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雅三国 » 第四十一章 返回幽州,巡视盐田

第四十一章 返回幽州,巡视盐田

    “二叔,我读到‘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是否可以认为只要做到言明辞正便为忠,语坚意直便为纯?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我倒是明白,但是义不比党?是不是说之前党锢之锅时我党人群体也是错的一方?”

    “哈哈哈,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好好享受自己为数不多的快乐童年,怎么一天天尽想些这么深刻的问题,你父亲一天都在逼你学......”

    “咳...哼...”

    听到书房窗里边传来的杨彪的咳嗽声,杨蟠连忙改口“嗯,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很有深度,说明修儿你还是用心学了。二叔告诉你,为人臣子,虽不能以谗言密语来损害君德,但是我也并不认为刚强直谏就是忠君的表现。”

    “为什么?”

    “臣子与君主议事,莫不关系到天下民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臣子议事首先应遵循言之有物,因物衍法,依法而成的基本准则。我虽反对阿谀奉承,也不如你所想一般支持忠直良言。何所谓良言?勿以私德之大,勿以民事之小,便为良言。而为了更好地泽披天下,说点中听的话不是更容易被君上接受并且执行吗?”

    “那么阿众取容呢?”

    “这有什么好辩论的,你见过让人人都喜欢的人?端正己身,该干什么干什么,该说什么说什么,人经典中似乎也没有教育你要到处批判到处喷的意思,能好好沟通,何必直言直语惹人厌烦?至于党锢一事,各中成败,还不是现在的你能弄明白的。”

    杨蟠很享受家中这难得的宁静,逗弄着侄儿杨修,这小子天资聪慧,于经论、谋略一道天赋不浅,比他要强得多。自家知道自家事,他小时候的妖孽只是基于上一世的老本罢了。

    “二弟,此间事了,母亲的身体已经大好,你该收拾收拾去操心幽州之事了。”说话间杨彪走了过来坐在杨蟠旁边的胡床上。

    “嗯,难得的清闲些日子啊,可以睡到自然醒。”

    “休得惫懒,母亲可是已经问过我好几遍了,你何时返回幽州。”

    “没听母亲跟我提起过啊?”杨蟠懒懒的生了个懒腰。

    “哪个母亲能舍得亲口催促爱子离家的,更何况一去千里之外。”杨彪没好气道“且好好陪陪母亲,然后就收拾收拾去吧。你是个有大能为的,不要困守家中消磨了志向。若如此,百年后,父亲岂能饶我。”

    此后的几天里,杨蟠整日腻在桓氏身边,动不动还央求着桓氏给他做从小吃到大的菜肴。桓氏也知道小儿子将要离开了,只装作不知,乐呵呵的享受着天伦之乐。

    到了二月下旬,杨蟠终究是在母亲、长兄的不舍嘱托中,带着典韦、张飞以及一众护卫骑兵,踏上了返回幽州的行程。

    “怎么着,翼德还在惦记黄河那边的黄巾军队?”冀州野外,杨蟠正翻弄着手中的烤鸡。

    一行人都是骑兵,全程疾行向北,杨蟠并没有刻意的让入城借宿或者卡着驿站的距离前进。快到幽州边界时,天已经入夜,好在天气不错。杨蟠安排找了个暖和避风之处,就地安营驻扎。一行人天黑前寻摸着打了些野味,围坐一团,吃喝了起来。

    “那可不,大好的战机摆在那儿。”张飞咬了口手中还没熟透的肉,恨恨的骂道“真让俺老张遇上那个背地暗算主公的狗御史,看我不捶死他娘的。”

    “哈哈哈哈,这个机会你肯定有。”杨蟠笑嘻嘻的,考虑着要不要装作不知,回去让张飞先收拾那丫的一顿,然后再出来做好人拉偏架,想想此时这家伙怕是已经到了渔阳了吧。。

    那高涎早已经于半个多月前到了蓟城,只不过杨蟠一直没回去,他也就只能被戏志才晾在一边儿。不过这家伙也是怂的很,至少目前是老老实实的,没敢整出啥幺蛾子。

    张飞只知道杨蟠是在朝堂上受了暗算,被踢出了清缴黄巾的队伍,至于细节以及后续一概不知,只是烦恼没仗可打,看着别的州郡起兵,跟着眼馋罢了。

    “好了翼德,我幽州地处边关,还愁没仗可打?抓住好机会的话我等去关外打草谷去,必定少不了你,跟自家同胞打内战有啥意思,要动手那也是祸害外族去。”

    “主公,这可是你答应俺老张的啊,将来有出兵的机会,先锋官得是俺的。”张飞只要听到有仗打,顿时来了精神,还冲着边上典韦直咧咧“老典也听见了,将来可得给俺老张作证。”

    “吃你的吧,我可啥都没听见,主公说啥,俺就认啥。”

