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无敌英雄传 » 第十八章 张士诚的基本国策

第十八章 张士诚的基本国策

    元至正十五年,淮东发生饥荒,张士诚便派其弟张士德从通州渡江进入常熟。

    元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诚攻陷平江,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

    三月,张士诚率领主力军进驻平江,把平江改名为苏州府,张士诚把大周都城从高邮迁到苏州。

    来到苏州后,他认为自己与佛有缘,于是把承天寺作为自己的王宫,他盘腿坐在大殿中,在梁上射三箭作为标识。同时他在苏州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

    至此,代表广大下层盐民利益的大周政权已经建立,盐民出身后来成为私盐贩子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他执政的时期,希望革除元朝的积弊。

    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做,张士诚一个私盐贩子哪里清楚,他手下的官员多与他经历类似,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当然是一窍不通,最终不得不求助于他们的智多星丞相李行素。

    李行素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情况,仿照新中国建国时期的政策措施,为他指定了八条基本国策:

    第一条:土地公有的基本国策。

    问题:元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江南地区的农民除了要向官府缴纳各种赋税之外,每年还要向田主缴纳额外的附加粮和丝绸,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汉地主的层层盘剥之下,下层百姓贫者愈贫,生活窘迫。

    解决方案:

    首先,不承认前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已缴纳的四成赋税返还给农民。

    其次,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

    再次,土地收归国有,农民只要缴纳田税即可。

    最后,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分发给贫民和老年人。

    第二条:鼓励私营经济,尤其是养蚕业。

    首先,颁布《州县务农桑令》。诏令上说:“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不恤民隐。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用命慎择长吏,嗣后以民生登耗为殿最。”

    其次,在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奖励农户发展农桑。

    第三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兴修水利。

    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开河疏港,解决了自南宋末年以来江南一直存在的水患问题。不仅繁荣了农桑经济,而且也促进了手工业、纺织业和漕运业的发展。

    第四条:开辟军垦农场。

    进入苏州之后,李行素建议张士诚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苏州府城外的南园和北园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使军队的粮食生产实现自给自足。

    第五条:重视出口经济,对外贸易。

    注重海外贸易,在太仓港设立“镇海万户”,管理海外运输和贸易。

    第六条:发行自己的货币,取消元朝烂印的纸钞。

    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

    第七条:重视教育,百年大计。

    为了发展教育,整饬民风,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诏令是这样的:“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

    第八条:开设大学,举行高考,招贤纳士。

    在苏州府设立学士院,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

    至正二十二年、二十五年,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

    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以上八条基本国策,是张士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这些执政政策推动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造就了不少像沈万三这样的一方巨富。

    苏州有句民谣:“生不谢宝庆杨,死不怨泰州张”,前者是指元朝的统帅,后者则是指张士诚,可见苏州人民对张士诚的感激之情。

    这些措施现在看来都相当熟悉,可是如果放到当年的那个时代,确实有点脱离了时代的束缚。这都是李行素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后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给张士诚的建议。

    后世之人只知道感谢张士诚,岂不知如果不是后世穿越过来的李行素,就凭一个私盐贩子,如何能够想出这么多远远超出当时时代的便民利国之举。

    张士诚的大周国正欣欣向荣,国富民强的时代正在到来,可是在当时那么一个时代,怎么可能允许一个想偏安一角的政权快速发展呢?

    张士诚定都苏州的同时,朱元璋也攻下南京,他派遣杨宪作为信使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意思。他在给张士诚的信中写道:“过去,隗嚣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称王,事势相等,我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我们能够互通信使,不要被谗言所迷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

    朱元璋也算是放下身段,没有摆自己的架子,好言相劝,睦邻友好。

    可是张士诚收到朱元璋的信之后,直接扣住了杨宪,也不回信。

    李行素听说后,前去质问张士诚道:“诚王,我听说朱元璋要与你睦邻友好,为何要扣下信使,听说还要派兵前去攻打?”

    张士诚泰然答道:“朱元璋现在低声下气的来求我,自然是认为他的实力不如我,我们都在这块地盘上,早晚我们都会有一战。趁着我们还是兵强马壮之时,这一战我们早打比晚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