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盘点历史谣言被古人看到了 » 第4章赵国换将是因为缺粮和廉颇不行?

第4章赵国换将是因为缺粮和廉颇不行?

    当东方城说到这里的时候,直播间已经是一片欢愉的气息了不少人在直播间开始调侃赵括。

    “咱就是说,自古以来名将那么多,没人为赵括叫屈。到了现代一堆人替赵括叫屈。看来古之名将不如当代网友。”

    “所以还是那句话,古代名将没人替赵括叫屈。现代小说家喜欢替赵括叫屈,完美结束!”

    “我随便挑了个为赵括洗白的视频,评论问他,你讲的这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为赵括平反过?然后就被拉黑了,笑洗!”

    “我不太理解,赵括没名气没实力没有个人魅力,为什么有人吃饱了撑的要去给他翻案?”

    “蔺相如:赵括不行。赵父:赵括不行。赵母:赵括不行。网友:赵括行。网友认为行不等于赵括行,不等式成立,出院!”

    “楼上的,难道你真的是天才?”

    “………………”

    不过,直播间的赵括吹并没有彻底服气,他们在直播间开始为赵括疯狂洗白,并成功在直播间与各路观众吵了起来。

    “不说为赵括洗白,你贴了这么多史料,夹杂了多少私料自己心里有数!如赵王换廉颇的主要原因你咋不说,被秦军小将打的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严重,你连小王都打不过,你还准备赢白起,梦里啥都有,赵国一个四战之地和人家关中平原加四川盆地两大粮仓比内功,笑洗了!”

    “不知道为什么网友一个个觉得古代这些能留名字的武将都是废物的自信从何而来?不开上帝视角你连给这些史书里的失败者提鞋都不配,再说史书里对战争的描写关注于战斗有什么意义?不是公认史书对战争的描写很多时候失真?”

    “我给赵括叫屈的唯一一点就是秦偷偷摸摸将白起换王齕,赵括对这个王齕,打的有来有回,后来输给白起也不丢人。”

    “你还真以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的废二代?多研究研究吧,别被狂热的艺术家洗脑了。”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亡国的代价就是你的史料被焚毁,你的英雄被污蔑,谎言污蔑反复说几遍,仿佛就成了事实,大众跟着人云亦云,口口相传,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更加偏离甚至荒谬!”

    “没办法,任何脑残粉都会把事务带偏真实方向,我是觉得以廉颇和李牧的水平,都可以守住。”

    “赵括理论知识还行,但他对战争没有敬畏之心,临阵换帅本来就是大忌,他还换了一批中上层军官,撤退的时候就已经乱了损失还很大,赵括被围的很大原因是指挥不了部队反击突围。并且泫氏他都没有重兵防守。”

    “确实,很多答案都是想当然,能打的过廉颇,秦国还煞费苦心用反间计?行动决定表态。”

    “……………”

    当然,赵括吹决定拿出他们的“圣经”了,已经有人在发弹幕问东方城了。

    “主播,你这话说的就不对,战国策就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向齐国借粮,也就是说,赵国粮食不够,还有,廉颇其实也不行,被王齕一路破,看来实力还是不行,只知道当缩头乌龟,赵括已经尽力了。”

    看了看这个弹幕,东方城瞬间就笑了,他在直播间说道:“关于长平之战,现代有些人特别喜欢给赵括翻案,说什么赵国换将是因为缺粮,还说是因为廉颇不行才换的赵括,我很想说一句,这些是有什么依据吗?”

    “关于秦国有粮赵国没粮,赵国拖不起,这种说法已经成为赵括吹的圣经了,他们只看过一个《战国策》就敢脑补赵国没粮,但事实并非如此。”

    紧接着,东方城又开始说了下去:“《战国策》写长平之战赵国来借粮,苏秦叫齐王援助赵国,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这里有一个华点。”

    “苏秦在长平之战的时候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连苏秦死了都记载成活着,这《战国策》记载赵国长平之战缺粮求齐的事情谁信?”

    “还有,除了《战国策》,基本上就没有根本没记载赵国缺粮的史料,也没有记载秦国不缺粮的史料,这点是没什么问题的。”

    “还有,如果说秦国拖得起赵国拖不起的话,直接拖死廉颇就行了,搞什么反间计,算计赵国出来打干啥?万一赵括是个强将呢?万一赵国进攻打赢了呢?按照那些人的说法,反间计岂不是多此一举?”

