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精神分裂者的梦境 » 第四十五章 秦魏大战重启,盘古军再下太行山

第四十五章 秦魏大战重启,盘古军再下太行山

    山外打成了一锅粥,山里的盘古军也在竭尽全力的发展自身。

    唐笠很清楚随着进山投奔的秦人百姓越来越多,前期积攒的粮食根本撑不了多久,尤其是冬天不便于打猎,就连山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能够获得的补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至于之前开的那点荒地,一是还不到收获的时候,二是就算是丰收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因此物资的补充,尤其是粮食的来源还得靠下山劫粮。而面对越来越疯狂的秦魏两军,自己再下山劫粮肯定要比之前的难度要大得多。

    偶尔唐笠也想过,要是自己甘心做一股流寇,把队伍的人数控制在一两千精锐的规模,那肯定是吃喝不愁的,实在不行还能穿越太行山流窜到其他地方去。

    不过这种念头一起就被他自己给掐灭了,因为唐笠很清楚做流寇是没有前途的。古今中外第一大也是运气最好的流寇李自成,最后不也只落得个战败被杀的下场,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稳固根据地的原因。唐笠估计自己真要那样做了,结局也肯定比他强不到哪去。

    有人会说李自成前期不也是几起几伏、屡败不死吗?

    可你要知道他面对的是明朝末期的官军。

    明军除了战斗力不行以外,再怎样那也是本土作战,虽然也有劫掠地方的情况,但打击的目标主要还是叛军。所以只要李闯他们这些流寇首领失败后能够逃脱,很快就能再次拉起队伍。

    这其中甚至还有很多明军将领根本就存着养寇自重的小心思。

    等到大顺军败在吴三桂和后金军手里后,这两个对手追击的时候那可是无差别屠杀的,也不存在什么养寇自重,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比寇还要寇的恶魔。

    对手的风格一边,你再看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前期貌似是打不死的小强们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对手只会穷追不舍而不会有任何招抚的想法,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修整;对手对所到之处无差别屠杀,让他们就算有时间也再没有了重新拉队伍的人口基础了。

    还有一点就是流寇就是流寇,前期提出的那些口号也只是嘴上说得漂亮而已,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都是骗人的。真实情况是闯王过境,只破坏不建设,百姓们连自己都被裹挟进去了。

    吃过很多次亏的百姓自然不会一直像以前那样对其有侥幸的指望,过度透支了自身信用的流寇就这样砸碎了自己朝廷的腐败通知,然后被满人幸运的捡了个便宜。

    至于有人说当初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应该逃回起家的陕西,这纯粹就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事实是,陕西从来都不是李自成的根据地。不但不是根据地,他在陕西的几起几伏、几进几出早就把当地的青壮扫荡了个一干二净,人口数量尤其是汉人人口数量直到清朝末期都没能完全恢复。

    不然后来清末时怎么会有那么声势浩大的陕甘之乱?明末清初那么乱的时候也没见那里的少数民族叛乱意图割据独立。

    所以唐笠坚定的认为就算眼下的情况再艰难,坚固的根据地也是必须要建立的。就算因为实力所限一时守不住,民心也必须要尽全力争。还是那个道理,在这个世道里,北方的秦人百姓才是自己最基本也是唯一的基本盘。

    从过年开始到次年开春,盘古军一直在组织所有山中的适龄男子进行军事训练,反正天气转暖前这些人也没什么事做,忙起来还能避免很多麻烦和争斗。

    唐笠计划开春后在百姓中选择训练表现最好的一部分人补充进军中,将盘古军扩充到两千人。然后让百姓一起尽可能的在山里多开垦些土地,种下希望的种子;盘古军则时刻寻机再次下山劫掠秦魏两军。

    当然,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他也会带着军队在训练之余尽可能的参与进百姓们的生产中去。伟大的革命先辈们的成功经验告诉他,军民鱼水情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对军队战斗力的直接提高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太行山外。

    魏秦两军的交战不像最初的正面对决那样短促而激烈,袭扰和围剿战是很耗时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捉迷藏的双方从年初打到开春都没打完,更是没有明显的胜负之分。

    不过这种疯狂的后方战造成的损失却一点都不比正面对决少,双方的大部分的物资都在运送途中就损失掉了。至于留在山外的秦人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

    双方其实早就都是憋着一口气在等着冬天过去,再这么无止境的耗下去,无论哪方都要坚持不下去了。

    于是天气刚一转暖,上党前线的战斗立刻就激烈了起来。

    率先发起进攻的是北魏军一方,因为他们面临的局面的相比后秦一方要糟糕和严峻得多。

    北魏不但在综合国力上不如后秦,北方面对辽国大军的进攻,情况也是岌岌可危。若不是草原上天气转暖要晚一些,契丹人尚未重新发起攻击,早就不得不从南部前线抽调兵力北上支援了。

    联络不便的拔延可石和拔延那环两位北魏军主将利用天气寒冷的三个月时间很不容易的沟通策划了一次倾力进攻,力图在被抽调兵力北上之前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对各方面形式也很了解的后秦军主帅梁昌对北魏军的处境也很清楚,对其可能采取的策略自然不会没有准备。

