享太平。

    要么是披荆斩棘、放手一搏,拼出前程。

    安禄山那家伙在面临抉择时,选择了奋力一搏,可他很快就被抹杀出局了。

    鉴于此,郭子仪不由得遵从了“趋利避害”的内心,选择了领命“杯酒释兵权”。

    对郭子仪如此识相的态度,唐肃宗表示很满意,因此也不打算继续压制他了。

    于是,郭子仪在交权后,如就史上“司马懿”那般,开启了退休养老生活模式,长期的赋闲在家,那时候是李光弼接任了他那时的职务。

    …

    有记载云:

    观军容使鱼朝恩恶郭子仪,

    因其败,短之于上。

    秋,七月,上召子仪还京师,

    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师。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

    当时就有人上书进言说:“此时天下未平,不该如此浪费人才。”

    可因为唐肃宗的亲信“宦臣鱼朝恩”在其中横加阻挠,便导致了郭子仪始终无法复仕。

    …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仪于散地。”

    乙未,命子仪出镇邠州;党项遁去。

    戊申,制:“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发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坊、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

    制下旬日,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

    ……

    鱼朝恩横加阻挠的原因是什么?

    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授意,这个人又是谁呢?

    除了唐肃宗,还能是谁呢?!

    在唐肃宗时期的后两年,随着多年打压,见郭子仪仍未有任何不臣行为,所以天子对郭子仪的猜忌降低了,因此尝试着继续任用郭子仪。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郭子仪稳稳地抓住了这次复启的机会,重掌兵权,一抒多年“壮志未酬”的无奈寂寞。

    只可惜,好景不长,当唐代宗李豫继位后,自觉他的皇权掌控力不足,怕“拥兵自重的老臣”失去控制,所以仿照唐肃宗,随便找了个由头,便再次给郭子仪罢官了。

    …

    己巳,郭子仪自河东入朝。

    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

    数谮之于上。

    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

    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

    在夺取了郭子仪的兵权后,当时大唐的时局并未有所好转,在“安史之乱”被艰难地平定后,此刻吐蕃又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开始了趁火打劫,最后连都城长安都失守了。

    就在大唐风雨飘摇之时,郭子仪当仁不让,再次出手,领军击败了无耻侵袭的吐蕃大军,陈成功光复了长安,稳住了大唐国祚。

    此时此刻,面对着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大唐名将·郭子仪,各个大臣很尴尬,皇帝唐代宗尤其尴尬…

    因此不敢再故技重施夺其兵权,可皇帝对郭子仪的忌惮却一点都没减少,毕竟“功高盖主”这颗刺每个帝王身上都有!

    …

    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领河中尹、

    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

    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

    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

    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道观察等使,

    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

    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

    久不决。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于是,唐代宗和郭子仪就这样表面维持和睦,心存“勾心斗角”之念,就这般君臣彼此默契地相处了十多年,直至唐代宗去世。

    这时继位的是,唐德宗李适[kuò],他上台以后,便继承了前两任皇帝的意志,开始逐渐削弱起郭子仪的朝堂权力。

    两年之后,一代名将,大唐名臣,郭子仪去世了,其享年八十五。

    ……

    在郭子仪与皇帝接触的过程中,发生过三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件,

    就是在唐代宗削夺了郭子仪的兵权后,正主郭子仪没表现出啥不满。

    可他的旧部,却率先行动,希望通过兵变的方式迫使唐代宗让步,恢复其兵权。

    唐代宗希望郭子仪出面平定叛乱,郭子仪直接抓住了兵变的四十个主谋,并将他们全部处死。

    他做此行为的理由也很简单:

    “我郭子仪是忠臣,他们这样做是陷我于不义。”

    …

    初,李国贞治军严,朔方将士不乐,

    皆思郭子仪,故王元振因之作乱。

    子仪至军,元振自以为功,

    子仪曰:“汝临贼境,辄害主将,

    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

    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

    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谋四十人,皆杀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

    郭子仪的旧部是不是想要裹挟郭子仪造反?