    “哈哈哈哈……”典韦虽然憨直,可一点儿也没上张飞的当。杨蟠听到此,看着张飞目瞪口呆的表情哈哈大笑起来。

    他没理会两个爱将之间打闹,但凡在军中时,只要不出任务,他一向也爱跟军士们随和玩闹,打成一片。

    吃饱喝足后,张飞自己寻了个暖和地儿睡了过去,不一会儿呼噜声就扯得震天响。典韦先是将烧尽的柴草灰铺平,又找了点草树叶给垫软和些,最后覆了皮子在最上面,不一会儿草灰的温度便穿过草树叶,将皮子给敷热了。

    典韦先是伺候杨蟠躺下,然后去边上拱了拱火,这才坐下护卫在一旁。

    杨蟠双手环抱,放于脑后,看着头顶的星空,这种星空低垂,近似眼前的景象在后世高楼大厦的围堵中可是难得一见。此次回去将重心放到外族也好,父亲说得对,如今这天下向汉之心仍占据主流,真平定了大汉境内的乱局又如何,既给这朝廷续不了命,自己也得不到什么既得利益,还会被架在火上烤。

    不如将心思放在草原,自古以来中原大地都在防备着草原民族的劫掠,这次趁着草原衰弱,我如何不能通过对草原民族的掠夺来反哺幽州,等到中原大厦将倾之时,携大势向南,谁又能阻挡我平定九州的脚步。

    头顶的星辉,密密麻麻向着北方绵延而去,在黑暗处与山峦的轮廓合为一体,如同出塞的洪流。杨蟠不由意动,轻轻吟诵“星河北跨渔阳关,铁骥胡衣挽龙弦。雄师百战三千里,十万羽林破阴山。”

    “伏虎,本刺史的诗作如何啊?有没有触动?”杨蟠侧过脸,看着边上发愣的典韦,对其调笑道。

    “俺没听懂。”典韦嘿嘿一乐,但是又连忙补救道“不过听的很有气势。”

    “你这夯货,睡觉!”杨蟠没好气的笑骂一句,初见典韦时怎么没发现,这个老实汉子说话噎人的时候还真能噎死个人。

    杨蟠翻了翻身,将皮裘裹住身体,没一会也安心睡了过去。识海中金华闪过,陆游的文章赫然罗列其间,背面显露出“宋船制造图”,里面详细记录了南宋各种商船、战船的制作工艺图。

    第二日一大早,杨蟠被起身收拾的众将士吵醒,从行囊里掏出棉巾,胡乱的抹了把脸,张飞他们已经准备好了稀粥。一起吃过饭,扬身上马,继续向幽州而去。

    到了幽州杨蟠没有直奔蓟城,而是带着一行人往泉州而去,如今已经临近五月,杨蟠准备先去看一下田畴修葺海盐盐田的进度,按照杨蟠的计划,幽州新建的这四个盐场在后半年要全部开始动起来,他正好顺路确认一下进度。

    到了泉州后发现泉州盐田已经开始尝试工作,只不过因为大量的学徒导致晒盐过程磕磕绊绊,不够熟练。见到此杨蟠也算放下心来,至于工作流程问题,等过了两三个月的磨合期速度就能提起去,渤海郡当初已经亲身经历过,所以杨蟠并不着急。

    “走,咱们再去剩下几个地方看看去。”杨蟠调转马头,带头向东而去。

    等杨蟠去看过雍奴盐场、昌城盐场后,发现都如同泉州一般准备就绪并处于试生产阶段后便息了再去海阳视察的念头,准备先就此返回蓟城。

    “禀报将军,前方一里处,玉田县城正在发生战斗。”杨蟠一行人向西北方向行军,快要到达玉田时突然有斥候返回报告前方县城的战斗信息。

    “战况如何?”

    “乱兵不足两千,正在冲击城墙,没有骑兵,城墙上防御兵力稀少,正处于抵抗中。”

    “走,过去看看。”杨蟠所带着的骑兵也就一百余,没有贸然下达命令,准备先亲自看看情况。

    一直到看到县城城楼时,仔细观察才发现,下边是一千多人的乱兵在冲击玉田县城,里面有汉人兵马,也有胡人兵马,乱糟糟的围做一团,胡人善射,在拿弓箭压制城头的防御。剩下的人利用勾爪强行攀爬城墙。

    城楼上汉军人数稀少,仅仅几百人,但守将明显指挥有方,汉军兵士只躲在掩体后不慌不忙的断其钩绳,以及清理登上城头的敌军,并不强行露头交战。看样子守军更多是在保存实力,拖延时间,不确定是请了后援,还是在熬城下敌军的心气以待时机。

    堵在城门口的一部分敌军在着急的撞着城门,但观察许久,发现城门纹丝不动,应该是城内守备用什么东西将城门彻底封住导致。

    见这些攻城乱兵那稀稀拉拉的样子,杨蟠算是放下心来。

    “伏虎、翼德,全军随我突击,待会我们不要停留接战,凿穿对方即可。一击得手后迅速远遁一边。其若攻城,我等便再来一波,若其后退逃跑我等便尾随追杀,咬住对方,逐步蚕食即可。”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