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雅三国 » 第九章 利益捆绑,渤海发展

第九章 利益捆绑,渤海发展

    “嘿嘿,大哥,我回来了。”杨蟠双手将茶递过去,讨好的看着一脸寒霜的杨彪。

    “唉……”杨彪无可奈何的叹口气,接过茶盏,瞥了一眼杨蟠“您今年算是疯够了吧?”

    “大哥勿恼,小弟知道错了。此次也是机缘巧合,遇到了难得一遇的高手齐聚,一时心痒,没忍住。”杨蟠嬉笑道,紧接的话锋一转,从怀里掏出一些摘出来与打造兵器有关的资料“大哥,这次我保证再不乱跑了,而且有一些对于渤海郡发展的问题要跟您聊聊。”

    杨蟠终究是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次小半年的功夫派人早已探明渤海郡及附近郡县的铁矿、煤矿以及火油资源。其中方便采集的资源都已经开始安排开采工作。早在开春出发前,他就托荀攸想办法招募了大量能工巧匠。这次准备就绪了,杨蟠随即丢下手上的工作,带着工匠一头扎进自己建造好的作坊当中。

    之前经过杨蟠兄弟和荀攸沟通了一番,在杨蟠的建议下抛出整个渤海郡茶楼的生意,换取了渤海田家的全力支持。

    田氏家族原本只是渤海郡一大地主,依赖田产、地租过活。在杨彪接触田家后,双方迅速的达成一致,田丰被征辟接替杨蟠主簿的位置。田丰应招那日还带来了他的同乡好友沮授,杨彪考察后对二人之才那是极为推崇。

    杨蟠扔出主簿职位,接下来更是无事一身轻,正好全身心的投入到炼铁制器大业。

    距离杨蟠茶叶生意开始已经过去一年余,茶叶早已在大汉各个豪门贵族间风靡开来,随着主要城市郡县中茶楼、茶肆的兴起,饮茶也向着平民阶级铺设开来。作为茶产业的主导者,杨氏从中收获了不菲的利润。

    在杨蟠带着一众铁匠经过数月的研究,他们成功复刻出了大唐的明光铠、山文甲和锁子甲,并且借助大唐札甲的经验对目前军中札甲做了升级。兵器则是重点放在了陌刀和雁翎刀的制作研究。因为马槊的制作工艺极为繁琐耗时,暂时还没有投入太大精力,也没有成品问世。但陌刀、雁翎刀已经能完成量产。此外还取用了点族中留存的陨铁,给自己弄出来几把男人的梦想:唐刀。

    东西虽然是都搞出来了,可经过杨蟠计算,以家族茶叶目前的规模,其一年的利润,最多也就能让自己训练出五六千身着锁子甲的陌刀兵。山文甲和明光铠是想都不敢想,高额的制作成本和居高不下的不良品损耗能让人望而生却。他确实没有想到步兵这玩意儿的烧钱程度也能不亚于骑兵。

    最终杨蟠跟杨彪一商量,借助家里的资源,组建两千陌刀兵,身着锁子甲,交由高适统编训练。此外再训练五百骑兵,加上现有的数量总计扩编至一千,交由徐方统编训练,陌刀兵作为郡府防备力量。骑兵作为郡府机动力量。二人协作全力清扫渤海郡及附近的流寇、盗匪、山贼。肃清治安的同时以战代训,迅速提升战力。

    经过此次规划,渤海郡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而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入冬前夕,渤海全境基本上做到了治平民安。虽然不能夸张到路不拾遗,但至少各路商队往来不需要担心任何势力的劫掠和勒索。

    杨蟠也没有将打造兵器铠甲中损耗的精铁浪费。对于铁胚中不适合打造兵器的次品,杨蟠安排工匠打造成了大量的农具。在渤海保卫工作被陌刀兵和轻骑接手后,杨蟠和杨彪等人合议,着手重编原有郡兵,并于次年开春进行屯田,平日里他们只履行种田、训练和巡逻的义务,此外还能兼职一下预备役。

    除军屯外太守府另使沮授重点开展安抚、招募境内流民租种。军屯、民屯两相结合下最大化的利用闲散人力开垦出大量荒地,用以充实在南皮新建造的常平仓以应对意外和灾害。沮授是寒门士族,天然更亲近怜悯农户、流民,所以在收拢流民工作中更是游刃有余。此项计划的成功进一步扼杀了境内匪寇诞生的土壤。