    《资治通鉴》认为有这个可能,所以在写到元振见郭子仪的时候,司马光说元振“自以为功”。

    郭子仪有没有用旧部的鲜血,以此来证明自己决心的心思?

    恐怕也是有的,因为郭子仪说得很清楚:“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摆明了就是要划清界限。

    …

    第二件,

    就是著名的“醉打金枝”。

    郭子仪与唐代宗是亲家,他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有一次双方发生争吵,郭暧打了升平公主,并对她说:“我父亲如果想当皇帝,这天下就不是你李家的了。”

    升平公主觉得受了委屈,于是进宫找唐代宗告状,唐代宗对他说:“郭暧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你的公公(郭子仪)要是想当皇帝,他早就当了。”

    郭子仪得知此事之后,立刻把郭暧捆起来带到唐代宗面前,说郭暧大逆不道,任由陛下处置。

    面对知情识趣的郭子仪,唐代宗说出了一句名言:“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意思就是:孩子们的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可不能太当真。

    最后,郭子仪打了郭暧几十棍,算是把这事揭过了。

    …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

    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

    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

    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

    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慰谕令归。

    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

    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子仪归,杖暧数十。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

    第三件,

    就是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挖了。

    这件事其实可以和第二件事相结合,因为这件事就发生在“醉打金枝”之后的几个月。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到底是谁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当时有人猜测,这是鱼朝恩干的。

    …

    十二月,庚辰,盗发郭子仪父冢,

    捕之,不获。

    人以为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真是鱼朝恩干的,他是受谁指使呢?

    在这个案件中,处处透露着诡异:唐代宗大张旗鼓地要捉拿罪犯,郭子仪连连表示不必兴师动众,这不是什么大事。

    父亲的坟墓被挖了还不是大事?这必然不是郭子仪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据此得出一个结论:郭子仪心里有数,打算吃下这个哑巴亏。

    挖坟掘墓是大事,动静肯定不会小。如果唐代宗和郭子仪都有心查这个案件,怎么可能查不出来呢?

    作为嫌疑人的鱼朝恩,在这个案件中没有做过任何表态,一直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其实,这事是谁干的,郭子仪心知肚明,唐代宗也知道瞒不过郭子仪,所以他根本就没打算瞒。

    郭暧虽然是酒后出狂言,但在郭子仪一系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要不是郭大帅忠心耿耿,你李豫作为一个连都城都丢失的人,有什么资格当皇帝呢?

    安禄山为什么会造反?就是因为他身边有太多这样的蠢人,天天说安禄山神勇无敌,似乎安禄山只要轻轻一动,就能把唐玄宗从皇帝宝座上掀下来。

    安禄山最终选择了起兵造反,却最终落得个凄惨收场。

    唐代宗也担心郭子仪被手下天天灌迷魂汤,于是用这种方法警告郭子仪:如果你不打算造反,那就老实点。

    面对唐代宗的警告,郭子仪非常识趣,挖坟一事就这么过去了。

    …

    说完这三件事,可能与大家心目中所想的忠臣形象有些不符。但在我看来,所谓的忠臣,其实就应该是郭子仪这样的。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忠于另一个人,想要收获一个人的忠诚,就必须有所付出。

    三位大唐皇帝,始终对郭子仪充满忌惮,但他们谁也没有谋害郭子仪的意思,或许这就是彼此间的一种默契…

    皇帝们只是收缴他的兵权,但在个人待遇上从来没有薄待过郭子仪。

    无论何时,郭子仪似乎都未曾有过谋反之念,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所谓的君臣和谐,其实就是君臣二人都探知了对方的底线,双方都恪守原则从不越界,长此以往,自然君臣和谐。

    ……

    ——本章正文·完——

    【小七有话说】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唐·郭子仪《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东方郗祁抑扬顿挫地高声道:“收藏、评论、推荐票、月票、打赏,走一波,可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