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精神分裂者的梦境 » 第三十七章 战后总结

第三十七章 战后总结

    “李程,你也说说,下次再遇到胡人骑兵咱们要怎么对付?”

    盘古寨外的一处山坳里,大队的士卒在操练,边上十几个人在地上围坐成一圈,说话的正是唐笠。他正领着众人讨论之前一战的得失,此时正说到步兵如何对付骑兵的问题。

    几个队率和副队率各自都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有说要加强阵型训练的,有说要加强弓箭训练以提高命中率的,还有说要制作更大的盾牌的,都有各自的道理,且全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建议。

    李程因为上次战斗中的表现被唐笠任命为了亲兵队的队率,其他人对此也没有异议,实在是他上次表现出的武艺和忠诚度都全完够格。

    亲兵队队率的职务让他有资格参与今天的小范围讨论,不过始终很沉默,并没有发过言。

    但唐笠心里是有数的,知道李程作为前北魏官军中的秦人百将,军旅的本事肯定是有的,而且懂的肯定要比包括自己在内的这群土包子出身的家伙多得多。

    李程闻言想了一会儿才开口,唐笠看得出他不是没想好,而是还没完全适应“反贼”这个新身份。

    不过唐笠也不是特别担心,一是知道对方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这时代投过贼的秦人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机会重新获得胡人的信任;二是这年头的秦人,即便做到了军中的百将,从小到大也绝对没少受过胡人的欺凌,死心塌地的为胡人效力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唐笠觉得李程现在的状态主要还是因为对盘古军或者说自己未来的前途没什么信心,和陈道清最初的状态差不多。而自己现在就算口绽莲花再能洗脑,也很难像忽悠其他最底层大字不识一个的秦人那样一下子就说服他们这种心思多的人。

    再说就算是像郑大、老桩等这些最早跟随自己的郑家村老兄弟,唐笠心里其实都清楚他们也不是完全认为自己能带领他们干出多大的事业,或者认同自己所说的那些理论,更多的还是无路可走之下的唯一选择罢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华夏北方已经沦落胡尘二百年了,胡人的强大、残暴和秦人的无力反抗已经深入了每一个北方秦人的内心,唐笠明白自己起家的条件就是这样。

    想要让人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干,除了生存的压力和极力激起心中的仇恨之外,只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用不断发展壮大来凝聚人心。

    至于用信仰之类的来发动群众,唐笠虽然不会完全舍弃那种做法,但对自己着实没什么信心,自认实在是没那种大才。

    再说,就算是另一个世界的伟人,也是有这众多前辈的努力作为基础,并不像自己这样完全要从头开始。

    自己以后究竟要怎么走,其实唐笠一直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只能算是走一步看一步。结合自脑中超出这个时代人们的见识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说得好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这些东西唐笠已经想过无数遍了,此时也只是因为李程的状态而再次在脑中闪过,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李程的发言上。

    “在下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法子。”李程先是谦虚了一句,紧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说起了自己认为应该改进的地方。

    “不过在下之前在军中也见过的一些应对骑兵的法子,有一些诸位方才也说到了,我就说一些大家没提到的吧。

    其一,咱们之前想到并演练的依托类似大车那种障碍来进行防守的法子是对的,之前的战斗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过动作还是不够熟练,结阵的速度太慢,以致实际接战的那一刻还是太过仓促,准备并不充分。比如弓箭手就没赶上第一时间齐射。

    其二,武备方面末将觉得也的确需要改进。现在用的都是单手圆盾,不但防护的范围小,而且全靠手臂的力量支撑,面对骑兵冲击用处不大。胡人军中也有步兵,主要就是由秦人组成,面对骑兵冲击用的都是那种半人高的大盾,可以很容易的架在地上借力,持盾的士兵也可以用整个身体紧紧抵住,抵御骑兵冲击的效果要好得多。

    还有一种大盾底部是尖的,临敌可以插进土里,效果更好,但在其他地方用起来不太方便。

    其三还是武备方面,之前用的长枪其实是军中单人使用的,并不是用来专门对付骑兵的。太短太细,戳中战马立刻就会折断,也很难一击致命。军中用来对付骑兵冲锋的长枪要长得多也粗得多,虽然撞上飞速撞来的战马也免不了断裂,却一下子就能致命。战马速度慢一点甚至都撞不到盾上。

