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河朔儿女 » 第五十六章 以恩济威

第五十六章 以恩济威

    话说皇太极快要抵达城门时,忽然城门紧闭,眨眼之间,功败垂成。他长戈直指李坛叫阵。他手下战士齐声大骂李坛不止。李坛早已被蒙古大军气势吓得魂飞魄散,他让戍军死防严守,然后他高挂免战牌灰溜溜地缩进了龟壳。

    济南战役,蒙元军队实行的系统征讨作战方略,有的世侯也投入到这股洪流当中。当地老百姓恨透了李坛的横征暴敛,为所欲为。他们纷纷提着菜篮子干粮携着壶浆前来慰问作战的蒙古军队。

    此次作战的先锋官董文炳将军带领战士们上前,对这些衣食父母他很是感动和敬佩。不仅如此,大将军史天泽代表元世祖忽必烈还把一些钱财分发给老百姓。

    一连几天,李坛闭门不战。任凭城下将士怎么骂阵,李坛都是一声不吭。

    根据谋士姚枢的谋略,采取了围而不打就地打援的策略,并一举击溃了宋国援军。

    就这样,以将军董文炳组成的蒿城籍将士团团围住济南城,寻机作战。

    客官可能要问了,董文炳及共同作战良将出身如何呢?下面,且容小的一一细道而来:

    首先,前敌总指挥董文炳将军,字彦明,世为真定蒿城人,曾祖讳哲,祖父讳昕,皆潜德不耀。父亲讳俊,龙虎卫上将军,知中山府行右副元帅府事。董文炳身材魁梧健硕雄伟,胆智过人,是董俊的大儿子。父亲逝世时,董文炳才一十六岁,他率领弟弟们悉心赡养母亲李夫人。

    李夫人贤良方正,治家严,一心热衷于孩子们的教育事业。董文炳对待先生施礼周到,深得老先生青睐。他自幼就懂事跟大人似的,天赋极高。先生所教知识,他过目成诵。

    那一年,元军南下,河朔地区一片混乱,老百姓无所依归。蒿城县民共推举董文炳为万夫长,团结壮丁,保护乡里,致使邻境不敢冒犯。

    十七岁时,董文炳凭借父亲的任职继做藁城县令。父亲的同事,看他年纪轻轻便认为不堪重任,遂对他不畏惧起来。董文炳一目了然却佯装不知。他细心观察明于断案,以恩济威。就这样,没过多长时间,父亲的同事们束手下之,官吏抱着书案求董文炳署字,都不敢仰视。里人也很是佩服。

    有一年,藁城县赤贫,闹起了严重干旱和蝗灾。上级不根据实际情况还横征暴敛且越来越严重,致使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私藏的几千石粮食给了藁城县政府,为县民替交皇粮。由此以来,蒿城老百姓得以宽泛。前任县令因军兴乏用,言称资费贷给了人,而贷家索取的利息每年都加倍。不仅如此,前任县令便把老百姓养蚕种粮的钱征上来用其偿还。

    董文炳获悉后,说道:“县民多困难呀!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种现状,我应该为县民们代偿才是。”

    于是,董文炳便把自己的田园若干亩,计算妥帖后给了贷家。不仅如此,他亲自把县里搁置荒废土地进行登记,然后分给穷人耕种。

    就这样,那些流离失所的县民听到这一好消息后,便赶忙回来要地种地。几年间,县民就丰衣足食了。斯时,朝廷在全国普查人口,并下令凡是敢于隐瞒者,一律格杀勿论,其家产财物没收入官。

    董文炳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便让县民群居,如此做来,户数便减少了。众人以为这样做不可以。

    董文炳说道:“以后你们得会感激我的。”

    由是赋敛大减,县民无不富裕。

    邻居县城有人诉讼而不能申冤,便造访蒿城县令董文炳并请求其给予裁决。董文炳接受诉讼状之后,便赶到上级政府进行反映陈述,邻居县城老百姓闻讯后,齐聚一起观看着他的义举。有人说道:“我急迫打听董县令,原来董县令也是一个人呀!怎么人家董县令智明若神仙呢?!”

    当时,有人给知府进董县令谗言,以此进行栽赃陷害,知府大人也想加害董县令。

    董文炳获悉后,无奈地喟叹道:“我始终也不能做剥削老百姓,更不能做从中渔利的事情。”

    之后,董文炳遂弃官而去。

    南诏前身是南诏国,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贵州一带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是西南边陲的重要的一个支点,征服南诏,相当于国家支柱的建立。古往今来,南诏是一步举足轻重棋子,不可小觑。

    那一年秋天,董文炳接受了元宪宗之命带兵征战南诏。董文炳率领当地义士四十六位应征从戎,至孟津,过黄河经潼关,跋涉临洮。行军途中,道路坎坷奇崛,江河横溢,再加上天气炎热,瘴气笼罩,虎吼狼嚎之音时有所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各种外在因素,让出征战士们备受考验。

    为此,不少战士还没有投入战斗便命丧黄泉于途中。

    董文炳所带领的人马道死殆尽。等到了吐蕃地区,只剩下两个人尚能跟从。这两个人挟着董文炳徒步趔趔趄趄踯躅前行。饿慌时,便割掉死马身上的肉吃,一天行走不了二三十里地。然而,他们志气昂扬带着坚定的信念,期待着援军赶到。

    恰好他们的境况,让路过的元朝使者碰到了。董文炳认识这名使者,便说道:“幸为我达一言!”

    该使者到了忽必烈行营,便一五一十禀报了上去,备言董文炳遭遇艰苦的窘境。

    当时,董文炳弟弟文忠早先跟从藩王忽必烈大军,忽必烈便命令董文忠从马厩里解开五匹战马驮着饭粮去迎接哥哥。

    后来,忽必烈看到董文炳此壮举表现的如此忠心耿耿,不由地为他一路上的奔波辛劳而怜悯起来。遂对他赏赐钱财很是厚重。

    从此以后,忽必烈知道董文炳志向与节操坚定不移,任重道远,遂“日亲贵用事”。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于上都即位,那一年是为中统元年。忽必烈命令董文炳安抚燕南诸道。董文炳完成任务后,便上奏元世祖:“人们很久就放纵惯了,一旦用法律来约束,不可以,危险可疑分子还很多,应该大赦于天下,让他们重新抬头做人。”元世祖采纳了董文炳的建议,于是“反侧者遂安”。

    中统二年,董文炳擢升至山东东路宣抚使。甫一上任,元世祖说道:“(侍卫)亲军非文炳难任。”于是,元世祖遥授董文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并佩戴金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