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启航:从草根到亿万富翁 » 第四章 丰神如玉吴老师

第四章 丰神如玉吴老师

    朗月当空,地上有稀疏隐约的桂树影,这一溜教师宿舍,是红砖青瓦盖成的平房,很有一些年头。

    房前种着的桂花树,如今已长得高过屋顶,每年八九月份,星星点点的桂花绽放,香气袭人,沁人心脾。

    而每天清晨,掉落一地的桂花,是老师们的最爱,轻轻扫成一堆,选捡出来。

    女老师缝制漂亮的小香囊,随身带着,那便是好些天的愉悦。

    男老师则泡上一罐桂花酒,来年打开,只是那扑鼻的香气,就已经令人醉了。

    吴铭坐在桂花树下,竹子躺椅是他专程到蜀地竹海买的。

    右手边放着一个小几,上面两只小碟,分别装着油酥花生和灯影牛肉丝,接下来是一杯冒着袅袅水汽的清茶,一个烟缸,一包中华。

    白瓷青花酒杯,荡漾着金黄澄净的桂花酒,正被他放到嘴边,轻轻的“吱”了一口,满意地叹了口气,又扔一颗花生入口。

    桂花酒是高一的冯老师泡的,他用一条红塔山礼尚往来换了过来,至于让他做泡酒这些琐事,那是没来由的。

    放在花台上的索尼录音机,正放着《贵妃醉酒》,声音调整得正好,即不影响邻居,又能听得极真切。

    当然,关于放竹躺椅、小几、泡茶、酒及下酒物,调整音量这些准备工作,他是懒得做的,一切都得由别人准备妥当,他才移步出房,坐下来慢慢赏月、独饮。

    此时这位别人,正陷在房间里的真皮沙发里,一边啃着卤猪蹄,一边津津有味地看CCTV4台的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是全英语节目,没有一定英语功底的人根本听不懂,但对于陈润秋来说,完全没有难度。

    这两年,除了假期,每天晚上半个多小时,他基本上在吴老师这里度过,英语听力、流利的口语,全来自国际新闻。

    吴铭老师三十来岁,是高三年级的英语老师,说得一口地道的牛津英语,梳理着整齐的头发,笔挺合身的西服,总是那么风度翩翩。

    他在学校的风评有些不好,陈润秋却是知道,风评里面夹杂着太多嫉妒。

    老师们每月工资一般在300元左右,当大家都在缩衣节食攒钱买台十四寸的彩电时,他直接是29寸的松下原装彩电,据说得大几万,甚至有钱也买不到。

    日常抽中华,喝明前龙井,那身西服,明显是高档品牌,皮鞋也是,锃亮照人。

    他便如同一个贵公子,硬生生降落在天泉一中这个烟火气十足之地,至于来历,则是神秘的未知,有人说来自燕京,有人传来自沪上。

    陈润秋两年来在这里蹭吃蹭喝,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就着这台在整个天泉市也罕见的29寸大彩电看国际新闻,锻炼英语听力和口语。

    犹自记得高二开学,第一节英语课,新来的英语老师,头戴米色礼帽,穿灰色笔挺西服,脚下锃亮的皮鞋,风流倜傥地走进教室,雷得整个班的青葱少男少女们全部眼球、下巴掉了一地。

    可惜巅峰开局,好景并未延续,同学们渐渐发现,吴老师英语教学水平极高,天泉市甚至西川省少有。

    只是太懒,懒得备课,从来上课就是一本干干净净、没有点墨的课本,朗朗的就讲开了,懒得批改作业,从而不布置作业,甚至懒得记上课时间,有些时候,还得英语课代表提前去提醒他,公子该上课了。

    两次月考后,陈润秋的笔考无可争议的无限接近满分,只是听力和口语结果出来,吴老师盯着他,眼神明明白白地说,你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包子,该加强英语听力和口语了。

    陈润秋找到吴老师,诚恳地承认家里穷,没办法买录音机和英语磁带。

    吴老师说:“咋的,想找老师给你开小灶?没门。”

    脸上摆着明牌,老师也想给你补,可惜老师懒啊。

    片刻之后,眼见陈润秋赖着,并没有走的意思,吴老师难得地思考了一下。

    “总之这边电视也看不了几个台,每天晚上10点,到我宿舍来,看CCTV4的国际新闻。”

    自此后,陈润秋每晚去英语老师那里跟着电视自学英语。

    吴老师也渐渐得到了好处,这个学生勤快而且手脚麻利,自从他来之后,乱七八糟的房间变得整洁了,换洗衣物有人扔洗衣机了,就是晚上想喝点小酒,也变得从容惬意。

    天泉一中的蓝球队叫做“风云队”,成员分别来自高中三个年级,刘浩宇和陈润秋自然是主力队员。

    今天对战的三中“流浪队”,以前尚有一战之力,但因高考在即,流浪队的高三主力队员,悉数缺席比赛。

    毕竟,还有十几天就面临号称人生独木桥的高考,还能浪一下的人,除了这两兄弟,也没几个了。

    “风云”队没有悬念地摧枯拉朽般,以98比56的大比分胜出。

    比赛结束后,陈润秋回宿舍冲了澡,赶到吴老师处,准备把吴老师安顿好,开始学习英语。

    只是看到吴老师准备下酒的卤猪蹄时,一阵强烈的饥饿感席卷而来,好似一只手握着胃,拚命地拧,今天早上吃的六个大馒头,中午八两米饭,晚上两人份的烩面,好似根本没有进到过胃里。

    “吴师,哪里买的卤猪蹄,好香!”

    看着学生亮晶晶的眼光,已经控制不住,好似要从嘴角流出的口水。

    吴老师叹了口气,提高音调训道,“香什么香,闻着就腻,也就把你馋成那样,还不把我的香酥花生和牛肉丝准备好!”‘

    十点半,新闻结束,整个大猪蹄下了肚,陈润秋方觉垫了一个底,但若再有两个,他相信一定能吃下去。

    “坏了,能力增强的同时,食量也大增。”

    实际上,整个一天,他都处于饥饿之中,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从早晨开始,他的食量已经翻倍,平日他早晨三个馒头,已经算同学中的大胃王,天泉一中的白面馒头,份量十足,男同学大多是一个到一个半,女生往往半个就足够。

    父母是天泉钢铁厂子的普通职工,家庭收入低,却要供养四个儿女,好在去年老大陈润春大学毕业,分配回钢铁厂工作,一直拮据困难的家庭经济才稍有缓解。

    即使这样,陈润秋每周的生活费用也只有二十元,保持最基本的生活,填饱肚子没有问题,而且如果没有意外开支,每周能吃上一份炒肉丝。

    可是如今食量大增,二十元就远远不够了。

    “周末回家,向父母再要点?”一想起沉默黑瘦,已经有些驼背的父亲,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江里去捉鱼,上山打野味,到厂里捡些废钢铁,可这是天泉市区,不是钢铁厂。

    天泉钢铁厂位于距离市区二十余公里的金江之畔,在这里,金江自群山中奔涌而出,从小陈润秋就会去捉鱼打鸟捡废铁挖草药帮补家用。

    可到市区上学之后,便无用武之地。

    “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难怪古有秦琼卖马的故事。”思忖间,手脚却不慢,已经将房间收捡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