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精神分裂者的梦境 » 第五十九章 后秦东北部大军的溃败

第五十九章 后秦东北部大军的溃败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一,晋城高大的城墙外发生了一场奇幻异常,又热血异常的惊天大战。

    虽然战斗的规模其实并不是很大,双方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人。但战斗的过程实在是让所有亲历者多年后都有些不敢相信。

    让人热血沸腾的冲天战歌!

    惊天动地的“杀胡”声!

    送死般主动杀出城池的一千将士!

    战神般一招击杀敌军主将的统帅!

    战场倒戈的秦卒!

    六千敌军的自行崩溃!

    这场战斗的所有细节都足够侥幸,足够惊奇,甚至足够奇幻。

    身处其中的所有人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斗是一支军队真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也是一个民族艰难复兴的开始!

    而它所造成的后续反应也才刚刚开始。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二十七。

    与敌军互有渗透的北魏军两位主帅很快就知道了后秦军分兵南下的消息。

    虽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都认为敌军后方一定出了问题。不然绝不会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分兵。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三十。

    就在七千后秦军抵达晋城城下并立即开始第一次试探性攻城的这一天,持续进攻的北魏军终于从抓到的一个俘虏口中得知了晋城失陷的消息。

    虽然不知道攻下一定有重兵防守的晋城的是谁,甚至都不能确定这消息是真是假,北魏军的两位主帅还是一致决定发起最后的总攻。

    因为自己这边实在是没有时间了,调兵北上的王命已经送到了军中。

    之前发起的攻势将后秦军打得节节败退的同时,也让北魏军的两位主帅终于可以坐在一起直接商议了。

    不过多头指挥的弊病并没有随之消除。

    拔延可石不好意思主动提起,拔延那环心里也不想主动交出指挥权,己方绝大部分的兵力可是都在他手里的。

    好在两位统帅暂时还能精诚合作,并没有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决策的效率也并没有降得太低。

    唯一的犹豫不是因为两人意见不一,而是是否遵从王命。

    抗旨不遵的后果两人都知道。

    但如果俘虏提供的情报是真的,那此时撤兵就太可惜了。这很可能是己方最后一个打破僵局的机会,也是北魏国彻底改变如今危局的机会。

    商量了一天之后,两位统帅一致决定给晋阳回书一封,不求改变大汗的决定,只为再争取几日时间,为己方,为大魏国争取最后一次机会。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三。

    从晋城东门逃脱的后秦军军侯带着几十骑亲兵逃回了上党前线大营。

    得知七千大军一战全军覆没的梁昌只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硬憋着才没让已到喉头的鲜血喷出来。

    回过神来的梁昌下达了两道命令。

    一是将逃回来的这几十人立即斩杀,严密封锁消息。

    二是从战场上紧急召回几名心腹将领,事到如今必须要认真考虑撤军了。

    前线后秦军的变化很快就被心有所待的两位拔延统帅注意到了,心中的希望顿时又多了几分。立刻也召回了几个核心将领。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年四月初四。

    拔延可石和拔延那环二人的奏章送达晋阳,北魏可汗拔延思摩看后虽然大怒,却并没有立刻再次下旨催促立即分兵。

    冷静下来的拔延思摩明白,东部军的主帅拔延可石和援军统帅拔延那环二人都是皇族一系,都是自己的绝对信得过的人。

    而且二人既然意见一致联名向自己送了奏章,那就说明提到的情况确实的可能性极大。

    同时对总体形势有数的他也明白之前的命令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魏国此时面临的危局。

    真要是能在上党取得一场彻底的大胜,那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于是拔延思摩给上党前线的两位统帅重新下了一道圣旨,同意两人奏请的同时也规定了一个最后期限。

    十天之后,也就是四月十四,如果战局仍然没有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两人必须遵旨转攻为守,由拔延那环率一万人北返驰援雁门关。

    圣旨中还明确的表示,时限一到,两人也不用再次奏报,运往上党的粮草物资将会直接减半。

    这份圣旨虽然表示北魏可汗认可了两位前线统帅的奏议,但不满的种子也已经在拔延思摩的心中不可避免的种下了。

    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七。

    晋城丢失的消息再也瞒不住了。

    因为从初三那天开始,每天都陆续有零星的溃兵逃回,根本没法做到第一时间全部捕杀。

    将士们本来就对近日的很多部署调整感到奇怪,再想到已经很久没有来过的辎重车队,大军后路已绝的消息很快就在后秦军中传开了。

    意识到事情糟了的梁昌立即下令,让心腹副将李卫率一万人冒充大军,其余五万大军抛弃所有辎重,只带随身粮草武器立即南撤。

    梁昌作为沙场宿将自然知道对面的北魏军很难上当,可值此关头也只能期望李卫的一万人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大军南撤争取时间了。

