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星见 » 第三十五章孙家堡

第三十五章孙家堡

    孙家堡,是由来已久古村落。

    由几座环形山脉,相连而成。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井然有序。

    因为特殊山体结构,此地冬暖夏凉。即便冬季,花落。每户周围,仍有绿树环绕。

    待到春暖花开,每户院子,栽种的养生花草,便会竞相怒放。从山顶向下望去,孙家堡,宛如灵动的大盆景。

    孙家堡,虽历经无数代,但青石古建筑民居,保存依然完好。

    外人不清楚的是,看似平常的古村落,山体中,却有着极其隐秘的,防御工事。

    孙家堡,邰州第一大姓氏家族,聚集地。

    虽在邰州县境内,却位于群山之中,地处偏远。

    即便如此,孙家堡,却比邰州县城更为热闹。不为别的,只因孙家堡,出名医、产名药。药膳,更是当地一绝。

    还有一点,扬名海内外,便是,此地是出名的——长寿大村。

    所以,来此地寻医、问药者,四季不断,络绎不绝。

    不止邰州周边省、市、县大药铺常年来此订货,甚至,吸引域外多国商客前来采购。

    这也促成了,山下的交易市场及各式店面,生意异常火爆!

    之前,孙家堡的大家长,是姜玉音的姥爷——孙乾。近两年,大家长之位,传给了姜玉音的娘——孙彩儿。

    孙家堡传承,遵循祖制。

    但凡孙姓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医术最高,族人最为拥戴者,便可为继。

    而孙彩儿,便是目前孙家堡,除孙乾外,被公认,最具备此资格,继承人。

    姜玉音的爹,姜淮,是名游医。

    父母早年,因村里爆发瘟疫,双双染病身亡。

    剩下为数不多的好心村民,无力照顾小婴儿。便将尚在襁褓中的姜淮,送到山中济宁寺,交由寺内主持。

    老主持已圆寂。

    新主持,是位年轻的和尚,法名,觉任。

    济宁寺,只是一个小寺庙。连主持在内,共六人。

    寺内本就残破,几位和尚,也是勉强糊口。

    但新主持,知道姜淮的处境后,还是没有拒绝,将姜淮接过来。

    之后,便抱着小姜淮,与另一位僧人一起,一路北行,出门化缘。

    半年间,小姜淮喝过最多的,是米汤。到了北境草原地界,才喝上羊奶、牛奶及奶孩子牧民的母乳。

    三年后,主持带着小姜淮,返回济宁寺。

    主持化缘一路,为路人医病、诊治,耳濡目染,在小姜淮记忆里,印象深刻。

    主持行医,未收取过分文,只换口稀粥素饭。

    风餐露宿的经历,连着补丁的破旧僧袍,温暖的后背,有力的大手,一路牵行千山万水,主持消瘦的脸庞,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

    化缘生活,虽然艰辛,却给小姜淮很好的精神滋养。

    待小姜淮五六岁时,主持便与他明言:“你有俗世机缘,不可剃度。日后你随我一同,入山采药……”

    姜淮十七、八岁时,在主持的教授下,已能独自行医。

    便常常一个人,出门采药。

    路遇村庄有病人,便停留下来诊治。

    与主持一样,不收取分文。

    但有时,还是会有病患家庭,硬给些银钱。

    姜淮拒绝不过,便说:“钱我不收。如果你们日后生活宽松,就去济宁寺,帮着维修下破损的寺庙,就是最好的答谢了!”

