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夜晚总有人失眠 » 后记

后记

    我出生在一块很小的地方。

    一个不大的县城,早年里东北厂子搬迁,人们都像是新发芽的笋子纷纷扎根到这里。

    这里的人干干净净,互相熟识也互相尊敬。这里的空气和生活也都格外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清淡的人间烟火也包容了忙碌形色,却远没有城市中令人甚觉渺小的噪闹。

    而现在这里的大多数人在热闹的街边集市改造成展览馆后陆续搬走了,曾经热闹又温情的小镇现而今给博物馆和柏油马路覆盖:冷冷清清,成一处不染烟灰地。

    于是我便在这冷清中执笔。

    一面缅怀童年简单纯粹的乐趣,一面又不愿回忆起过去莫大的苦痛。

    一面是城市中的聒噪与疲乏,一面是曾经恬静雪白的热闹。

    写羊之歌时,正值瓶颈期,因为手术缘故在家闲散很久,生活依旧枯燥,每天清醒时重复的麻木:追剧,游戏,甚至越发贫瘠的阅读,带着怅然若失和反复涌入脑海中过去的苦痛睡去,然后又浑浑噩噩地醒来。有时阅读的兴致也被磨灭。很久未能出去走走,建立新的社交关系或是做一些热爱的事情,很久未能重新心旷神怡,重新感受自然感受人世,感受久违的、一瞬间冲上头脑继而如泉涌的灵感。

    天天日复一日地重蹈覆辙又无所事事,唯一可供娱乐的活动是和母亲唠唠嗑,听她回忆起一些从前的事情。

    每晚抱着焦虑艰难地闭眼,偶尔会突然灵光乍现便起来噼里啪啦开始码字,第二天起床看着这些压抑情绪下迸发的情感垃圾仔细琢磨:啧,我这是都写了些啥乱七八糟的东西!

    尝试去汲取更多更优秀的作品的内涵,书架上陈旧的著作也反复摩读,却怎么也沉不下心。烦闷到每天似乎就发了疯的只有一个目的:再这样下去真的会变成废人一个!

    然后就更加热切地渴望新鲜的空气,想要再爬上楼顶沉浸在傍晚的尚存余温的风中,迫不及待想要出门去感受久违的热闹——我是那么喜欢热闹,但又被无处不在的热闹衬托地得那么孤独。

    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家庭。

    小到这个家庭中只有女性,只有不断令人窒息的矛盾和苦痛。

    我一直没有放弃我的抗争,以任何形式,直到我发现文字比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更能使我平静。

    或许比起我所羡慕的热闹,我还是更适合一个人停下来,沉下心去认真,给自己充电,然后让灵感与喷涌的思绪就在这宁静的沉默中恣意迸发。

    不过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些矛盾也呈现逐步缓和的趋势,令我轻松了许多。

    在平日里喧闹的时刻做不到的,也只有在我一个人,真正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比如写作。

    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尝试和不同的人接触,更喜欢不同思想的碰撞。

    也曾试图在最难熬的日子疯狂社交,到最后事与愿违。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因为这些平凡的社交多了一些新的朋友,但事实却证明并非如此。

    在自己尝试独立并短暂独居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养了一只猫,小猫很懂事,才三个月大就会自己用猫砂盆,和我回到家的第一天也并没有出现应激反应和报复性行为,反而是到家的那天晚上安静地趴在我的床边睡着了。