    情况也正如他所料,几乎就在他下令南撤的同时,北魏军的两位统帅就收到了消息。甚至都不用探子报告,以如今双方犬牙交错的形势,一方数万大军撤退闹出的动静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得见。

    这几日,拔延可石和拔延那环两位北魏军统帅焦急的在等的就是这一刻,自然是立即下令早已做好准备的各部立即发起总共。

    其实梁昌如果再咬牙坚持三天,或者晋城丢失的消息再晚泄露三天,对手就不得不分兵了。

    到时候纵使不能转败为胜,少了近一半人马的对手威胁也将大大减小。

    可惜要隐瞒晋城丢失这个消息的难度要远比对手隐瞒下一封圣旨大得多。这场因为北魏军校尉贺鲁花私瞒军报被后秦军抓住机会引发的战争,结果在晋城丢失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后秦军副将李卫只为大军争取了一个时辰的时间,其中大部分还是对手发起总攻的准备时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触即溃。

    不过责任并不在李卫,报定必死决心的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奈何将有必死之心,士卒却无死战之意。

    为什么大军撤退时是最脆弱、最危险的?

    眼看着其他人南逃,自己则需要留下来送死,会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尤其是那些数量占了绝大多数的秦卒。

    本就对后秦军甚至后秦朝廷称不上什么忠心的他们,打顺风仗还行,相持战在羌兵的监督下问题也不大。可这种决死的断后战?

    还是算了吧!凭什么!

    北魏军的总攻发动仅仅一刻钟,七千秦卒就崩溃了。未接战就已经心中发慌、手脚发软的他们,若不是心中顾虑家中的亲人会受到牵连,早在敌人冲到眼前之前就逃了,反正身边的羌人也所剩无几了。

    对于手下秦卒的表现李卫也早有预料,他又不是战场上的新手,因此在开战前他就从各部抽调了一千五百羌兵集中使用。

    后秦军中羌兵的比例本就只有三成,这样一来各部中的羌兵一下子就少了一半,而且被抽调的还都是最精锐敢战的。

    羌人占据关洛近二百年,新生代的战斗意志早就远逊于他们的祖先了。因此身边的秦卒一逃,没了主心骨的其余羌兵也就顺势被裹挟而去了。

    最后实际依凭坚固营寨拼死抵抗的,其实就只有李卫亲帅的那一千五百羌兵。

    一千五百人肯定是守不住漫长防线的,友军的溃散让他们立即就陷入了数万敌军的重围之中。激战半个时辰后,一千五百人和他们的主将一起全部战死。

    倒不是这一千羌兵都有死战之心,实在是想跑也没地方可跑啊!

    其实北魏军的编制情况和后秦军差不多,秦胡士兵比例大致也是七比三,北方各个胡族政权的军队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各胡族的人口少。以胡人比例最高的北魏国为例,突厥人口也只占总人口数不到三成,其他各方更是要低得多。

    二是各胡族的成年男丁也不可能全部当兵。此时的各族胡人,尤其是在中原出生的新生代胡人,就算不是从小锦衣玉食,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房有地有奴隶的,根本不可能再像祖先那样全民皆兵了。

    这种组成的北方各国军队因此存在一个共同的弱点。

    那就是平时还好,军中秦卒或是为了保家人平安,或是想要争取军功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境况,战斗意志勉强能够合格。

    可一旦遇到这种必败且没有生还希望的情况,他们的战斗意志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若是有胡兵在侧压阵还能稍好一点,要是胡兵也想逃跑,他们一触即溃甚至不触即溃就是必然的。

    北方各胡人势力也都知道这个问题,可根本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

    比如李卫面临的这种情况。

    不把羌兵集中起来使用?

    也就是溃逃的时间稍晚一点而已,自己肯定也是个被裹挟而逃的结果。

    把所有羌兵全都集中起来使用?

