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28章,故事的积累6

第28章,故事的积累6

    老者还说:“想必先生就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子期临死前,还说起和先生的约定呢!”伯牙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欲绝。

    他跟着老者来到锺子期坟前,拿出琴来就地坐下,流着泪弹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之后,伯牙伏在地上嚎啕大哭,说:“先生不在了,再也没人能听懂我的乐曲,我还弹琴干什么?”

    说完,竟然双手举起琴,并狠狠摔在地上,将琴摔得粉碎。从此以后,伯牙果然再也不弹琴了。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为什么在锺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缘故。

    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

    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是为知己而活。知己,能互相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

    知己,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贫陋。他们从来都不刻意隐瞒自己,因为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

    在生活中,需要结交和珍惜这样理解,真诚,懂得欣赏,敢于担当的朋友。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知己。

    18,远离四恒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病危,在弥留之际,他对齐桓公作临终嘱托。希望驱逐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启方这四个人。

    第一个人即易牙,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品尝到婴儿肉,竟然煮了自己的儿子。这表面上看似是一种极端的忠诚,但实际上却暴露出易牙的人性沦丧。

    父母之爱是人类最基础的情感之一,一个舍得杀死自己亲生孩子的人,其内心已经丧失了人性底线。

    正如管仲所说,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如此残忍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对别人好呢?怎么能指望他忠诚呢?

    易牙的行为让我们思考:忠诚的表现形式,应该有一个人性的底线,否则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危险的狂热。

    第二个人,竖刁为了侍奉齐桓公,甚至阉割了自己。这同样是一种极端的忠诚表现,但也同样暴露出道德问题。

    人都有爱惜自己身体的本能,一个为了表现忠诚,而舍得毁坏自己身体的人。其实是在暗示他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出任何事情。

    这种人的道德观念,很可能是扭曲的。他们的行为,可能随时对他人造成伤害。管仲指出,这样的人很难令人相信,他能对别人好。因为已经丧失了对自己的尊重。

    第三个人,常之巫以预知死期,和治疗顽症为傲。这一切都让齐桓公对他产生了依赖。然而,管仲认为这种依赖是危险的。

    死生是由天意决定的,顽症是身体上的毛病。如果一个人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死,却依赖一个巫师来维系,那么这个巫师就有可能为所欲为。

    这里我们看到了权力的腐蚀,一个拥有过大权力的人,很可能会滥用这种权力,甚至可能背叛原本的信仰和道德等等。

    第四个人,卫启方为了侍奉齐桓公,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回去奔丧。这同样是一种极端的忠诚,但也同样带来道德问题。

    父母是人最亲的人,一个连父母都不顾的人,其实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孝道。如管仲所言,这样的人对父母都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

    卫启方的行为让我们思考:忠诚不能凌驾于孝道之上,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人性的败坏。真正的忠诚是什么?

    管仲看到了四个人物: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启方,他们都以某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齐桓公的忠诚。

    然而,管仲却认为这些行为,并不能证明他们的忠诚。反而暴露出潜在的危险。管仲临终前,之所以给出这样的警告。

    他是因为他认识到这四个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人性的底线,而这种极端的忠诚很可能会转变成对他人的伤害。

    其实每个人的思维层次和认知能力不同,有些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齐桓公就是一个例子。

    这导致了他对识人是片面的,肤浅的,只看到一方面的,表面的现象,而无法把握那几个人的全貌。

    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的结论。有些人可能认为某个现象是绝对的,固定的,而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等等。

    有些人可能看到了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却忽略了事物的根本矛盾和冲突等等。还有一些人可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误认为其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人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可惜的是,没过一年,齐桓公难以克制自己的种种欲望,又把这四个人请回来了。结果可想而知,这四个人相互勾结发动内乱。

    翌年,齐桓公病了,首先是常之巫散布谣言,说齐桓公将在某月某日病死。然后易牙、竖刁二人一起关上宫门,在宫内作乱。

    最后卫公子启方,带着上千户齐国的百姓,投奔了卫国。齐桓公被关在屋里,连一口水都喝不到。

    他们在宫门四周筑起了围墙,完全封闭了齐桓公。一代春秋霸主,最后只能活活饿死此时他含泪感叹说:“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齐桓公嘴里的“圣人”,正是管仲。他现在开始感慨管仲很有远见,但已经晚了。管仲当年的那句遗言,竟一语成谶。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5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相互攻伐,齐桓公的尸体长出了蛆虫,都无人过问。这就是“停尸不顾,束甲相攻”。

    利益的选择才是真正的选择,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情,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意。只有平等的利益交换是永恒的决定。

    《史记》这样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在齐桓公死后,尸体无人收葬长达六七十天,导致寝室蛆虫遍地,尸臭熏天。一代霸主,落个如此结局,只因他没有窥破人性、人心。

    自古以来,做一个好领导,必须是权谋高手,窥破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绝对不是简单的黑与白。在企业里,好的管理者,也应该少做执行的事,多洞察人性,关注人心。

    其实,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洞察人性都应该是基本的一课。说通俗点,就是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