    然后我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也感悟了很多。

    因为寂寞所以我选择了让小猫代替我的文字来与我做伴。但也正是因为太寂寞了,才让这一人一猫显得更加孤独。所以我常常这样去描述自己:害怕孤独,但却那么孤独。

    而这样的境遇下,这只异常懂事的小猫似乎也成为了我所有情感寄托的所在,可我仍没有一种稳固的能力,对她也对自己负责。

    迫于无奈,几周后我便把小猫送给了朋友寄养。

    于是在这样的日子里,《牧羊人》诞生了——他是那么寂寞,她走进了他的热闹再毫不留情地离开,然后把他扔进更加寂寞的深渊。

    我想去草原感受真正柔软而富有气力的马头琴声,想去江南真正抚摩雨滴落石瓦的斑驳;想在大理石堆砌的大理寺旁唱一首最接近天堂的歌。

    我想啊想啊,然后这些想法就变成了我的文字,可遗憾的是我还是没有真真切切去感受过草原上那温柔又凛冽的风。

    曾经读过一本书,书名是《走吧,张小燕》,是一本自传游记式的小品文。书中的女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虽然身无分文,但凭着一辆破摩托、一个好朋友、一双脚、一颗热忱的心以及一袋棒棒糖,开启了全程两万里的XZ之旅。

    我真希望我也能有身无分文但却说走就走的勇气,相信这也是极大部分人的梦想吧。

    可现在我只能日复一日,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的城市看重复了无数次的朝阳起又落,熬过一个又一个同样寒冷的冬天。

    在秋日里见到枯黄的叶被风吹散,然后发出次次相同却又次次不同的感慨,在不是那么炎热的夏季变着花样想要展露自己从不同于往日的穿衣风格,拍下城市中被丢进垃圾桶里的花。

    其实我很喜欢出去走走,哪怕只是从家到公园不超过一公里的距离,我好像能看到长于一公里的故事,我愿意去听属于这里不同的声音。

    当我路过天桥看见为生存迫不得已乞讨的人,或是听到街头艺人哼唱着沧桑的旋律,垃圾箱中仍旧鲜活的花。

    或许因为自己总会产生些复杂的想法,曾经的遭遇、病症或自卑,我会去幻想他们的故事,会去在意这座城市里微小的声音。

    常常在思考,这样的多愁善感,怎么会有一席用武之地。

    然后我决定把我所有的文字和想法做一个汇总,给自己一个交代,或许是在以此释放积攒已久的情绪,才有了现在你们面前所看到的,一个独立的我,以及我的并不那么惊艳、明媚的、成熟的作品。

    当然,我还有许多想写下来的,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认为草草收笔竟并非坏事,那些没说完的故事,就成为尘封的美好。

    当我路过城市中的噪杂忙碌——他们眼中流淌的人间百态:或苦涩难过,甚至于我的愉悦和悲痛,这些文字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我的意识中分散出来。

    ——毕业后开始参与工作,由此我来到沪上。

    心境的转变与工作的压力让我的文字不再那么清澈,这点或许从第一章仔细读到最后一章的朋友能够有非常强烈的感觉——我的文字渐渐地开始趋于现实。

    比起之前的创作,现在的文章已经不能算上是好的写作了。

    工作后的我开始变得有些迟钝,常常在表达时出现词不达意,上文不接下文的现象,甚至更少有时间去感受那种“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景象,上班就是没完没了的、令人头大的工作任务,下班就是周围人短视频里节奏性极强的动感音乐和洗脑式重复的文案反复包围着环绕着我,唯一能够为我所用的日子也只是累得瘫倒在房间,一睡就是一下午。这样的日子实在称不上是生活,所以我便也慢慢地没有了什么兴致去同以前一样按下性子来慢慢感受和创作,且更多其实是在回忆,回忆过去的日子和宁静。

    但很庆幸,我还是想要去释放这种情绪而非选择妥协,我还是想要见缝插针地去丰润我内心尚未枯竭的小小花田。

    我想起她们眼中曾于我充满赏识的赞许,那谨小慎微的光芒若晴阳天下的清溪波光粼粼,它们汇聚,支撑我试着继续去热爱我身体上的斑驳与劳形。

    在一种热闹里,我的安静如此格格不入。

    在这静谧的安静中,我的热烈的热闹又那么不合时宜。

    在这匆匆向前的步伐中,我秉持热爱,怀抱旧牍。

    如此于我便是整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