    彻底失去监督弹压的秦卒立马就能溃散,都用不着等到看见敌人。

    况且上面也提到了,此时的羌人也早已不复祖先的勇武,未必就全部都有很高的战斗意志。

    从大军开始轻装撤退开始算起,加上北魏军准备进攻和李卫拼死断后争取到的时间,一共也就只有一个时辰多一点。这么点时间也只够五万的后秦军主力撤退二十多里而已。

    其实一个时辰行军二十多里对于这个时代的步骑混编军队来说,已经算是相当惊人的成绩了。

    可惜的是,这个惊人的速度并不是五万后秦军战斗力的体现,而是人人都知道谁落到后面谁就死,一个个都玩儿了命跑的结果。

    而这种心态造成的结果就是,仅仅二十里,五万后秦军主力就已经有一半部队基本上没有队形可言了。

    这种情况下一旦被敌军追上,根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连锁反应之下,除了少数轻装骑兵,其他人基本上就只有全军覆没这一种结果。

    因此梁昌必须要再组织一次断后阻击战。

    “李威听令!本帅命你立即接印,你凭此帅印即刻接掌大军指挥权!”六十多岁的后秦军东北部军老帅梁昌斩钉截铁的说道。

    平时十分注重仪表的他此时额前散着几缕花白的乱发,铁青的脸色中夹杂了几分灰败。

    被梁昌点将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没有去接帅印的他躬身行了个礼,却语气坚定中带着焦急的大声说道:“梁帅,末将留下!您是主帅帅,数万大军的安危系于您一身,怎么能抛弃大军留下阻击?”

    李威显然也是急了,话语中不自觉的带上了平日里绝不会有的些许指责之意。

    梁昌对此丝毫没有责怪之意,两人为谁留下率军阻敌已经争论了好一会儿了。

    “这是军令!难道你要抗命?”不过梁昌显然不想再继续争论下去来了,眼看追兵越来越越近,也的确没有时间浪费了。

    李威下意识的就跪了下去。梁昌则趁机把帅印往他手中一塞,想了想语气转缓道:“李氏子弟已经死的够多了,你总要为卑湳一族留点种子。”

    说道这,梁昌忍不住抬头看向了南方,目力尽处只有一片飞扬的尘土。

    “那两个族中草包只怕是跑在最前面吧?是不是已经把军旗都扔了?”

    想到这,梁昌的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

    目光又向东南方向偏了偏,梁昌心中叹息:“昔日勇武善战的参狼部,如今......”

    眼望远方,想着心事的梁昌没看见的是,跪在自己身前的李威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了起来。

    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梁昌收回目光环视身前诸将沉声道:“本帅无能,累死三军!从现在起你等务必遵从李将军号令!”

    说完这句,目光再次看向依旧跪在地上的李威,想说什么却最终没有开口。只是伸手在对方的头盔上重重的拍了一巴掌,转身就走。两侧的亲兵毫不犹豫的纷纷跟上。

    待到梁昌转身,一直跪在地上的李威才猛的直起身子,冲身后的亲兵用力的挥了挥手。

    几个亲兵见状也不答话,立刻疾步向前,冲到了梁昌的身后。

    跟在主帅身后的亲兵突然被人冲身后撞开,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看见一人抬手一个手刀重重的击在了梁昌的后颈上。

    亲兵的职责让他条件反射般的一把拔出腰间战刀,张嘴就要喊。

    却有一个声音比他更快:“本将凭帅印统领大军,诸将听令!”

    梁昌的亲兵闻言脸上变色,下意识的将手中战刀指向说话的李威。

    李威却理也不理的继续大声说道:“前令作废,改由本将率一万军断后!”

    几个梁昌的亲兵闻言立即僵住,脸上愤怒的神色一时间都没顾得上收起,就那样凝固在了脸上。

    李威根本没看他们一眼,扭头冲着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年轻将领道:“赵桐听令!”

    “末将在!”那人毫不犹豫的向前一步抱拳答道,脸上丝毫没有意外之色,好像对一切早有预料一般。

    “梁帅醒前由你暂掌军权!接印!”

    被唤做赵桐的后秦军将领一边大喊:“末将遵令!”一边上前几步伸手接过李威递出的帅印。

    “保护好梁帅!”李威最后说了一句,然后带着亲兵迈步就向梁昌刚刚的方向走去。路过晕倒的梁昌身边时脚步也只是顿了一顿,并没有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