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楼之贾玉京 » 第六十三章 特别旅行

第六十三章 特别旅行

    临风亭中,山长和李云相对而坐,书院里一片安静。

    学子们在照常上课,只有书院东侧的竹林中,时不时传来一声竹子倒下的噼啪声。

    李云问道:“松溪公,此次万松书院十一名学子同登皇榜,真乃文华盛事,书院也不庆祝一番吗?”

    唐纶不在意的说道:“万松书院教书育人,不能单以科举成绩论胜败。

    再说上榜之人也不在,又何必耗费时间庆祝呢。”

    李云叹道:“松溪公之气度见识,下官钦佩之至。

    我不日即将启程赴京面圣,以后恐怕不能再聆听松溪公教诲了。”

    唐纶笑道:“李提学此次能得圣上召见,想来必是要委以重任了,老朽先恭喜大人了。”

    李云拱手说道:“我此次能得圣上召见,多赖万松书院教化之功。

    此次进京面圣,我定会将书院教化之功面奏皇上,为书院请功。”

    唐纶不在意说道:“书院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倒也不求什么功,大人也不必太过费心。”

    李云摆手道:“松溪公此言差矣,书院为朝廷育才,朝廷理应嘉奖。

    而且书院名气越响,越能吸引有天分的学子前来,才能培养更多良才。”

    唐纶笑道:“李大人说的是,那老夫就先行谢过了。”

    李云又问道:“我听闻今年万松书院要参加书院讲会,地点是在湖南。

    不知万松书院这次准备派何人带队,何时启程?”

    唐纶道:“距离太远了,我这把老骨头可折腾不起。

    此次由沈恒峰带队,月底就要出发了。”

    李云笑道:“万松书院第一次参加讲会,有贾琼在,肯定是要一鸣惊人了。

    《从杨都督征河套》一诗之后,他可是已经许久未有新作流传了。

    想当年揽月亭诗会,贾琼四诗一词震惊天下,赢得小诗仙之美名。

    这一次不知又会有何等惊艳之作问世,真是令人心向往之啊。”

    唐纶笑道:“呵呵,这可不好说。

    我这学生其实更喜经世致用之学,对诗词一道却是不怎么热衷的。”

    三月末,贾琼一行辞别送行的书院众人,按照预定计划出发了。

    书院为每人都准备了一匹健马,除了沈岩以外,十名学子都是携弓带剑,斗笠劲装。

    此时正是春光灿烂的时节,鸟语花香,气候宜人。

    学子们难得有这种远行的机会,各个都是异常兴奋。

    春风得意马蹄疾,众人一口气就跑出了百十里路。

    在荒郊野外,不时就能遇见一些山鸡野兔。

    大家争相用半吊子的骑射功夫出手,他们人多势众,乱箭齐发,倒也猎到了几只。

    长时间骑马也是很辛苦的,行了大半日,大家已经感到又累又饿了,不过沈岩却没有什么表示。

    公孙月凑到贾琼旁边儿说:“玉京,大伙都已经饿了。”

    贾琼点点头,四处望了望,正好看到远处有炊烟升起。

    他对沈岩说道:“外公,天色不早了,大家也都饿了。

    南边应该有个村子,咱们去那里吃点东西,歇一夜再走吧。”

    沈岩说道:“出发前说过了,这一路的衣食住行都由你们安排,不需要问我。”

    贾琼点点头,对众人说道:“咱们去南边的村子借宿一晚,讨些吃食。”

    “好。”

    “我早就饿了。”

    众人调转马头向南奔去。

    徐凤年问道:“玉京,咱们身无分文,能要到吃的吗?”

    贾琼拍拍马脖子上挂着的两只山鸡,一只野兔说道:“这些野味足够换一顿粗茶淡饭了,借宿一晚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南行二三里,果然见到一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

    贾琼让大家在村外停下,自己和徐凤年先进村,但很快被几个青壮拦下。

    领头的壮年人见他们人人都骑着马,带着兵器,所以很是警惕。

    他拦住两人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来我们村干什么?”

    贾琼抱拳说道“这位大哥,我等是万松书院的学子。

    路过贵村,大家都有点饿了,想来村里讨些吃食。”

    听到他们是学子,举止也有礼,中年人戒备心降低了许多。

    领着书院众人进了村,带他们找到里正家中。

    里正算是村里最有见识的人了,知道他们是万松书院的学子,表现的非常热情。

    拿出村里最好的吃食招待他们,还帮大家安排了住处。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大家吃了一顿饱饭,被领到各家去留宿。

    贾琼去的这户人家算是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了,家里有五间土坯房。

    通过交谈贾琼得知,这家主人还不到四十岁,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大儿子也已经成亲,在家里务农。

    二儿子去服兵役了,还有两年才能回来。

    三儿子在附近的镇子上当伙计,农忙时才回来帮忙。

    了解到这些情况,贾琼主动提出帮他们给二儿子写一封家书,主人家高兴的连连道谢。

    村里有一些人上过蒙学,但是也就是认识几个字的程度,家里更不会备有笔墨纸砚。

    所以他们要想写信,都要去镇上找书匠,每次都要花上几十文钱。

    贾琼他们在村里住了一晚,帮村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帮他们修修房子,写写信,还给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

    他们分散在各家,通过跟村民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

    深入百姓,才能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民生多艰。

    第二天重新上路时,沈岩让大家把昨天了解到的情况互相分享。

    这个村子离杭州不远,在钱塘江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这几年收成都还不错,但是村里家家户户却也没有多少积蓄。

    大楚的田赋的统一标准是十税一,看起来收的不算多。

    但是除此之外,朝廷缺钱时,还会不定期征收各种杂税。

    比如打仗时要收战争税,其他地区发生水灾时,会在未受灾的地区收治河税等等。

    这样算下来,平均一年税赋就要达到十税三了。

    单单这样也还好,百姓们最怕的还是徭役。

    普通的徭役,比如修河修路这样的还好说,无非是辛苦一些,总能扛过去。

    但万一要是摊上运送漕粮这样的差事,运气好了搭上几年的积蓄能够顺利交差。

    运气不好,那就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去年村里就有两户人家,不幸的被委派了押送漕粮进京的差事。

    这个村里都是一姓同宗,为了帮这两家渡过难关,全村都给他们凑钱,为此村里各家的积蓄都被花去了不少。

    学院的这群学子,家中大部分都是富贵人家,很难真正了解民间疾苦。

    即使像宋勉这样家境算差的,家里也是有着上百亩地的富农,要不然也供不起他千里迢迢出来求学。

    真正的普通农民家里,想供养个童生出来都是很难的,能让孩子上两年学,认识几个字就算好的了。

    大家以前只是通过书本了解百姓生活,深入之后却能真切的体会到百姓之苦,写出的文章自然更加言之有物。

    就这样,书院一行人一边游历,一边了解各地民情。

    大楚的繁华盛世之下隐藏着的各种弊端和百姓疾苦,也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

    贾琼他们不但要完成沈岩布置的各种功课,还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这趟旅行真的是非常锻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