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楼之贾玉京 » 第五十六章 浅浅相思

第五十六章 浅浅相思

    转眼又是一年七夕,贾琼正式年满十三岁了,按照古代的算法已经十四。

    在普通百姓家里,他已经到了可以娶亲的年纪,算是成年劳力了。

    贾琼也恰巧在这天,收到了一封从金陵寄来的书信。

    这还是杭州城里文华斋的伙计,专门在这天中午送到书院来的。

    信封上的署名是王易,不过贾琼一眼就看出是王语嫣的笔迹。

    信中并没有什么闺怨之语,只有淡淡的关怀和浅浅的情思。

    随信来的还有一个素雅的香囊,里面有一张平安符,还有一首小令,是王语嫣送他的生日礼物。

    贾琼也是收到书信才猛然想起,自己已经一年多不曾见过王语嫣了。

    他只是在初到梧桐镇时,托人给王家稍去了一封报平安的书信。

    在封建社会,除了亲戚以外,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之间,是不能互通书信的。

    即使两人已经定亲也需要避讳,所以王语嫣给他写信也是假托王易之名。

    读完信,贾琼心中的思念忽然间放大了千百倍。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七夕的月下,贾琼写下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遥寄思念之情。

    几天后是书院放假的日子,贾琼装好分别写给王穆,王浑和“王易”的三封书信,还有厚厚一叠《天龙八部》书稿,一大早就下了山。

    到家时,正好赶上姨妈和表妹在吃早饭。

    沈碧云奇怪的问:“秋生,你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早,吃过饭了吗?”

    贾琼答道:“没吃呢姨妈,我今天要去杭州城一趟。

    我新写了本书,打算今天把书稿还有给王家的几封书信送到文华斋去。”

    徐葳蕤闻言眼前一亮,对贾琼说道:“二哥,你带我一块去吧,我好久都没有出门玩过了。”

    贾琼笑道:“杭州城离这里二十多里路呢,坐马车要小半天时间。

    我就是带你去了,你也没多少时间游玩啊。”

    徐葳蕤央求道:“我可以骑马啊,我已经跟田伯学会了。

    正好我还没骑马出过远门呢,今天可以练习练习。”

    贾琼笑道:“那好吧,我今天就带你去西湖逛逛。”

    徐葳蕤欢喜的说道:“太好了,我去换衣服。

    对了,我也要给语嫣姐姐写封信,你等我一下。”

    说完她就扔下筷子,兴高采烈的回自己房间去了。

    沈碧云叹了口气说道:“这个丫头都多大了,你还这么惯着她。

    惯成个野丫头,以后还怎么给她找婆家。”

    贾琼笑道:“没事,葳蕤懂事得很。

    再说了,我贾琼的妹妹还会愁嫁吗。”

    沈碧云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道:“行,那你妹妹的婚事就交给你了,你给她找婆家吧,正好我也省省心。”

    贾琼拍着胸脯说道:“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我怎么着也得给葳蕤找个探花郎才行。”

    徐葳蕤换上一身男装,活像个样貌清秀的小书童一般,跟贾琼和平安一起骑马前往杭州城。

    平安就是沈碧云最早买回来的那一家三口中的男孩,今年十一了,现在就要开始学着给贾琼当长随了。

    如今沈碧云做主让田力和春梅凑成了一家,两个孩子也都改了名字,一个叫平安,一个叫吉祥。

    三人来到杭州城,在武林街上找到文华斋,将书稿和信都交给掌柜的,让他派人送去金陵。

    随后贾琼就带着徐葳蕤和平安一起信马由缰闲逛,游览西湖美景。

    杭州繁华富庶,人口众多,是江南有数的大城,西湖更是世人皆知的风景名胜。

    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

    西湖胜景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青睐。

    白居易说自己“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柳永曾有言“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今正是西湖十里荷花盛开的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景色十分壮美。

    但是七月的天气太过炎热,让人没办法逛的尽兴。

    贾琼三人游了苏堤、白堤,看过断桥之后,就口渴的不行了,想找一处酒楼歇歇脚,顺便祭一祭五脏庙。

    正好杭州名楼涌金楼就在不远处,三人就慕名而来。

    涌金楼曾经是南宋的官家酒楼,是举办鹿鸣宴的地方,所以又被叫做状元楼。

    在宋朝鼎盛时期,涌金楼和杭州的另一座酒楼丰乐楼都是天下名楼。

    书上记载当时涌金楼规模极大,包间超过三百间,服务人员过千人。

    后来涌金楼毁于战火,重建之后规模没有原来那么大,不过仍然是杭州城数一数二的酒楼。

    贾琼和徐葳蕤找了个临窗的位置,边欣赏西湖风光边品尝美食,还听了楼中的一段评话表演,尽兴方归。

    而此时远在杭州五百里以外的扬州城,林如海收到了长安寄来的一封书信。

    如今林黛玉已经过了三年守孝之期,贾母思念女儿,又念及林黛玉年幼丧母,无人依傍教导,所以想接她到身边照顾几年。

    林如海想到自己公务繁忙,他身体也不太好,因此也没有续弦的念头。

    林黛玉年纪渐大了,也确实无人可以帮着教导。

    他于是也动了送女上京,让贾母代为照顾教导的念头。

    不过林黛玉自小在林如海身边长大,贾敏死后林如海更是对她疼爱有加,她又怎么舍得轻易离开父亲。

    林如海只能苦心劝导,等到林黛玉答应时,已经是中秋节之后了。

    中秋一过,本次乡试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浙江是文教大省,每次乡试录取举人数量都在一百人左右。

    此次万松书院参加浙江乡试的共有三十九人,取中二十一人。

    中举率超过半数,成绩堪称恐怖。

    乡试之后,打算参加明年会试的学子们就该动身上京了。

    一般进京赶考的学子们都喜欢走水路,这样虽然速度慢,但是路上比较轻松。

    从杭州走水路要四个月左右才能到长安,所以学子们九月份之前就要出发,防止天气寒冷,河水结冰无法行船。

    八月二十二日,在众多师长、同窗的殷殷祝福声中。

    陶大春等三十一名学子,背着行囊下山,又一次踏上了科举的征途。

    连同直接从外地上京赶考的,今年万松书院可能会有超过四十人参加本次会试。

    数量比前一届增加了一倍,绝对算得上是盛况空前。

    而对于今年能考中多少进士,书院的教授们普遍非常乐观。

    因为贾琼分享给同窗们一些更科学的读书方法,所以这大半年书院的学子们整体水平都提高很快,比往年的水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