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花木春秋 » 第三十六篇 地涌金莲 | 因佛祖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而得名

第三十六篇 地涌金莲 | 因佛祖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而得名

    2019年8月上旬参观BJ世界园艺博览会时,见到了从未见过地涌金莲。它的假茎由地涌出,茎顶生花,花的苞叶金光灿灿,状若佛座莲,甚是怪异。

    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仅产于云南中部至西部地区,多生于山间坡地。

    最早收载地涌金莲的是明代的《滇南本草》:“地涌金莲,味苦涩,性寒。治妇人白带,红崩日久,大肠下血。”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也收载了本植物:“地涌金莲生云南山中。如芭蕉而叶短,中心突出一花,如莲色黄,日坼一二瓣,瓣中有蕤,与甘露同。新苞抽长,旧瓣相仍,层层堆积,宛如雕刻佛座。”

    清代《花镜》亦收载“地涌金莲”,但从图文判断,并非本植物,而是天南星科臭菘属植物。

    1954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种子植物名称》收录地涌金莲,拉丁学名为其异名MusalasiocarpaFr.。

    1971年出版的《云南中草药》收载本植物,正名为地涌金莲,别名为“地金莲、地涌莲(昆明)”。功效为“收敛止血”。

    据说植物学家吴征镒、李锡文于1978年将地涌金莲从芭蕉属中划出来,归入新的地涌金莲属。

    1979年出版的《云南植物志》第二卷收载本植物,拉丁学名为Musellalasiocarpa(Fr.)C.Y.Wu,combnov。书中提到它还有别名“地母金莲”。并提到:“假茎作猪饲料;花可入药,有收敛止血作用,治白带、红崩及大肠下血;茎汁用于解酒醉及草乌中毒。”

    关于“地涌金莲”名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它的假茎似从地上涌出,而苞叶黄色似莲花瓣,故名。也有人称它为“千瓣莲花”。另外因其似芭蕉而矮小,又有“小芭蕉”、“地芭蕉”的别名。

    据说“地涌金莲”之名与佛教有很大关系。

    一种说法是,因佛经有“佛祖降世,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的说法,故有了“地涌金莲”这个词,并最终用作植物名称。哪部佛经有这样的说法?本人查不到出处,但在《佛本行集经》中查到“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的记载。怀疑“佛祖步步生莲”的说法与此相关,但此处说的并非佛祖。

    还有一种说法是,佛祖讲经时“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故有了“地涌金莲”这个词,并最终用作植物名称。但哪部佛经提到了佛祖讲经就地涌金莲,还是查不到,不过《西游记》第二回中有类似内容:“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只是《滇南本草》成书时间比《西游记》更早,兰茂不可能参考吴承恩的作品,所以,“地涌金莲”这个词最早的出处肯定不是《西游记》。“地涌金莲”一词到底出于何方,还待进一步考证。

    不知是否由于受到了上述说法的影响,地涌金莲成为南传上部座佛教“五树六花”之一。南传上部座佛教是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YN省傣族地区的佛教,他们规定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糖棕等五种树和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地涌金莲六种花(还有其它说法),为寺院必须种植的花木。傣族信仰南传佛教,他们也把“五树六花”作为本族的吉祥植物。

    可能唐代时广州就引种了地涌金莲,因为传说禅宗六祖惠能在广州讲经时,身旁的一棵地涌金莲竟伴随他的讲经声开放了。不过此事尚待进一步考证。

    因本植物仅产于云南,很稀有,所以也引起了国外植物学家的关注,据说已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前来索取、采集或交换种源,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将种子带出国外。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很可能会再次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还须有关方面注意。

    地涌金莲的拉丁学名是Musellalasiocarpa(Fr.)C.Y.Wu,是芭蕉科地涌金莲属植物。此属仅此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