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弱水云笈 » 第十四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

第十四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

    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后,推翻宗泽的举措,而且反其道行之。

    其一,中止宗泽的北伐部署。

    当时统制薛广一部已奉宗泽之命去了相州,但王善和张用两部却因杜充的阻挠未能派出。最后薛广战死,相州陷落,守臣赵不试自杀死节。

    其二,切断了对所有北方民间抗金义军的联系和支援。

    实事上帮助了金军扫荡占领区,两河最后一批抗金武装活跃的州县,全部在此时被攻占。

    此时,金军已攻破大名府,正在集蓄力量,欲一举南下荡平宋氏朝廷。

    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以西扒开黄河大堤,决河东流。

    对于大名府这么一座固若金汤的陪都,杜充弃而不救,竟决开黄河堤口,致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

    杜充决河,非但没能阻止金军,却淹死民众二十余万人。百姓流离失所,瘟疫肆虐沿岸,饿毙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更是难以计数。

    从唐末开始,黄河下游逐渐淤高。

    宋朝初年,黄河下游堤岸高出民屋逾丈,成为地上悬河。

    宋太祖太平兴国八年,河决韩村,水东流彭城入淮。

    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决堤改道,成为历史上第三次大改道,形成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

    此间,河道仍然经过延津境内,直至北宋末。

    杜充决河,使两淮地区瞬间沦为黄泛区,中原最为富饶繁华的膏腴之地毁于一旦,成为一片沼泽之国。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被迫迁徙他乡沦为难民。

    从此,黄河离开了上古以来的故道,不再向东北流入渤海,而改为向东南流入泗淮。

    此后数百年,黄河或决或塞,受灾民众与日俱增,迁徙无定。

    杜充此举,致使曾经丰裕富庶的地方,变成人间地狱。

    ……

    赵榛眼见黄河改道,滔滔洪水倾泻而下。他顺着水势飘去,只见一路吞没了大小城池,捣毁村野农庄无数,麦田庄稼尽皆冲毁,更不知有多少人来不及躲闪,被洪水裹挟,葬身鱼腹。

    此时的中原大地正如词中所言:

    北望神州路。

    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今把作、握蛇骑虎。

    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

    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算事业、须由人做。

    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空目送,塞鸿去。

    ……

    话说那日,赵榛将玄君带回人间后便飘然而去。

    玄君苦于灵力衰竭无法追赶,待玄君稍稍恢复,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寻他。他务必要在赵榛身死七日内将他魂魄带回,才能让他还阳。

    否则那不死之药便会失效,他的肉身终将不保,他的魂魄也将永远游荡,没有归宿。

    可是要去哪里找他呢?如果是生人还会有迹可循,但此时他只是一缕魂魄。

    招魂定是无效的,如果能招回来,那日他便不会走了。

    玄君去了赵榛以前所有待过的地方寻找,开封府汴梁城里那颓败的宫城,他曾经住过的府邸,还去了赞皇五马山,当然还有真定府那个他们曾经无数次相坐对饮的酒肆……

    最后,他来到了黄河岸边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河津渡口李固渡。

    可惜黄河堤口被人为扒开,致使黄河改道,此处早已被洪水吞没,不复当时模样。

    玄君凭河遥望,不禁感概万千。天地有多久,这条河就流淌了多久,他见证过两岸多少繁华,如今竟是千疮百孔。两岸麦田荒芜,尽是孤狼野狐,放眼望去不见人烟。

    ……

    正在玄君望着河面出神之际,只见河中水波荡漾,那只白鼋将冰夷又送了上来。

    那冰夷垂头丧气,向玄君拜过后说道:“玄君何事烦忧,竟致如此憔悴?小神愿意分忧。”

    玄君问道:“你可见过那日的少年有来过此处?”

    冰夷摇了摇头说道:“不曾见过,那日别后,只在他渡过漳河时见到过,此后便不曾再见。”

    玄君沉默了一会,又问道:“你因何事如此神色?”

    那冰夷叹了口气说道:“近日有人扒开堤口,致使河水泛滥。我也是一时失察,竟至淹死了二十余万生灵。天庭已经派下仙使通告,此次势必要遭重罚了。”

    玄君看着冰夷,也是无奈摇头,天灾能挡,可人祸却是难避。

    但这冰夷平日大多蹉跎度日,也不曾恪尽职守,如今罚他倒也不冤。

    冰夷看玄君不语,接着又道:“玄君放心,我定会多派些人手巡查,一旦有那少年踪迹必当及时禀告玄君。”

    玄君点头,说了句:“你去吧。”