    和北魏军在并州东部拉锯多年的他经验十分丰富,没有采用对攻的策略,而是命令各军严守军寨。想先用坚固的防守来消耗对手的锐气,然后再寻机发动反击。说白了就是个防守反击的策略。

    可让梁昌没想到的是,情势所迫的北魏军没有资本拖延,一上来就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一波攻击部队全部突厥本族人马组成,进攻的态度非常坚决。

    后秦军虽有准备,但一是战力的确比不上北魏军,二是实在没想到对手会一上来就会孤注一掷,一下子就被突破了好几处防线。

    好在双方之前已经对峙了大半年,各种木寨壕沟建了很多,宿将梁昌也及时调整了部署,这才依托这些工事勉强让整个防线没有崩溃。

    不过双方的防线也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整齐了,犬牙交错在一起的秦魏两军就算想歇一口气也做不到了。

    激烈的战事让双方各类物资的消耗速度陡然猛增,一个冬天的储备很快就消耗一空,后方输送物资的辎重队规模越来越大。

    山外热闹的动静自然逃不过盘古军斥候的眼镜和耳朵,得到消息的唐笠肯定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秦魏两军前线大规模战事一起,后方护持粮道的兵力必然会减弱,抽调兵力大规模围剿自己的情况更是很难发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得唐笠不得不尽快重新下山劫粮,那就是山上快没粮食了。

    盘古军前期囤积的粮食本来就只够一万多人吃到开春,但有一个情况是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那就是盘古寨中的秦人百姓数量已经超过了三万人。

    自从唐笠率军大闹秦魏两军后方后,盘古军的名声很快就在所有东部并州的秦人百姓中传开了。尤其是因为战事的需要,平时不怎么流动的秦人百姓被打量强征为运送物资的民夫后,随着这些人的流动,盘古军“秦人救星”的名声在各地传的飞快。到后来,就连太岳山以西的秦人百姓都知道了盘古军。

    而且传言这种东西历来是越穿越离谱的。

    并州的秦人百姓口中盘古军后来已经变成了“天兵天将下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最吸引秦人百姓的还是“只要进了太行山,一家老小就能吃饱穿暖,日子要比以前好上百倍”了。

    放在以前,秋收的粮食被搜刮得一干二净的并州秦人百姓只能在接下来的冬天里苦熬等死,如今有了被越穿越神的盘古军这个希望之后,活不下去的他们在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的新年刚过就在寒风中扶老携幼的开始向太行山方向逃亡。

    对这些人的到来盘古军无法拒绝,唐笠还特意派人在之前出山的几个主要地点派驻了士兵接应投奔而来百姓。

    结果就是大年刚过之后的一个月内聚集在盘龙谷中的秦人百姓数量就翻了一倍,达到了两万人。要不是后来秦魏两方都注意到了这种百姓的大规模逃亡的现象,并开始派兵派兵阻拦,到三月分这个数量至少还要再翻上一倍。

    新进山的百姓主要来自北魏控制下的东部并州地区,因为国力较弱的北魏对辖下百姓的盘剥更重。

    来自后秦控制区的秦人百姓数量也不少,持续了大半年的大战让他们同样也活不下去了。

    后来甚至还出现了少部分从太岳山以西的西并州逃来的百姓,唐笠实在想不出他们是如何徒步到这并州最西部的太行山的。

    为此唐笠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聊过之后才解了疑惑,也顺便对秦魏之间这场战争的全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西部并州虽然不是后秦军进攻的重点,但为了牵制北魏军的兵力,后秦军的攻势也不弱。

    战火只要一开,各类物资尤其是粮食的消耗就小不了,附近秦人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

    盘踞在西边黄土高原上的回鹘人又乘着北魏军无暇西顾的机会,小规模的越过黄河和吕梁山进入并州劫掠,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惨了,丝毫不比太岳山以东的同胞好过。

    于是盘古军的各种传言在那里传开后,终于发现了活路的当地百姓也立刻就开始了逃亡,规模也越来越大。

    只是因为到太行山的路程太过遥远,所以大部分受到鼓励后就近钻进了西边的吕梁山和东南边的太岳山。其中太岳山的条件要比西边的吕梁山好一些多,离传说中的盘古军也更近,所以逃到那里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靠北的百姓能横穿整个并州成功逃到太行山脚下。

    随着逃进山的百姓数量越来越多,各类物资立刻就短缺了起来。

    这几万人要有一口能活命的食物,要有一件能御寒的衣物,要一处能遮风挡雨的住所。虽然在盘古军的带领和组织下,早期进山的一万百姓竭尽所能的为后来者提供帮助,但粮食的日渐短缺在山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解决的。到后来甚至逼得盘古军的一直坚持的训练都不得不停了下来以节省口粮消耗。

    唯一能够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就是由盘古军再次出山劫粮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唐笠带着已经扩充至三千人的盘古军,在自己进入这个梦境世界后的第二年三月初重新杀下了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