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花木春秋 » 第四十一篇 刺儿菜 | 划嗓子眼儿的救命菜

第四十一篇 刺儿菜 | 划嗓子眼儿的救命菜

    刺儿菜是我最早认识的野菜。1960年时,我和同班的马同学成了好朋友,他邀我去野外拔野菜。当时正闹自然灾害,奶奶和母亲听说很支持,还给我找了个小口袋。马同学带我去了BD市的北郊。我们挖了马生菜(马齿苋)、人星菜(苋)、刺儿菜、老鸹筋(委陵菜)等。马生菜、人星菜、老鸹筋都煮熟拌着吃了,只有刺儿菜与棒子面和在一起,烙了饼。烙棒子面饼是奶奶的绝活儿,能烙得又薄又脆。可掺多野菜她也烙不好,经常烙成碎块儿。

    之后,母亲带着我去南郊拔野菜,拔的主要是刺儿菜。这下刺儿菜棒子面饼成了主食,我就吃烦了,主要是吃着划嗓子眼儿。

    虽然不爱吃,但之后再见到,还是有一种发现宝贝的感觉,觉得不挖走就暴殄天物了。

    刺儿菜是中国本土植物。据《中国植物志》介绍,除XZ、云南、广东、广西外,它几乎遍布全国。另外,欧洲东部、中部,俄罗斯东、西西伯利亚及远东,蒙古、朝鲜、日本也广有分布。

    中国最早收载刺儿菜的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编著的《名医别录》,名称为“小蓟”,其药用部分为根,与“大蓟根”并为一项:“大小蓟根味甘,温。主养精,保血。”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也提到大蓟与小蓟:“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不复用,是贱之故。”

    关于名称由来,明代成书的《本草纲目》说:“蓟犹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猫,因苗状狰狞也。”北宋成书的《本草衍义》说:“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二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

    小蓟、大蓟是中药的名称,在植物学中,小蓟原植物的名称为刺儿菜Cirsiumsetosum(Willd.)MB.,大蓟原植物的名称蓟CirsiumjaponicumFisch.exDC.。(见《中国药典》2015年第一部)

    在中国古代本草著作中,矮小的是小蓟,高大的是大蓟,明末清初撰成的《本草乘雅半偈》说:“小蓟……与大蓟根苗相似,但不若大蓟之肥大耳。”但在植物学中,肥瘦大小并不是刺儿菜与蓟相区别的标志,《中国植物志》中提到,刺儿菜茎“高30-80(100-120)厘米”,蓟茎高“30(100)-80(150)厘米”,二者都是多类型性的种,都有高的,也都有矮的,如刺儿菜中的Cirsiumsetosum就高大(也被称为大刺儿菜。因叶子有缺刻,还被称为刻叶刺儿菜),而Cirsiumarvense就矮小(异名Cirsiumsegetum。也被称为小刺儿菜)。

    那怎么对刺儿菜与蓟进行区分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石铸等人在《中国菊科菜蓟族植物研究》一文中提到,蓟Cirsiumjaponicum(文中中文名称为大蓟)的“基本特征是:叶羽状深裂或几全裂。”而刺儿菜不具有这种特征,或者是全部茎叶不分裂(小刺儿菜);或者是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有粗大圆锯齿(刻叶刺儿菜)。

    “刺儿菜”名字的由来,缘于本植物的叶缘有刺,而可作为野菜食用。明初《救荒本草》以“刺蓟菜”为正名收载,并详细介绍了食用方法。说它味“甚美”。《本草乘雅半偈》也说:“小蓟……二月生苗,仅一二寸,作菜甚美。”因本人曾食用,固对上述说法不以为然,觉得还是《本草衍义》说得客观一些:“小蓟,山野人取为蔬,甚适用。虽有微芒,亦不能害人。”本人是在节粮度荒年代吃到的。奶奶的加工方法是:择好洗净,拌上玉米面和盐,用铛煎熟。吃时叶上硬刺划嗓子的感觉非常明显,只能强咽。在缺粮的时候,它无毒而能充饥,算是救命野菜,但绝非美味。

    最早以“刺儿菜”之名收载本植物的是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最早收载“刺儿菜”的中国植物学著作是1959年出版的《东北植物检索表》,学名为其异名C.segetumBunge。

    1994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收载本植物,学名为其异名Cephalanoplossegetum(Bunge)Kitam。此异名植物对应的是刺儿菜中的小刺儿菜,而大刺儿菜作为另一种植物收载,学名为Cephalanoplossetosum(Willd)Kitam。

    《BJ植物检索表》1992年增订版就主张将二者作两个种处理,本人也觉得作两个种处理更合理,不过《中国植物志》作为一种处理,本人也只好把两个类型植物放在一起,作一种介绍。

    以上6张为小刺儿菜。

    以上6张为大刺儿菜。

    本植物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各地又都有习俗名称,所以土名甚多,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因叶缘之硬刺得名,如刺菜、刺芽、刺菜芽、刺刺菜、刺刺芽、刺儿菜、刺儿草、小刺儿菜、大刺儿菜、刺尖头草、小刺头、小刺盖、茨茨菜(转音)、木刺艾、刺杆菜、刺杀菜、白刺菜根、刺角菜、千针草、尖刀草、枪刀菜、刺萝卜(结合根)、小恶鸡婆、白鸡角刺、小鸡角刺、牛戳刺、水牛刺、牛巴刺、牛皮刺、牛口刺、小牛扎口、扎扎嘴。

    二是由花的形状如髻(转音“蓟”)得名,如小蓟,小蓟菜、小蓟姆、大小蓟,猫蓟、刺蓟、刺儿蓟、青刺蓟、刺蓟菜、细叶蓟、蓟蓟毛、蓟蓟芽。

    三是由“蓟”转音而来,如萋萋菜、荠荠毛、荠荠菜、济济菜、七七毛、七七菜、青七菜、曲曲菜、山荠菜、刺荠菜。

    四是因花的颜色得名,如野红花、白野红花、红花头。

    刺儿菜的拉丁学名是Cirsiumsetosum(Willd.)MB.,为菊科蓟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