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和插花有个约会 » 第五章 择良田自居

第五章 择良田自居

    度悠然见南山,度苍然而泪下!

    阔别旧日不见的家女,司马成打到回府,这时,王丞相也和江南丝绸商贾云集的总商会交了个旧友!

    就在苏州一带,一衣带水的江南风光给这两位钦差大人声势浩荡的调查走访来了个马不停蹄的惊喜!

    先是在荆州遇到刺客在坊间传说,钦差大人要巡视杭州苏州河。立马就有镖局出来劫镖!

    然而正是这虚晃的一枪,打的刺客们措手不及!

    不知道的,以为这两位钦差大人要兵马末历,殊不知他们早就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暗自在一艏下江南运盐的船上悄悄的从京杭大运河,烟花三月下扬州了!

    这次暗中到访苏州各地,还去了名不见经传的乌镇,这里可是小桥流水人家,在淅淅沥沥的三月烟雨中,朦朦隆隆的江南美女撑着油纸伞在苏州河边悠闲的散着步,旁边的丫鬟一边提着一蓝子花束,有新鲜的玫瑰,芍药,还有紫罗兰,百合,一边的花市琳琅满目的花朵盛开在路边。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插花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吧!”

    在课堂上,同学开始议论起来,原来这一幕在在电视剧里早就演过了呀!

    其实你们之前看的“知否知否”也是有同样的桥段将几个皇亲贵族的女儿在家里请了老师教他们插花,不过这是在中国的宋朝。而隋朝时期,为什么没有这么盛行插花艺术呢?”“有哪位同学知道?”

    “想必是隋朝的皇帝荒淫无度,让民间民不聊生的关系吧!百姓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花材来供奉先祖,只有吃糠咽菜的命!”

    当然故事里讲的隋朝建国初期,确实是在现在的河南洛阳大兴土木建造皇宫,现在我们留存在中国大地上的河南洛阳古都的旧址就是当年隋炀帝在中国称帝以后建立隋朝后修建的!

    这个建筑一直沿用到唐朝武则天的时代!历经上百年的风雨洗礼。

    同时受到秦始皇大兴修建长城的影响,隋炀帝也招兵买马,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修长城至JYG。一方面巩固了边疆的匈奴人的进攻,一方面在长城以内大兴土木工程,招募三千宫女进宫,举办选美大赛!

    这好不隆重的,中国传统夫人大赛,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开展的如火如荼!

    这历史的曲折也就算了,还有这么美女一股脑的冒出来争奇斗艳,不亚于当今的百花争奇呀!

    这个时候日本也开始发展了人文历史,还向中国投来羡慕的目光!

    日本皇太极就派日本遣唐使小野妹子来到中国的洛阳古都,开启了一番中日文化学习和交流之旅

    也最终衍生出了日本的花道。

    说着说着,课堂上响起了一片质疑的声音!“这中国传统插花本来就是起源于中国的,怎么就被日本人学了去,还上升为日本的花道精神了呢?”

    “是呀,我们的文化,怎么能被日本傀儡给掠了去呢?”

    “这个小野妹子是谁呀,为什么他能到中国来当遣唐使呢?”

    一个个问号在同学们的心中升腾!

    是的,中国的文化既有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同样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的断层!

    插花艺术源于秦汉时期,兴于隋唐宋朝时期,但是到了明末清初以后,这些文化隗宝在世人的眼中就不再那么的重要了。而这个时候,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大发展把花艺上升为花道然后又发展成了多个流派得以继续发扬广大!成了日本人生活的精神瑰宝!

    所以,正因为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国家,她的四周环北海道等地区常年温润多雨适合许多花卉的生长,特别是兰草在日本的生长繁殖和培育技术是世界的顶级水平。所以这里人们也非常的喜欢兰花,特别是以花中之奎的蝴蝶兰为代表的仙草类植物,在日本更是价值连城!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0~1868年),整个日本国泰民安,经济稳步发展。曾经仅仅限于佛教弟子、贵族和王室成员中流传的日本花道艺术,逐渐地在日本武士、富裕的商人和包括妇女在内的其他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一时期,立花越来越显得呆板和公式化。这时,一种被称为“生花“的造型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所谓生花,就是使鲜花保持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方法。生花使用的全部是鲜花。它主要被放在壁龛上。生花与盛花、投入花不同之处在于生花的器具象征着大地。生花主要表现的并不是花木局部的美,而是伸展开来的生命力。品格高尚,绚丽、端正是生花的特征。