    花开花落去,冬逝春又来的四季流转间大汉已经来到了熹平七年。这将是熹平年号的最后一年,天子刘宏已经于熹平六年末就提出了要改元“光和”的想法。在本年也就是公元178年,大汉将迎来皇帝刘宏的第三个年号。

    杨彪这哥俩在这一年多里利用家中资源、茶叶的利润反哺治下。经过细心的梳理和发展,渤海的农业、商业已经勉强可以自给自足,有序运转,这呈现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进一步吸引了其他州县的商人纷纷前来投资发展。

    刚过完年,朝中有消息传来,天子刘宏新成立了一个机构‘西邸’。‘西邸’让天子‘卖官鬻爵’的买卖从公开化变得职业化。此机构由宫中内侍掌管,一应收入全部入皇帝内库。

    得益于前世的三国演义,以及衍生出来的电视剧、游戏。新中国的八零后对三国的历史未必钻研精通,但大事件绝对是如数家珍。得知‘西邸’成立,杨蟠立马意识到刘宏这位汉朝灭亡的重要推手会为此干些什么,大汉的百姓不会迎来新年号带来的新希望,从今往后的生活只会更加黑暗。这位天子将朝中官职大小明码标价,地方上则是按照管辖地方的大小和当地百姓的富裕程度定价,公开买卖。想要当官却没钱的人,天子甚至容许赊账,签订协议,待官员上岗后连本带利双倍返还。

    就连现有的州府太守、县令们也没能躲掉。每人都按照标准给皇帝奉上捐官财物,为了物超所值,可想而知那帮混蛋们能做出些什么。这一次除了仅剩的一些忠贞志士或上书驳斥、或辞官归乡外。士大夫大多数选择了沉默,而世家大族更多是默认旁观,部分野心勃勃的甚至已经开始筹谋着搅动风云,从中获利了。

    杨彪在与父亲杨赐通信后提前知道了此事,当时义愤填膺至极,哭着喊着也要上书天子收回成命。得亏被杨蟠、荀攸等人劝了下来,否则这两年的辛苦都将付之流水,渤海郡用不了多久就又会变成之前的样子,甚至更差。后来杨彪也想通了,杨蟠说的对,好歹给这世间留块清白地方。但也是因此消沉了月余。

    杨蟠在杨彪消沉的那段时间全权接管了进献、捐官的事情。在宫里给出的标准上多加了几分,直接送往‘西邸’,由那些鬣狗们自己去分赃。只要别想着法折腾渤海,再给他几年时间发展最好。此外另安排队伍高调运送一柄宣称‘无价之宝’的精美唐仪刀前往宫中。此刀杨蟠在去年年末就准备好了,刀柄镶嵌一颗硕大红宝石,刀刃手工开出纹路,以黄金融化填充,配以镶嵌金玉珠石的刀鞘,显得华丽无比。

    杨蟠声称此宝得之东海。在“光和”年号确立那天,东海中一孤岛忽然光华四射,映照数里,白日清晰可见,渤海一渔民驾舟探查后得此宝剑,贫民福薄,不敢窃为己有,而托渤海太守将其献与朝廷,呈见天子。

    据说送到京城后,天子对此剑格外钟爱,从来不佩戴兵器的刘宏立时将此剑作为自己的佩剑,数日不曾离身。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宫宴庆祝。杨彪因而也被恩封忠盛候(乡候)。旨意到达渤海时已经是光和元年8月。让杨蟠偷笑不已的是杨彪拿着朝中发来的册封乡候的圣旨以及捐爵‘价格单’后那便秘的表情。

    看到自家兄长有发飙的迹象,杨蟠连忙拉出传旨太监,顺手塞给两颗东珠。“李黄门来的突然,蟠也没来得及准备什么,这两颗东珠品相还好,黄门且拿去把玩,权当蟠感谢您大老远不辞辛苦前来为家兄道喜。”

    传旨太监只是个小喽啰,那几位老家伙也知道杨氏向来不怎么待见他们,只是派了一个新人前来应付一下“杨少郎君客气了,奴婢多谢郎君厚赐。”那太监也是连连客气“杨郎君留步,路途遥远,奴婢耽搁不得,这就准备回京复命。”

    “李黄门走好。”杨蟠见太监上道,吩咐下人端上一盘纹银过来“些许纹银,且留作返京盘缠,切莫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