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九万里 » 第八十章 王府论道

第八十章 王府论道

    “拜见大王。”

    齐王府议事堂,人头涌动,众人对着走进来的李璿,拱手一拜,齐声高呼道。

    “诸君请坐。”

    李璿看着众人,笑着道。

    这算是自己的草创团队,齐聚了吧?

    齐王傅高适,谘议参军张巡,长史刘晏,司马严震,齐王友李白,左文学元载,右文学许远,东阁祭酒孙志直,西阁祭酒魏万。

    典军南霁云,副典军李晟,副典军白孝德,校尉崔宁,张名振,严武。

    “殿下,我可以一起学习吗?”

    内侍王承恩,不请自来,对着李璿拱手一拜,自来熟道。

    “当然可以,毕竟也是齐王府的一员。”

    李璿笑着道,心中却暗骂不已。

    这货赶都赶不走,明显是李隆基安插在自己府中的眼线,但又无可奈何。

    若强行驱逐,当然会引起李隆基的猜忌与不满。

    索性就慢慢腐化他便是,来日方长,不急于一时。

    “谢殿……大王。”

    王承恩想了想,觉得还是跟着王府众人一起叫大王好一点。

    “今日是咱们齐王府第一次举办学习日,请诸君牢记。”

    “以后,每月逢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都是学习日。”

    “无聊你在何地,无论你在何方,无聊你在忙什么,请不要忘记学习。”

    “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人嘛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李璿清了清嗓门,开始给众人立目标,塑榜样。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思想教育,乃是重中之重。

    必须要勤于修习,至于王承恩会不会打小报告,管他去。

    让他打好了,反正自己又不是密谋造反,只是带齐王府众人相互学习,顺便研讨下历经千年熏陶的思想。

    “大王,不知我等今日要学习的是何经文?”

    齐王傅高适,因为兼任了长安县令,近来办了不少大事,心情十分美好,当即率先捧哏道。

    “场上诸君,不乏满腹经纶韬略者。”

    “寡人就不献丑了,不论经文兵法,只与诸君探讨思想。”

    “从春秋百家争鸣,至汉武独尊儒术。”

    “从隋开科取士至今,天下官吏,寒门庶子又有几人?”

    李璿的一席话,宛如一颗重磅炸弹,丢了下去。

    在场的诸人,也并非全都是寒门庶士出身,也不乏世族门阀子弟。

    随着李璿的抛砖引玉,众人开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以李白,高适等寒门庶士低微出身为一派。

    以崔宁,李晟等豪门世族高贵出身为一派。

    两边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看的李璿连连拍手喝彩。

    李白等人,则是觉得豪门世族阻断了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大量垄断了社会资源,给天下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裂痕。

    李晟等人,却认为豪门大族对各郡安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家学,论教育优良,一骑绝尘,出大才的概率,远远超出普通人。

    这是物竞天择,乃天理循环之道。

    即便是公平竞争,权贵子弟,世族俊杰自幼就享受着最优等的教育,普通寒门士族,就连书籍都买不起,又何来上等名师教导?

    这才是世族权贵子弟,远比普通人更容易入仕的深层原因。

    至于大量攫取社会资源,更是仇富心理要不得。

    权贵子弟,世族子弟从生下来那一刻,就会被家族投入海量资源培养。

    他们一生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苦。

    头悬梁,椎刺骨,也许就是世族权贵精锐子弟,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外人,只能看得到他们所享受的风光无限,却没有人会在意他们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李璿听得头头是道,并没有接话。

    而是认真聆听,这个时代,两大对立阶级,最纯粹的交锋。

    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时辰,李璿从他们的交锋之中,已经了解到了许多信息。

    虽然这个时候,科举制度已经推行了一百多年。

    但远不如宋明时期,如今的入仕通道,依旧牢牢把控在世族权贵手中。

    普通人,哪怕是穷极一生,真的高中了科举,在仕途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大多数情况,都是被打发到偏远地区,做个无足轻重的县吏,虚度一生。

    唐朝入仕,并不是唯科举制。

    门荫,入幕,拜谒,献赋皆可入仕。

    开元时代,吏治清明,许多人才都是从科举一飞冲天。

    可自李隆基沉迷享乐,不问朝政之后,科举之路,近乎沦丧。

    侥幸中举者,若不依附权党,必遭受排挤打压。

    再一个,就是两帮人争论的边塞骄兵悍将之难题。

    为邀功,许多边疆将领会刻意挑衅夷狄番族,以此为借口建功立业。

    随着各藩镇军政一体,兵员属地就近征调补充,节度使的权利,过度臃肿,严重损害了皇权。

    但随着越来越庞大的官员体系,以及李隆基骄奢淫逸,动则一州之赋重赏特赐。

    大唐的财政体系也越发岌岌可危,哪怕有着西域诸藩吸血,也难以承受如此庞大的财政压力。

    为了节约路上浪费的钱粮,放权于藩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开元时代,李隆基有多么清廉节俭。

    天宝时代,他就有多么骄奢浪费。

    边军战功,正常赏赐千之一二。

    到了如今,数以千计大封恩赏,非但耗尽了各地粮仓帛库,更是让天下业田告馨。

    引发了一系列田产问题,也让天下百姓税赋越来越沉。

    李璿适当接过话题,并提出了两税法设想。

    最终两帮人又围绕着两税法改革,进行一系列推演,直到越发完善。

    所有人皆高呼,此法可行。

    如果推行得当,可以大大缓解天下田产税赋之顽疾。

    李璿见众人都已经说的口干舌燥,便结束了今日的学习,设宴与众人一醉方休。

    至于两税法,让魏万代笔详细记录在案之后,明日早朝,便上奏糟老头子。

    用不用,看他自己,反正自己尽力了。

    看了一眼其乐融融的王承恩,李璿琢磨着究竟怎么样才能让李隆基主动召回这个家伙呢?

    毕竟这家伙在,很多话题,自己都不好说的太过火。

    洗脑大计,难以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