    明治时代初期(1868-1912年),日本面向西方敞开了国门。这种门户开放给日本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花道艺术方面,由小原流的创立者小原云心创造的花道造型“盛花“(moribana,字面意思是堆积花)给这门艺术带来了彻底的革命。

    伴随着许多现代化流派的出现,花道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草月流的创立者勒使河原苍风(1900-1979年),提倡花道作为一门现代艺术应该鼓励自由、创新的表达方式。战后期间,许多先锋派作品(前卫生花)吸收了抽象雕刻和超现实主义方法,扩大了作品的规模和使用材料的范围,这就大大加强了花道的表现力。另外,传统流派,例如:池坊流在保持自己经典造型以及对“立花“和“生花“做了现代改进的基础上,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更多新的花道手段,包括“盛花“等。日本当代的花道舞台由三个著名的流派所占有:池坊流、小原流和草月流,每一派都拥有超过百万的弟子。除了这三个流派,日本还有成千个大大小小的花道流派。其中较大的流派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分会和学习团体。1956年,代表各花道、各流派的利益的组织-花道国际-在日本东京成立,这一组织的成立促进了花道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在日本,花道艺术已经成为许多不属于任何特定流派的普通人士,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种花道造型装点着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和节日中,人们则采用某些特殊的材料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在新年,代表永恒的长青松,尤其受到插花者的欢迎,并且通常和竹子搭配使用,表达了人们青春常驻的美好祝愿;杏花则适合送与受尊敬的老人;三月三日,为日本传统的偶人节(“雏祭“),也被称为女孩节,人们常把桃花和传统的木偶搭配在一起展示,表示内心的祝愿;在儿童节(五月五日)的花道造型中,多用蝴蝶花代表男性力量;七月七日,星星节的造型“棚机“是用竹子作为装饰的一部分;九月,人们集会赏月(“月“)时,用南美洲草来做花道造型,代表了萧瑟的秋天。

    日本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古老的农业生活方式为日本花道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舞台。在六世纪时,自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灵供花的风俗,它对日本花道的发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供花由三支花干以一种简单,对称的方式排列。但是,到了十七世纪早期,池坊宗的佛教弟子创造了一种复杂的供花造型“立花“。“立花“的字面意思为“站立的花“,这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往往需要高超的技术技巧,并在高高的铜花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代表着“天“或是“真理“的主干通常先是非对称的伸向左或右方,然后弯曲着回到中心对称轴上;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和装饰功能的其他大量的枝干则从中心(整个花束的虚拟球心)伸出。作为一个整体,立花作品的整体造型即为整个宇宙的缩影。立花的重要特征-非对称性、象征性和空间深度-对于以后日本花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花“(chabana)则与“立花“截然不同,它起源于十六世纪茶道(chanoyu)的一部分。“茶花“只需要一个小的花器和一、二朵花或花枝。在“茶花“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自发的造型即投入花(nageire)。投入花常常将少量的花材,随意的投入深深的花器中,利用巧妙的技术展示出一种朴素、诗意化的自然美。“立花“和“投入花“对花道在其后的发展做了有些相反的限定:“立花“强调精细的技术方法、宏大的规模、象征主义和固定的风格;“投入花“的特点则是自发性、简单性、暗示性以及对材料的自然特性的尊重。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造型之间的矛盾将导致日本花道艺术中更多的革新。

    在江户时代(1600-1868年),日本国泰民安,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曾经仅仅限于佛教弟子、贵族和王族成员的日本花道艺术,逐渐地在日本武士阶层、富裕的商人和包括妇女在内的其他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一时期,“立花“越来越显得呆板和公式化,而一种被称为seika或shoka(“生花“,都用同样的汉字书写)的更为简单的造型出现了,并迅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虽然还是有点正式,但是已经在不对称的三角形的基础上,使用了三枝结构。尽管许多新的流派创造了形态各异的造型,但是,其中传统的三枝干结构形式,逐渐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天(ten)“、“地(chi)“、“人(jin)“。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渐渐成为所有花道教学中的基础,甚至在众多的现代花道流派中也是这样。

    这一时期花道的另一重大发展,是一种新的排列方法,即“文人花“的出现(bunjin-bana),这种样式的花道主要为了表现当时中国学者和画家的情调。它对从“茶花“中发展出来的“投入花“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文人花道传递的是个人的情感,这种排列方法不可避免的具有非正统性、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与茶室的严谨性和“立花“或“生花“的正规性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供花起源于中国,这就为日本花道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文学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