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7章 朕不许你死

第7章 朕不许你死

    虽然现在崇祯穷的只剩裤衩,但监察行动还是得尽快组织起来,刑部都察院还不能信任,他必须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厂卫厂卫,指的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但其实这两个机构最重要的职权却是重复的,两个机构皆有监察百官的职权,东厂多了一点,还负责监察锦衣卫。

    这源于皇帝的多疑,乃至大明历史上西厂和内厂的开设,也是这个原因。

    崇祯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觉得暂时没有必要同时在两个机构大肆扩编。

    当然,主要还是他太穷了。

    “奴婢一定为皇爷办理好此事。”

    王承恩收起脸上的笑容,十分严肃的跪倒在地,司礼监掌印外加东厂厂督,这份信任可不是盖的,这份皇恩他只能以肝脑涂地来报答。

    为此他甚至不提重建厂督将要面临的资金问题,如果什么事都要皇帝来为你操心,那还要你作什么?

    可崇祯毕竟不是原主,他不允许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变故,还是询问道:

    “朕最多只能给你一个月时间,要实现对在京官员的全面监察,大概需要多少人、多少银子?”

    王承恩顿时皱起眉头思量起来。

    这时尚膳监太监请示是否传膳,早朝折腾了一个多时辰,崇祯也饿了,他看了一眼黄得功和王承恩道:

    “传膳吧,多送上来一些。”

    “回皇爷,只针对京官的话,两千人手差不多够了,为节约开支,奴婢认为衙门仍选在旧址,略作打扫装饰便可。

    东缉事厂关停不过十几年,奴婢准备找寻如今尚在顺天府的东厂旧人作为骨干,可极大缩短新招募人手的作训。

    倘若只算半年,开支大约需要四五万两便可。”

    正说话间,尚膳监的奴婢们排作一排,每人手托一道盛放食材的器皿过来,将饭菜放在了大殿偏左侧的一张圆桌上。

    由于崇祯让多上些,原本的三菜一汤,变作了六道菜,两份汤,煸炒时令青蔬,清蒸草鱼,青瓜炒肉,皆是在后世也很常见的菜肴。

    汤品中的牛肉羹算是名贵的了,毕竟牛肉在这时算是重要的农耕资源,一般人可吃不到。

    至于鲍鱼熊掌、燕窝鱼翅那是一个没见到,真实的令人辛酸,好在崇祯并不挑食,这已经不比他在后世时吃的差了。

    崇祯一边走向餐桌一边头也不回的道:

    “王大伴、靖南伯,过来与朕一同用膳吧,边吃边聊。”

    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崇祯本着后世人的思维,仍旧觉得饭桌上谈事并没有什么不妥。

    可这却让王承恩二人很是惊讶,被皇帝赐膳已经是莫大恩德,更别提与皇帝同桌进膳,即便是当朝首辅也难有的殊荣。

    靖南伯黄得功刚想跪谢皇恩,却被王承恩以眼神制止,半个月的相处,王承恩最知道如今的皇爷很是讨厌这些虚礼。

    而皇爷单独召见黄得功,定是也将其视作自己人,王承恩本着交好的心思予以提醒,黄得功迟疑了一下冲王承恩拱了拱手表示谢意。

    崇祯净了手后落座,二人才敢坐下,崇祯夹起一块青瓜,并示意二人动筷子。

    “朕准备让你负责周延儒和陈演府宅的查抄工作,查抄所得的银子用于重设东厂的各类支出。”

    “皇爷,如今局势艰难,重设东厂所需的开支,由奴婢来想办法,查抄所得,奴婢将列出文簿,输进内帑,只是……皇爷恐怕又要受朝臣责难了。”

    按大明律,查处官员一般由刑部会同大理寺办理,最终查出赃款归国库所有。

    但银子一旦入了国库,崇祯再想要回来作自己用,那就难了。

    东缉事厂属皇帝的私人衙门,银子自然也是皇帝的内帑出,皇帝倒是可以越过三法司,但毕竟不合规矩,更别提将查抄所得归入内帑,朝臣肯定会反对。

    这半个月以来王承恩一直侍候在旁,他十分清楚如今的皇爷是打算不破不立了,皇爷都豁出去了,他王承恩受此重恩,自然不肯掉链子。

    他都想好了,就算变卖自己的那点家产也要支持皇爷,另外就是司礼监、内官监、御马监等衙门的诸位同僚。

    这些衙门的太监能坐上高位,没有些家底他是不信的,倘若他们还有为皇爷分忧的心思也就罢了,否则,就休怪他不顾情面。

    崇祯闻言很是高兴,但却十分认真的盯着王承恩道:

    “哼,朕倘若害怕责难,今日朝堂又何必去得罪他们,你能为朕分忧,朕很欣慰。

    只是你给朕记住,不论如何,不得加苦于百姓。”

    王承恩赶紧起身解释道:

    “皇爷放心,奴婢是准备召集全体内臣来想办法,绝不将手伸向百姓,奴婢以性命担保。”

    “只要不波及百姓,你自己看着办,你须记住,你为朕办事,出了事,朕给你兜着。”

    这就是崇祯区别于原主的地方,倘若只靠威压,手下也许会惧怕你,却反而会因怕做错事担责,而有所顾忌。

    崇祯恩威并施,敢于放权的同时,还能让属下没有后顾之忧。

    遇此明主,这还有什么说的,王承恩眼圈微红。

    “奴婢领命,必不让皇爷失望。”

    “嗯,坐下吃饭,靖南伯,可是饭菜不合胃口?”