    几年间,方圆百十来里村庄,常常会有村民,自发组织筹资,前来济宁寺。不止修理寺庙,甚至对寺庙,进行了扩建。并帮着主持,扩大了后山菜园、麦田的面积。

    僧人们,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余粮多了,会运至县城,换些布匹等日用杂物。如遇困难家庭,寺里也会送粮救济。

    如今的济宁寺,也颇具规模。

    觉任主持方丈身边的僧人,也增至五十余位。但寺里传统未变,僧人出门行医,不可收取分文。不设功德箱。不收村民香火钱。

    姜淮当年入山,结识了孙采儿。

    两人便结伴采药,一路相互交流,彼此都心生好感。

    第二年春天,姜淮带着自己多年累积经验,撰写的一部医书,去孙家堡求亲。便做了上门女婿。

    一年后,孙采儿,生下一对儿双胞男婴。

    两个男婴,一个随了母家孙姓,名孙祥;另一个男婴随父姜姓,名姜瑞。

    又过两年,姜玉音出世。也是由娘决定,随爹姓。

    姜淮,倒不看重这些凡俗。

    但家里一切由孙彩儿做主,也就一切都随娘子安排。

    姜淮,还是做自己的游医。经常出山,穿行山野村庄,行医治病。

    孙喜,便是偶然遇见。

    这些年,夫妻二人对孙喜,与亲生毫无二致。应该说更宠溺一些。即便孙喜出门闯祸,也不会有大的责罚。

    最多,孙彩儿会冷淡孙喜几天。

    这也是孙喜最怕的!

    接下来就是主动认错,表明态度,类似错误不再犯。

    夫妇俩都清楚,自己养大的孩子,根基好,不会出大问题。

    从小到大,孙喜吃穿用度,都是家里最好的。因为个子长得快,比两个年长两岁的哥哥都高。所以,两个哥哥,反而常常穿,这个弟弟的旧衣。

    孙喜想做的事,一般都会随心愿。

    反之,两个亲生儿子,被孙彩儿修理的,凡事不敢有大的逾越。认认真真读书,规规矩矩做事。

    老大孙祥,沉稳好学。

    国学、医学都很专注。且重情重义,为孙喜背黑锅的事,没少做。

    老二姜瑞,好学偏门。

    机械、爆破等机关的研究,无师自通。

    完成课业之后,基本都是独自进山。不知道去琢磨什么?因为回家太晚,又不辩解,又不改正。常常被孙彩儿训斥!见姜瑞没闯出什么祸,也没人前来告状,也就放下心,由之任之了。

    三兄弟,虽性情各异,但相互感情却很好。而且三兄弟,对家里唯一的女孩儿,姜玉音,都倍加爱护!

    这也是为什么,孙喜会这么多年,自愿,跟随在姜玉音身边的原因。

    这个和自己同岁,大不了自己多少的姐姐,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让她一个人出嫁在外面,遇事都没人商量。

    孙家堡里,都知道,孙喜,在孙家的地位。也知道这小子,有多顽皮、多霸道。

    当年,被孙先生给撵回家,不让上学,是孙先生觉着面子过不去。

    但事后,孙先生也后悔,自己一时气恼的决定。

    私下找过孙彩儿。

    孙彩儿并没介意,也没有丝毫怪罪。但还是拒绝了,让孙喜回去上课的提议。

    这让孙先生更加难受!

    随着孙喜长大后,孙先生反而不敢见孙喜的面。

    孙喜倒不以为意。

    一次,两人路遇,远远打照面,孙先生便开始闪躲。

    这次孙喜,却追着不放。

    直到将孙先生撵得,趴在地上捯气儿,哀求着说:“小喜子,是我对不起你!别再难为我了……”

    孙喜哈哈大笑!

    拍拍孙先生的屁股,说:“老头儿,没事儿!我没记恨你。真的!追你,就是想告诉你,当年,是我的错!年龄小,不懂事。对不住了!你也别把那点儿事儿放心上!不然活着多累?是不?以后放开了活!好了,我走了!”

    说着,拉起孙先生。

    转身扬长而去。

    孙先生呆望着孙喜的背影,流了泪,嘴里嘀咕:“读那么多书,我竟不如个孩子……”

    四人走进山坳,进入孙家堡,便见山上家家户户,已升起炊烟。

    孙喜笑嘻嘻道:“看着炊烟,我就饿了!”

    四人便加快脚步,穿过街区,来到一片店面后身儿,开始沿着阶梯登山。

    姜玉音抬起头,家在半山腰。

    远远便见,家中的烛火,已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