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弱水云笈 » 第十五章 人皇九脉(上)

第十五章 人皇九脉(上)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见有凤凰栖落于青石上。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他认定山上有宝。几经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玉工认定此璞为石。

    厉王以卞和欺君,而刖其左足,逐出国都。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献上,玉工仍然认定为石。

    武王又以卞和欺君,而刖其右足。

    及武王薨,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玉璞,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泪尽涕血。

    文王派人问他:“天下受刖刑者甚多,为何独你如此悲伤?”

    卞和泣道:“我并不是为削足而伤心,是为这块宝玉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诳而痛心。”

    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一块无瑕美玉,便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楚文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舍不得雕琢成器,奉为宝物珍藏。

    四百余年后,楚威王将和氏璧赐予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拿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美玉。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襄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愿以秦十五座城换此玉璧,正所谓价值连城。

    赵王慑于秦国兵威,派蔺相如奉璧出使。

    蔺相如大智大勇,设计从秦王手中夺回玉璧,意欲玉石俱焚,最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

    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丞相李斯取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

    玉玺制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秦篆。

    此玺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印信。

    秦王政二十八年,始皇帝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覆,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

    玉玺由此失落。

    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拾得,将此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国。

    秦亡之后,传国玉玺成为历朝皇帝的印玺。

    帝王皆以得玺为符应,视为国之重器,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预示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板皇帝,显得底气不足。

    因此,欲谋大位者你争我夺,致使此玺屡易其主。

    历代而下,此玺辗转于神州赤县千余年忽隐忽现,最终销声匿迹,杳无踪影。

    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及汉高祖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授,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王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玉工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玉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传国玉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

    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

    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

    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得以重归汉室。

    延康元年,汉献帝被迫禅位,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实乃欲盖弥彰。

    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晋。

    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为晋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玉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隋一统华夏,将玉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萧后携隋炀帝之孙杨愍及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杨愍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玉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玉玺转归后唐。

    清泰三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宋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

    及宋太宗继位,又制“承天受命之宝”。

    宋仁宗庆历八年,制“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玉玺。

    靖康二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传国玉玺被金人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

    当时,金人攻破开封,派曾经在皇宫当值的太监引路,彻底搜查,遍寻珍宝,其中包括二十五枚国玺。而这传国玉玺便在其中,之后便随着宋俘队伍和其他珍宝被一同押解北上。

    却说那日在巫云顶,毕方鸟得了玄君之命,去寻找那枚传国玉玺。

    毕方鸟遍访北境却并未找到,结果却在黄河水下发现了它。

    原来这枚传国玉玺在金人押解宋俘队伍经过黄河时,恰逢飓风狂做,人丁车马多有倾覆,被卷入黄河之中。而这枚传国玉玺正是在这时跌落黄河,被留在了赤县神州境内。

    在真定府时,赵榛栖身于酒肆,玄君更是在那盘桓十月有余。他深知赵榛的灭国之殇,也能体会他内心饱受荼毒,追惟酷甚。

    随着相处时日越久,玄君越发觉得赵榛内心真纯,良善仁爱,深明大义。如若太阿在握,亦可成为仁君。

    而且他深知人间帝王运数皆为前世因果,那些前朝旧怨,往来纠葛,就算是昊天玉皇都无法拆解协调。后来推给东岳帝君胡乱搪塞,使得这段公案越发混乱,难分难解,更不知最终如何收场。

    然而,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反而会产生更多冤孽。

    其实玄君心里已存了一个念头,如若赵榛真的有心执掌太阿,他便会助他君临天下。

    以他的神力和在六界中的地位,废立人间帝位却也并非难事,所以才命那毕方鸟去寻传国玉玺。

    人世间若有人能手持太阿,又有传国玉玺加持,便可如当年黄帝战蚩尤、武王伐纣一般,能得天上众神以及人间群雄相助,自可定鼎中原,裂土封侯。

    倘若再能平息那场公案,化解前世因果,更是天命所归,人神所愿。

    但此事还尚未提及,便发生了赵榛自戕之事。此时玄君也不知他是何心意,有无问鼎之心。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东西给他,让其自行裁决吧。

    ……

    却说赵榛自那日醒来,身体虽有些虚弱,但精神却好。晨起舞剑,更是将灵力运转之法细细揣摩。

    玄君看他用功,也不去打扰,只是教他调息之法,吐纳之术,让他自己慢慢体会。

    此道更是不能心急,欲速则不达,他并无修真根基,此时正是练气、筑基阶段,需扎扎实实的调将气息,打好基础。

    赵榛也很是用功,日常除了舞剑外活筋骨便是打坐冥想,体会吐纳调息之术。

    这于他来说,不仅是能强健自身体魄,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是人生难得的仙缘奇遇。

    此道更有太玄精微之处,博大精深,待他慢慢摸索。

    另外,经此一役,他也豁然开朗,所见所想自是与以往不同,眼界见识也是更高了一层境界。

    虽于自身处境和宗族前途还尚未明晰,但他已不再迷茫,自身毁誉也看得轻了。

    自从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让他内心深受震撼,不禁反思王权斗争的荒唐。

    他看见,数以百千万计无辜枉死的生灵和累积数代缔造的繁华转瞬化为焦土,这一切令他痛心疾首。也让他不断回顾往圣先哲的存世经典,思索什么才是世间大道?

    之于自身立场,是非大义,他仿佛已不再含糊,他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他看来,王朝气运,家族荣辱,皆有定数,不必强求。但如果他有机会能为世间出一份力,定当义不容辞。

    他想改变这一切,真正为万物生灵做点什么。

    他认为上天之所以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自有天命神启。他不会枉费这上天的临幸,定会不惜己身,全力以赴。

    除此之外,他更不愿辜负一直以来玄君的厚爱,君待我以诚,愿为知己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