    崇祯见黄得功只是正襟危坐,却没有动筷子,拘谨的像第一次去女友家见老丈人的毛头小子,这与黄得功猛男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回禀……”

    “吃饭,边吃边回禀。”

    “是……”

    黄得功摘掉头盔放在一旁,抓了抓乱糟糟的头发以掩饰尴尬,崇祯突然嗤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他还是小看了古人对皇权等级观念的敬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么个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的猛将,竟拘谨到如此地步。

    黄得功不敢违抗,夹起一块肉片塞到嘴里,只咀嚼了两下,便硬吞进肚子道:

    “陛下,两千多人拱卫皇城捉襟见肘,臣觉得可暂时扩编至四千人,至于军饷,臣自己想法子。”

    刚才崇祯就提出想扩编勇卫营,但苦于没有多余的银子,王承恩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表率,黄得功自然不肯落于人后。

    崇祯闻言倒是乐了,笑道:

    “你?你有什么法子?”

    “臣……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不会出问题!”黄得功咬着牙毫不迟疑的保证。

    黄得功在勇卫营里威望很高,这也是在欠饷的情况下勇卫营仍旧能保持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黄得功正是想靠着这份威望来弹压,总之,他也是想为皇帝分忧。

    崇祯一看就知道,这厮其实压根没想到法子,只是想为他分忧而已,当即不悦道:

    “哼!你的人头就这么不值钱吗?

    靖南伯,你给朕记住,在将来,朕还指望着你杀出山海关,为朕收复失地。

    朕更指望着你,列土封疆,成天下兵马之表率。

    在此之前,朕不许你死。”

    说到后来,崇祯意味深长的盯着黄得功。

    呼啦——

    黄得功闻言腾的一声起身,牛眼泛红,不顾盔甲跪倒在地。

    皇恩浩荡。

    此刻他胸膛起伏,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可他大字不识一斗,激动的竟一个字说不出口,只恨面前没有敌寇,让他杀个痛快以报这份恩德。

    “起来起来,朕最烦尔等如此做派。

    只征募一千四百人不够,在京之勇卫营暂扩编至五千人,银子朕来想办法。”

    崇祯想了想,周延儒和陈演府宅的查抄虽然可以得到些银子,但不知能有多少。

    而且这等京官虽然在京城也有资产,但大部肯定是在原籍,再加上东厂现在毛都没有,估计没两三个月难以完成查抄。

    可征兵工作却要越快越好,鬼知道接下来朝臣会干些什么,虽然京营已经糜烂的崇祯查都懒得查,可毕竟那也是两万多人的部队,不得不防。

    崇祯看了看桌子上摆放精致的瓷器,突然有了主意:

    “王大伴,倘若变卖宫中器物,需要多久能变现。”

    王承恩哪里不清楚崇祯想做什么,面色大惊红着眼眶道:

    “皇爷!何至于此,教天下人耻笑皇爷,奴婢万死不从!”

    古人最注重名声,宫中御用之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倘若流于民间,皇威何在?

    身为大明皇帝去变卖家资,颜面何在?

    “哼,倘若丢失国土,才真是被世人耻笑,祖宗陵寝被流寇刨掘时,朕已经没有颜面了。

    更何况,朕变卖家产以资国事,羞愧的难道不该是百官吗?”

    崇祯轻哼一声,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丢脸的,再说,有什么丢脸能比祖坟被刨更严重。

    对于祖坟被刨这件事,本是原主的逆鳞,是万万不可提的。

    可崇祯对老朱家缺乏归属感,至少现在如此,是以反倒成了经常挂在嘴边的典故。

    崇祯只三两语,就使王承恩不知如何反驳。

    “就这么办了,唉,老大的年纪了,别总是哭哭啼啼,只要你们跟着朕好好干,总有一天,朕失去的一切,都会加倍的回来。”

    君辱臣死,王承恩还是没忍住,掩着衣袖擦拭了一下双眼。

    “奴婢听令。”

    黄得功闻言也深感触动的道:

    “陛下,倘若真要如此,臣以为不必变卖,以赏赐的名义交给臣,或许有更好的效果。”

    “好,就如此办,王大伴,你传朕口谕,让各宫妃嫔今日便将用不着的瓷器字画等物上交。

    靖南伯,勇卫营为朕亲兵,募兵条件要严格,身世要干净,不得马虎。

    还有,此事甚重,任何人不得吃拿卡要,一旦发现有人贪墨,不论数额,定斩不饶!”

    “奴婢/臣,领命。”

    “还有,王大伴,着人调查一下户科给事中陈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严今天在朝堂上的表现太奇怪了,虽说这老头目前来看,似乎是跟百官闹翻了,但事出反常必有妖,崇祯还是觉得要查一查。

    二人领命离去后,崇祯又喝了碗汤,便觉没了胃口。

    三人份的饭菜,王承恩没动筷,黄得功更是拘谨的只夹了三次,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崇祯命人将饭菜打包。

    “请示皇爷,这饭菜将要送往何处?”小黄门将饭菜打包好后,轻声问询。

    “刑部大牢,朕亲自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