    其四说到弓箭,的确需要多练习射移动的标靶,但短时间内很难有太明显的提高。末将认为主要还是第一次面对大股胡人骑兵时弓箭手心神不稳,不然纵使面对跑起来的骑兵射的没有平时准,也不至于那样差劲。

    不过对于披甲的胡兵,弓箭的伤害有限,只要不是直接射中要害,胡兵挨上一两箭并无大碍。

    我们上次遇到的只是轻骑,官军中还有一种全身重甲的重骑,纵使在官军中,面对这种甚至是披重甲的步兵,弓箭也只能骚扰,除非是那种箭术高超的射雕手,能从铠甲的缝隙处射中对手要害。

    末将曾在晋阳的王庭军中见过一种弩弓,射出的弩矢劲道要比弓箭强得多,只要不是射到个别厚实夹片上是能够透甲的。只是需要脚踏上弦,在马上无法使用,而且数量不多且制作困难,据说都是以前大秦朝留下的遗物,北魏朝廷仿制的威力机要差很多。

    最后,也是末将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合格的骑兵。咱们现在虽然有些战马,但马战不行。没有精锐的骑兵不但没法追杀逃敌,在平地上对战也无法保护战阵的两翼。”

    李程一开始语速还很慢,显然是在斟酌着用语,后来说着说着就进入了自己的节奏,语速也逐渐快了起来,最后居然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不过他的表达能力很不错,听唐笠讲了两个月的课,潜移默化之下居然也下意识的采用了其一、其二、其三这种分类归纳的叙述方法,让其他人听的都很清楚明白。

    唐笠一边认真听一边在心里和脑子里那杂七杂八的知识储备相互印证,到后来心里不禁感叹自己这回可能是捡到宝了。

    这个李程看来不仅仅是武艺高强、马战娴熟,也有想法,思维逻辑也很清楚,在如今的盘古军中绝对算是个顶尖的人才。

    待到李程讲完,唐笠丝毫没有耽搁的带头鼓起掌来。其他人几个月下来也早就习惯了唐笠坚持的这种表达赞赏的动作,加上心里也的确认为李程讲得很好,至少比自己讲得清楚有条理得多,所以也都跟着鼓起掌来。

    李程乍闻掌声愣了一下,紧接着那张比绝大多数人都要白净的俊脸就有些微微发红,显然也是心神激动。

    而同为亲兵队一员又重新做回李程手下的梁栋,表现的比李程还要与有荣焉,黑脸上的那张大嘴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李程基本上把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见都说到了,唐笠也想不到什么需要补充的,于是紧接着就开始领着众人开始逐条详细分析。

    此时的盘古军粮食很充足,但其他物资就可怜的紧了,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一股粮草充足的山贼。这些总结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都只能因陋就简,甚至只能是想到而暂时做不到了。

    战阵方面好解决,之前的兵种配置和阵型布置本就是参照了正规军的做法,唐笠也想不出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他在另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平头百姓,连兵都没当过的他就连热武器阵型细节都不是很清楚,更何况此时的冷兵器时代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训练,尽可能的提高结阵的速度。这一点十分重要,结阵越快准备和微调的时间就越充足,对士卒心理上的安定也有很大作用。

    这个倒是可以通过训练解决一部分的,剩下的部分随着大伙战场的增加也能解决。

    盾牌方面,刚刚李程在说的时候唐笠脑子里就浮现出了自己在一些影视剧中见过的那种底部是个三角形、顶部是个“V”字型的大盾,架起之时把底部的三角尖端插进土里的确就是一道简易却还算牢固的屏障,顶端的“V”字缺口处便于固定长矛。

    唐笠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让大家讨论,顺便还专门问了李程为什么之前说的是半人高的大盾而不是一人高?

    参与讨论的其他人都没在正规军中呆过,讨论到这种细节倒是能听得懂,一时却没什么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有些模糊的想法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只是赞同。

    唐笠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明白只有经过更多的战斗之后,这些几个月前还是老百姓的家伙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和其他人讨论不起来,李程好像也不想继续出风头,又恢复了一贯的沉默不再多说话,唐笠没办法最后只好直接点了他的名。

    结果李程还没开口,边上站着的梁栋先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