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九万里 » 第三十七章 帝国双壁〔求追读加更〕

第三十七章 帝国双壁〔求追读加更〕

    安西大都护府……

    “常清,陛下派郭子仪率兵二万,协防安西四镇。”

    “你怎么看?”

    高仙芝看着面前的封常清,面露疑容道。

    “将军,昭武九姓之国,在大唐与大食之间,左右摇摆。”

    “现今石国胆敢逐我唐吏,投身于大食。”

    “如不尽荡其国,我大唐国威何存?”

    “应是陛下忧之大食,增兵安西,防范于未然也。”

    封常清态度非常恭敬,分析道。

    “我看也不尽然。”

    “朝中奸宦横行,权臣当道。”

    “陛下虽醉心享乐,无心于国事。”

    “对我等手握大权的边军将领,始终有猜忌之心。”

    “愧领圣恩,坐镇安西。心无半点忤逆之意,却多次遭受奸宦勒索谗言。”

    “吾纵有九死无悔报国之心,终忧死于小人之口,无以竭露报圣朝,节死君前举忠孝矣!”

    高仙芝神色满是苦涩,仰天长叹道。

    “将军慎言,鱼朝恩一直欲要置将军死地。”

    “防墙有耳,伏寇在侧。”

    封常清脸色微微一变,当即压低声音,慎重道。

    “常清,你生性忠义,武略过人。”

    “追随我多年,从一个小小亲侍,如今已经成为安西大都护。”

    “我本想让你接任安西节度使,现在看来,陛下似乎有意于郭子仪。”

    高仙芝笑了笑,认同了封常清的话,转移话题道。

    “将军,你知我本无心权势,唯效之节义。”

    “若非将军提携,陛下恩典,我不过就是胡城一小卒,怎有今日之荣宠。”

    “此生若能引王师,荡平夷狄,生死筹恩,殁而有知,余愿足矣!”

    封常清也是感同身受,吐露衷肠道。

    “我知常清,常清亦知我也。”

    高仙芝哈哈一笑,视作知己道。

    “将军此次奉旨灭贼,可效秦之王翦,以消陛下之疑。”

    封常清却笑不出来,他感受到了高仙芝内心的压抑。

    古之良将,又有几人,不被君王猜忌。

    一旦被君王猜忌,又有几人善终?

    惟愿陛下有远迈秦皇之胸襟,勿习汉之高祖。

    “好,此次灭石国,尽掳其财以自污。”

    高仙芝想了想,便十分痛快的采纳了封常清的谏言。

    “这还不够,突骑施移拨可汗,日益骄纵,不从唐令,可顺而剪灭,以绝后患。”

    “这些夷狄,反复无常,畏威而不畏德。”

    “终究要灭,将军可任意挑选几个,尽荡其国,以扬国威。”

    封常清语气平缓,对于这些对大唐不太听话的藩国部族,没有半点好感。

    “好,腐夷之国,一战可灭之。”

    “此次还是老规矩,我率军出征,你为留后知节度使。”

    高仙芝想了想,便做出了安排。

    “把李嗣业带上,他那三千陌刀军,很不错。”

    封常清并没有反对,两人合作多年,早已习以为常。

    “这李嗣业确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好好培养一二,未来未尝不能超越你我,成为帝国一代将星!”

    听到李嗣业的名字,高仙芝也是赞不绝口。

    这样的人才,是大唐之福。

    只有不断涌现新的将才,大唐才能威震四方。

    如果青黄不接,那才是帝国之殇。

    “将军,那鱼朝恩尚需与之周旋,切莫轻易开罪于他。”

    封常清很清楚高仙芝的脾气,再次相劝道。

    “放心,我知道分寸。”

    “只是可恨,我等忠君爱国之士,却要授挟于奸宦之徒。”

    高仙芝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徒叹奈何。

    封常清沉默了,自己又何尝不知道。

    可圣人宠信之,如之奈何也。

    “将军,灭石国易。”

    “可它身后的大食,据说幅员辽阔,非等闲小国。”

    “我觉得还是要加派一些斥候,密切监视之。”

    “陛下派郭子仪前来协防安西,也是为了防备大食而来。”

    封常清想了想,转移了话题。

    “此等小事,你来安排即可。”

    “那郭子仪因生性耿直,宁折不屈,被闲置许久,没想到迎回贵妃以后,又得到了重用。”

    “若由他镇守安西,也不是什么坏事。”

    高仙芝对于郭子仪的印象挺不错,虽然没什么交情,但郭子仪在朝野风评都很不错。

    只是这风评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一直被雪藏,不受重用。

    “好是好,但以郭子仪的秉性,不懂与宵小之辈周旋,也不肯依附权党,很容易得罪小人。”

    “若身后没有人支持,日后恐会祸及满门,惨淡收场。”

    封常清认可高仙芝的说法,但也十分不乐观的分析利弊。

    “哎!”

    “陛下醉心于制衡之术,终非长治久安之道也。”

    高仙芝再次叹了一口气,对于当前的大唐朝局,十分悲观。

    “将军无需太过忧虑。”

    “至少目下,安思顺与安禄山,哥舒翰三人皆水火不容,相互之间争斗不休,谁也不服谁。”

    “朝中,李林甫表面权倾朝野,实则有杨国忠,林招隐,尹凤祥,黎敬仁等人掣肘。”

    “至于东宫那位,多年一直存在感很低。但我一直觉得,引而不发,才最危险。”

    封常清虽然远离中原,远在安西,但对于朝中的局势洞若观火。

    “怕就怕一旦失衡,遗祸无穷。”

    高仙芝眉头紧锁,目光凌厉道。

    “我们远在安西,也只能听天之命,忠君之事了。”

    封常清听闻,也是心神一震,苦笑不已道。

    过了一会,高仙芝似乎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你对齐王有何看法?”

    “齐王?”

    封常清露出思索之色,这段时间以来,这位齐王殿下可是名动大唐。

    都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尤其是他所作的那首精忠报国,深受边军将士喜爱,传唱极高。

    就连军营之中的火头兵,都能哼上一两句。

    “妙人也。”

    封常清笑了笑,给出了一个模糊两可的答案。

    “不错,确是妙人。”

    “以后回长安,定要见识一下这个妙人。”

    高仙芝不可置否,也笑了起来道。

    “还是不见为好。”

    封常清见高仙芝似乎对齐王很感兴趣,提醒道。

    毕竟,圣人对诸王可是非常敏感。

    身为边疆大将,去见齐王,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哪怕是君子之交,也难抵流言蜚语。

    世间最险恶,人心也!

    “私下自然不能与之相见,但总有机会相见。”

    高仙芝站了起来,说完便离开了。

    封常清看着高仙芝离去的背影,憋在心里的话,终究没有说出口,只得叹了一口气。

    〔感谢数字大佬五千打赏,感谢各位大佬的推荐票,月票,感激不尽,特此加更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