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日不落帝国从秦朝开始 » 第五章 制作精盐

第五章 制作精盐

    杨昊目送老赵离开,看着越来越远的队伍,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

    杨昊走回院内,感觉肚子有些饿,没穿越前都是一日四餐,分别是:早餐、午餐、晚餐与夜宵。

    杨昊自来熟道:“老李啊!你们这有吃早饭的习惯吗”?

    李斯道:“不曾有,难道先生是饿了,我这就吩咐厨艺给先生做”。

    杨昊头摇得像拨浪鼓,急忙开口道:“不用了,我想去厨房看看,只是不知道在哪”?

    李斯心中狐疑道:难道先生会厨艺不成”?开口道:“这就带先生过去”。

    杨昊与李斯一前一后走了几个拐弯就到了一处院子,门是开着的,下人们有男有女开始忙碌起来。

    杨昊进入院内,终于看到了秦朝时期的主食。

    谷物类:黍、稷、稻、麦、麻、豆等,但最为普遍的主食也就两种,即黍和稷。

    蔬菜类:葵、藿、薤、葱、韭。调味类:盐、花椒、肉桂、葱、姜、蒜、酱油等。

    至于烧烤神器孜然、辣椒却是没有的。孜然是唐朝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而辣椒更晚需要等到明朝末年才来到我国。

    酒类:黄酒、西凤酒。

    水果类:樱桃、柿子、李、梨、桃、杏、枣、甜瓜、橘、栗、梅、榛、山楂、桑椹等常见水果。

    然而,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等水果开始传入中国内地,所以秦始皇时期不太可能吃到这些水果。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出产于福建、两广的荔枝传入北方,因此在秦始皇时期,他们也能品尝到荔枝的美味。

    在秦朝由于没有制冷技术,采购的肉、蔬菜、水果都不是很多,就算挖地窖储藏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杨昊逛了一圈来到装有盐的器皿前拿起一点粗盐翻看,忍不住感叹道:“在现代盐作为日常调味品不算稀奇。

    在当时盐可不是谁都能消费的起,秦始皇本人吃的也只是粗盐,粗盐分为:池盐和海盐”。

    杨昊把盐放回去后摇摇头,想在秦朝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还任重而道远啊!

    旁边的李斯问道:“先生,这盐有何问题”?

    杨昊道:“有,而且还是大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不过需要打造几样东西”。

    很快两人就来到了冶炼房,顿时感觉空气燥热起来。目光所及之处精壮汉子赤裸上身露出结实的肌肉,手中拿着锤子在砧子上锻打。

    旁边有几座火炉,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具,框里有各色矿石。

    当时冶炼青铜器技术最主要分为:砂型铸造法、失蜡法。

    左边木架上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兵器,右边是各种奇怪的农具,唯一相同点都是用青铜打造而成。

    往里走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用铁矿石打造的十几把铁剑,是生铁无疑,不仅粗糙卖相也不美观。

    当时青铜的冶炼技术成熟,铁器的冶炼还处于初期阶段。

    杨昊本来想画个草图给他们,自己房里确实是有一本日记本和一支圆珠笔,算了直接拿起一把农具在地上画起简易图来。

    其实古人是很聪明的,只是受到时代的限制而已。

    其中有一位年轻工匠李智聪明伶俐,理解能力也特别强,很短的时间就了解透彻,其他人一知半解,说实话这些东西都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变换了形状。

    在杨昊的指导下,壮汉们轮流锻打,足足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将铁锅、漏斗、铲子、盆(与秦盆不同)等打造好。

    杨昊知道秦朝的青铜器是含有金属剧毒的,比黄铜还大。

    将打造好的东西带回厨房,又准备了木棒、木炭、粗盐、丝绸绢,棉花更佳,可惜那时棉花产地印度河流域,并没有传到中原。

    皇室与达官显贵穿丝绸,平民百姓只能穿麻衣,冬天不保暖,老人、小孩和体弱多病的人只能在寒冷天死去。

    杨昊首先叫人打来一盆水,然后把粗盐碾碎倒入水里,用木棒不停地搅拌,直到全部融化,接着把融化的盐水倒入早已用木炭和丝绸绢铺好的漏斗中,多过滤几遍,直到盐水清澈透明为止。最后放入锅里熬煮,用铲子慢慢的搅拌翻滚,直到结晶即可。

    杨昊看到刚刚捞出放入陶罐里的雪白精盐跟后世相差无几,用手指沾点盐放进嘴里道:“嗯,还行”!要是让别人知道他这么说肯定用唾沫淹死他。

    李斯也沾了点盐放进嘴里惊讶道:“苍天呐!这盐太好吃了,先生,这是老夫迄今为止吃过最好的盐”,说罢!老泪众横。

    现代人自然无法理解盐对当时的人产生多大影响,人没有盐吃就没有力气打战、干活。

    有些穷苦人家买不起盐就用抹布擦拭锅底就当是放盐了。

    更有些人去吃盐井、矿盐给毒死了,盐铁更是朝廷把控,由此可见盐在古代的地位不亚于现代的液体黄金“石油”。

    杨昊道:“来!来!来!大家都尝尝”!

    下人们都看了看李斯,李斯道:“还不谢过先生”。

    下人们齐声道:“谢先生”,众人纷纷都说:“好吃”。

    杨昊深知自己刚来没什么根基,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找一个落脚点扎下根基,根基越深厚对以后的发展越有利,与建房子一个道理!

    人不能无根浮萍,就算占山为王也一样,没有小弟追随,不就成了光杆司令?

    若不幸成了流民,朝不保夕,颠沛流离,被有心人抓去当炮灰。没有钱粮,个人魅力不足,流民都快饿死了,谁还会跟你混,跟你造反。

    去皇宫谋个一官半职?不不不,咸阳乃是当时的权利中心,秦朝也没有科举制度,都是靠人脉关系推存的,在官场混稍不留神容易掉脑袋。

    杨昊至始至终都在打工生涯,早已厌倦那种失望、无助、迷茫、枯燥乏味的生活,自然不想再过以前那种人生,毫无意义可言。

    杨昊也不会秦国文字,后世学的都是简体字,只有那些专门研究各个朝代的文字大佬们才知晓。

    杨昊为了怕忘记随时可以查看的念头,就一股脑全部都给下载了,电脑上下载的各类书籍都有,就是没有与之对应各个朝代的文字,谁没事去研究那个,结果就穿越到大秦来了。

    其他穿越者都有牛X系统绑定,想要什么意念沟通就可以购买。

    杨昊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而且他还面临没有网络,没有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