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不了解的两晋南北朝 » 第二十一章 道子乱政

第二十一章 道子乱政

    淝水之战后,东晋进入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发展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但是不久谢安就被迫离开了建康,朝政大权落入了东晋皇室的一个成员司马道子的手里。司马道子说起来也是有来头的,他是把谢安推向政治舞台的简文帝司马昱的儿子,后来的孝武帝司马曜的同胞兄弟。司马道子年轻时以清澹著称,而谢安自己也是这样的性格,所以谢安就很看重司马道子,不断地力推他。司马道子在十七岁的时候被推举为司徒,正式进入了政治舞台,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道子这种急于为自己、为司马家族集中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了。

    司马道子身边有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名叫王国宝。这位王国宝来自太原王氏,他的父亲王坦之做过中书令,他的妹妹嫁给了司马道子,他自己则娶了谢安的女儿,成为了谢安的女婿。虽然王国宝的出身华贵,但他自己不争气,不学好,所以谢安不看好他,讨厌他,于是他就投靠了司马道子,给他出谋划策。谢安执掌朝政多年,谢氏家族又有那么多子弟在朝廷中担任各种职务,所以要挑点错是很容易的。然后司马道子就挑了谢安的几个错处,把谢安排挤出了朝廷,自己掌权了,王国宝等人也跟着得势了。

    得势之后,这些人就开始胡作非为,侵占人民的财产,侵吞国家的财物,所以就激起了许多矛盾,主要有三大矛盾。

    第一,司马道子和东晋孝武帝之间的矛盾。司马道子有一个毛病,就是好酒,而且酒后失德,酒一喝多,就只把孝武帝当做自己的兄弟了,而忘了他的皇帝身份。一次两次,孝武帝忍了,但是次数一多,孝武帝毕竟是皇帝,这么不给皇帝面子,他心里肯定怨气颇重。孝武帝看在司马道子是自己同胞兄弟的面子上没有发作出来,但看司马道子是越来越不顺眼。随着司马道子这伙人不断扩大权利,不断侵吞财物,越来越多的人向孝武帝打报告,要求惩治他们。于是孝武帝对他们进行了制裁,剥夺了司马道子的一些权利,削弱了他的一些财富。这样一来,司马道子和他哥哥之间的矛盾就激化了。

    在还没有公开翻脸的时候,孝武帝死了,起因是他跟一个姓张的贵妃开玩笑,说你好好伺候我,伺候不好我要惩治你。这个张贵妃听了之后很害怕,趁孝武帝酒醉,跟一个宫女把孝武帝活活用被子给闷死了,之后下落不明。孝武帝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是为晋安帝。这场矛盾随着孝武帝的去世而化解。

    第二,司马道子为首的集团和各个士族的矛盾。司马道子要扩大权利,首先要剥夺的就是各地士族和地方力量,这样就激怒了很多家族,其中有一个是同样来自太原王氏的王恭。这个王恭就以诛杀王国宝为名,在京口起兵,这下司马道子挡不住了,只好忍痛把王国宝杀了。同时,在长江上游还有一股更大的力量也出兵了,首领是桓玄,此人是桓温的儿子。桓玄以诛杀司马道子为名,率军攻打建康,而且还把建康给攻下来了。他甚至把当时的晋安帝给废了,自己做皇帝,改国号为“楚”,不过只持续了一年时间就被刘裕给灭了,历史上把这个短命的政权称为“桓楚”。当然司马道子也被杀了。

    第三,东晋王朝和各地地主、佃户之间的矛盾。东晋末年,由于地方割据,中央政府实际控制只限于三吴地区,而朝廷又将绝大部分赋役加于底层民众,农民的负担格外沉重。公元399年,司马元显为防御王恭等人的进攻,调东方诸郡“免奴为客”人集合建康充当兵役,号称“乐属”,他们不愿应征,同时征发这部分客对其主人也是损失。因此这项举措引起了地主和佃客的怨恨。琅琊孙氏家族的孙恩乘民心骚动,发动了叛乱。

    孙氏家族属于低级士族,信奉五斗米道,早在王恭叛乱时,孙恩的叔父孙泰就纠合兵众,准备起事,但事泄被杀,孙恩逃至舟山群岛。趁此机会孙恩带着信徒、党同从海岛上杀了回来,攻破了上虞,占据了会稽。孙恩自称征东将军,号义军为“长生人”,他们大肆屠杀士族,劫掠财富,满门显贵的世家大族再无昔日的辉煌。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奴客的拥护,也获得了部分不满朝廷的地主阶级的响应,孙恩势力迅速壮大,短短数十天时间,孙恩的部众就高达十万人之多。东晋政府立即派谢琰、刘牢之讨伐孙恩。孙恩不敌,被刘牢之部将刘裕多次击败,最后走投无路,投海自尽。不过谢琰也在这场战乱中不幸牺牲。

    孙恩死后,叛军推举孙恩妹夫卢循为首,继续战斗,但被刘裕追击,从海上逃走,随即攻破广州。公元410年,卢循率兵十余万逼近建康,朝廷一片慌乱。刘裕星夜赶回,将其击败。卢循逃到交州,最终在交州兵败自杀。如果说孙恩在败逃入海以前,多少还算是率领农民起义,卢循则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乱。

    孙恩、卢循起义,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谢琰战死之后,北府兵落入了平民刘裕手中,极端腐朽的世家大族从此失去军权。

    俗话说,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恕。正是司马道子集团的倒行逆施,将原本在谢安主持下稍有起色的东晋政府搅得一团乱,最终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