    那冰夷便退回黄河河宫了。

    ……

    这日,赵榛竟也飘飘忽忽溯流而上,来到了黄河岸边那日他跌落之处,刚好看到了玄君。

    但他却并未现身,远远地躲着,偷偷地望着那人。

    他不知玄君是何心意,也不知玄君那日去幽都寻他又有何缘由。

    他虽然亲见玄君为了救他险些丧命,但他不知玄君究竟是为了救自己,还是为了救他的兄长。

    正是一颗心自怨自艾,缠绵悱恻,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该如何面对玄君。

    但此刻,只见那人独自立于河边,也是黯然神伤,他真的想冲过去问个明白。但他又不敢,他怕听到他不想听到的答案。

    就这样,一个呆呆的望着河面神伤,另一个痴痴的望着他忐忑。

    过了良久,玄君心想不能再耽搁时间,继续九州四海的寻他去了。

    而赵榛望着此时空荡荡静悄悄的两岸,更是觉得无比的凄凉。

    ……

    就在此时,天空中飞来一只大鸟。

    那鸟长得很是奇怪,形状像鹤,只有一只脚,青色的羽毛之上有红色的斑纹,长着白色的嘴巴。赵榛想起来在巫云顶见过此鸟,名叫毕方鸟。

    赵榛看他几次飞起后又往河里探,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赵榛一时好奇竟走了过去。

    不一会,只见那毕方鸟从河中衔起一物,赵榛仔细看却是一枚明黄色的锦囊,那锦囊看起来沉甸甸的,不知里面装了什么,为何又沉于河底。

    赵榛正看得入神,那毕方鸟上岸后也发现一个鬼魂在偷看自己,仔细一看,竟是那日在巫云顶上玄君的客人。

    如今短短数日,怎么竟魂魄离身。

    那日他见玄君极看重此人,便想应该探查清楚。像这样一个生魂飘来飘去,若遇上什么妖魔鬼怪,怕是凶多吉少。

    想到这里,便转身化为人形,朝赵榛走去。

    赵榛看他居然发现了自己,倒也不再躲闪,躬身一揖,说道:“原来是毕方兄,赵榛失礼了。”

    毕方鸟说道:“赵公子为何在此,又何以魂魄离身?”

    赵榛黯然答道:“想活活不成,想死却也死不了。”

    毕方鸟说道:“赵公子何以如此伤感颓废,人的生魂悠荡切不可超过七日,否则将无法还阳。赵公子还是速速回去为好。”

    赵榛没有作答,他即不知该怎样活着,又不知该如何面对玄君。

    毕方鸟见他忧疑,又慎重的说了一遍:“赵公子,不管因为何事令你灰心至此,但只有活着才能解决问题。如此这般,化作孤魂野鬼也是于事无补的。不管赵公子有何为难之事,都不可如此自暴自弃。”

    赵榛看他说得如此真诚,心里不胜感激,抱拳说道:“毕方兄所言赵某都记下了,感激不尽!”

    毕方鸟转念一想,却是不知出了何等变故,还要速速禀告玄君知悉才好。于是他又叮嘱了赵榛,魂魄切不可离体超过七日,便迅速离开了。

    ……

    毕方鸟飞走后,天地之间,大河上下,又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赵榛顺着被洪水冲垮的河道,一路向下飘飘忽忽,也不知身在何处。

    但见两岸浮尸遍野,饿殍塞路,瘟疫肆虐,千里孤鸿。

    不知有多少生灵命丧于这场洪水。

    这黄河在此之前原本是从李固渡一路向东北延伸,途径滑州、濮阳、内黄,直奔大名府。再经馆陶、冀州、沧州、清州等地东入渤海。

    而如今杜充扒开李固渡堤口以阻金兵,大水一路向南漫灌,经长垣、东明、楚丘、砀山,至徐州、下邳、宿迁,在淮阴夺淮水河道入海。

    黄河含带大量泥沙,致使河道尽塞,淮水水系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北旱南涝的情形也越发严重。

    黄河两岸烽火连天,在这四战之地,赵榛悠悠荡荡,亲眼目睹了各城各地惨烈的战斗。

    无数的生灵在他面前死去,他看着一排排一行行战死的幽灵飘荡在世间,甚至鬼差都来不及驱赶。

    更引来无数妖魔邪祟,吞噬撕咬着那些亡灵。

    眼前的景象让他已经分不清哪里是人间,哪里是地狱。

    ……

    在此之前,赵榛只觉得金人南侵致使赵氏宗庙尽毁,他赵氏宗族应是最悲惨最可怜的。

    如今,看到这么多城池破败沦陷,无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他顿时茫然。

    原来身处乱世之间,竟是无一人能够幸免。

    他想到少时所读之书有言:

    昔日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以前赵榛读到这里,不过是以为离经叛道,荒诞乖张。

    如今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义士殉国的悲壮,不禁重新思考古人的言语。

    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悦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古人云:“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又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適,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者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

    又曰:“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

    故曰:“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自埋,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止其言,必其行,故眼其殃,离其患也。”

    一时间,这眼前的真实景象和往圣先哲所言,竟令他彻底迷茫了。

    到底孰是孰非,何为真谛?

    赵榛想不明白这一切,他也找不到自己。

    他不知道在这天地间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要选择怎样活着。

    他从未如此迷茫过,他读过的圣贤书,他切身的经历,他眼前的景象,都令他迷失。

    他甚至是只想这样永远悠悠荡荡,漫无目的的漂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