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馆驿望平 » 第四十九章 梦想是可贵的

第四十九章 梦想是可贵的

    当心怀疑窦的冯立想要再追问下去的时候,冯浩钦却对问题选择了回避,显然是不想在父子间继续就这个话题多说什么了。

    冯立不知道在父亲和奶奶之间有着怎样的纠葛,以致于父亲会想着尽快逃离自己的家庭。

    他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原委,就向自己的母亲进行了求助,期望能从母亲那里得到解惑的答案。

    他的期望没有落空,母亲高金香给了他想要的结果。

    其实发生在冯浩钦和自己母亲之间的矛盾,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习惯,即在生活上的节省。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万个中国家庭都推崇备至的生活习惯。

    勤劳是对的,到什么时候冯立都会持这样的支持态度。

    节俭也是没错的,但应该有个适度的掌握,如果矫枉过正了,就容易走入吝啬的歧途。

    听了来自母亲的介绍,冯立知道自己的奶奶显然在生活节俭方面,是做的有些过头了。

    或许用节俭已经不能形容奶奶对于生活的态度了,用“节省”这个词应该更好一些。

    那么父亲当年在家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具体在吃穿用这样琐碎的家庭小事上,冯立的奶奶是将可以进行节省的做法发挥到了一个极致的程度。

    以穿为例,一家老小每个人基本就只有两套衣服可穿。

    一套穿在春夏,另一套就穿在秋冬,逢到季节交换之际,就将两套衣服混穿在一起。

    奶奶对于衣着服饰的要求是不高的,只要能做到遮体避暑御寒就行,其它的是不在考虑范围内的事情。

    这样的持家理念,就导致父亲从小到大所穿的衣服,基本上是补丁套补丁的情况。

    那些爷爷已经穿的很是破旧,不适宜再穿的衣服就改小了给父亲接着穿,父亲原本已经小到不能再穿的衣服,就给冯立的姑姑们穿,或是改做成背心裤衩继续在父亲的身上发挥着余热。

    十数年的时间里,父亲就从未穿过一件崭新的好看得体的衣服,完全没有什么是可以体现好的精神面貌的穿戴概念。

    以用为例,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令人不能相信的一个情况是,九岁的父亲居然不知道睡觉时垫在自己身体下面的褥子是什么东西。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亲戚家因为办喜事特意叫父亲到一对新人的炕上左右滚上三遍,以彰显多子多福喜庆之意的时候,不知家家户户都有的褥子为何物的父亲,是闹了一个大笑话的。

    因为父亲平生第一次躺倒铺了软乎乎褥子的炕上时,整个人是呆住的。

    他的反应是把几层的褥子全都扒开,直到露出最下面紧贴着土炕的席子才罢手,然后躺在上面才觉得不别扭了。

    一屋子目不转睛看着他的人,被小小年纪的父亲做出的惊人之举给惹得是哄堂大笑起来。

    虽然父亲最终是顺利地完成了交代给自己的“温床”任务,但难忘的经历却是让他明白了自己原先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另类的。

    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不给家里的土炕铺上褥子,而是让一家老小都直接睡在凉席上,难道家里连做几床褥子的布料和棉花都买不起吗?

    最后就是以吃为例来说明自己奶奶因为过度的节省所造成的弊病了。

    不管一年的庄稼收成如何,哪怕是丰收之年,粮食除了上缴国家的以外,其余地装满麻袋堆在家里的厢房里,连同往年积攒的粮食,都能垒到屋顶的程度了,冯立的奶奶也不会给家里蒸一锅全是白面做的馒头。

    一家人吃的馒头,所用的面粉当中永远会被掺上杂粮,口感是不能跟用纯面粉做的相提并论的。

    已经十二岁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就奶奶的这种做法进行着抱怨,说哪怕在打下新粮的时候,能够吃上一次用纯面做的馒头,解解馋也是好的。

    可奶奶是不为所动的,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带着一家人过着异常节省的日子。

    当冯立的母亲将自己奶奶当年的做法说给冯立听的时候,冯立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如果当时父亲和奶奶他们是生活在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热的旧社会里,冯立对于奶奶因为担忧着一家人将来会不会饿肚子,而极为节省家里现有的可供支配的生活资源的话,冯立是能理解奶奶的想法,赞成她这样做的。

    但当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一家子是生活建国后的新时代中的人了,家里已经分到了田地,也没有了苛捐杂税,怎么还要抱着老黄历去过日子呢?

    更何况,爷爷是1940年就参加革命的党员干部,彼时是安丘下辖的高级公社的书记,县委班子的成员,家里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差的呀?

    因此冯立对于奶奶宁肯守着满屋的粮食,也要让一家老小过着吃糠咽菜的穷日子的做法,是不能理解的。

    冯立听母亲讲完了关于父亲小时候的一些情况后,对于父亲所说的,他是因为一日三餐的问题而决定离开家的事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表面上看,父亲跟奶奶之间是因为这些生活上的琐碎问题而产生了分歧,且长期不能实现调和,才导致父亲过早地离开家庭,选择进入社会去打拼自己的未来。

    实际上这是两代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人生的追求,因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而产生的碰撞结果。

    父亲不想再按照奶奶的意志和要求去过每一天了,他要开创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为此他宁愿去到充满未知的环境中,承受不该在他那个年纪所承受的压力,也绝不会走让自己度日如年的“回头路”。

    就冲这一点的勇气,冯立对自己的父亲是钦佩的。

    因为他是不具备如父亲这般,为了心中的只有一个大概轮廓的梦想,就敢以十四岁的年纪去到外面打拼,身上所具有的那股即使前方有百折的难,却头也不回的无畏气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