    “到底是秦国确信赵括就是个坑货;还是秦国不确信赵括怎么样,但形势恶劣必须赌一赌?我看是后者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一些吧?”

    “还有论述秦国有粮只是难运送的,这就叫没粮,战场上没粮。”

    “也就是说,当时秦国高层都觉得不能拖,廉颇觉得可以拖。反而现在部分网友就觉得秦国拖下去必胜,赵国必须强行出兵赌一赌。”

    “这话说的,那我们到底是信那些脑补网友的?还是信秦王应候和廉颇的啊?”

    说到这里的时候,东方城不由得扶了扶额。

    “还有,还有人不好好看完史料就说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对峙三年,并依此来臆想赵国缺粮的,我也在这里反驳一下。”

    “三年不是在长平干耗的时间,而赵国长平之战的时间只有半年,连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有缺粮的说法。”

    说到这里,东方城又吐槽道:“好多人就因’三年然后决’这一句就脑补起两军于长平对峙三年的历史,拜托诶,阿修罗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百万大军对峙于某地三年的记载。”

    “要知道,三年,解放战争都已经打完了,想当然的以为公元前262年赵收韩上党后,秦马上攻赵,赵被击退后在长平与秦对峙三年至公元前260年,这怎么可能啊!”

    “三年,难道两国近百万大军就在那啥也不干,那要是这个版本我倒是信了。”

    看了看直播间的弹幕,东方城就一本正经地说了下去:“既然长平之战只打了六个月,又在赵国本土作战,那赵就不可能缺粮,而秦却是从上半年一直打到下半年。秦虽强盛,也经过了两年的准备,然经过夺取韩上党十七城的战斗,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仅损兵折将,还会消耗大量的粮草。”

    “现又继续攻击赵上党,并在长平陷入僵局,所以首先耗不下去的肯定是秦国,不然秦吃饱了撑的要反间计啊,难道廉颇龟缩不出难道是因为喜欢?”

    “还有,说秦能够凭借都江堰运输川蜀的粮食的,难道他们是是不看都江堰在什么时候修的吗?”

    “要知道,长平之战发在公元前260年,而李冰在公元前256年才到蜀郡当太守,都江堰更是在公元前250年(长平之战10年后)才完工。”

    “巴蜀在这之前一直饱受水灾所患,所以长平之战时不可能有巴蜀之粮。就算有粮也不可能从巴蜀运往长平前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基本情况,陆路能运多少粮食?”

    “那水路更是无稽之谈,经巴蜀的岷江,金沙江皆为长江水系,而长平在山西属黄河流域,就是在五百年后诸葛亮北伐时也没办法将粮食大规模的从巴蜀运往关中,多次因缺粮而撤军。秦当时只有一个粮仓,那就是关中平原。”

    听到这里,还在南阳耕地的诸葛亮眼睛顿时就瞪大了。

    “难道我以后会在刘璋的手下任职?”

    想到这里,诸葛亮不由得摇了摇头,那得是走投无路到什么地步了?

    当然,东方城的话是不会停下的。

    “还有,说廉颇不行,然后赵括是赵国最会进攻的将领这一个说法的,这tm是傻了吧,廉颇的防守记录最多是长平之战这一个,廉颇向东刷齐国副本的时候,赵括有什么像样的战绩吗?”

    “还有,在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趁火打劫进攻赵国,廉颇领军反击,最终战绩:大破燕军,杀燕军主将栗腹,虏获卿秦、乐间,反而包围燕国,最终迫使燕国割五城请和,这叫廉颇不行?”

    当然,东方城知道光说其他的说服力还不太够,他又继续说道:“要知道刚开始整个赵国并没有想到与秦进行战略决战,只是天真的以为秦最多也就是打下韩上党就会罢兵,所以赵国没有做出充足的准备,也没有做过全国动员,更没有与它国结盟,这才是廉颇刚开始连连败退的重要原因。”

    “最开始投入的军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弱于秦国,那么赵军不断的败退也就不奇怪了,但名将毕竟是名将,在多次败退后还是想到了解决方案:秦军来势汹汹,士气正旺,应该避其锋芒,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来消耗其锐气,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后退入长平。”

    “那廉颇这个方案有效吗?有效,于是两军于长平对峙,秦不能再前进一步,廉颇就打算在长平耗着,耗到了秦国不得不使出了反间计。”

    “但赵孝成王过于急于求成了,再加上他选的赵括本身也不行,这才是败因,赵国并不是没有在长平之战胜利的机会,只是被浪费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