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心道:圣人必可学而至 » 第七十六章 致良知

第七十六章 致良知

    搞定了这些事情,已经是十二月份,王阳明向嘉靖请求回余姚。“陛下,前次计策多有失算,致使效果不佳。臣还有一策,愿讲与陛下。”“爱卿请讲。”“臣回余姚之后,成立‘心学’,将先秦圣贤绝学传授世间学子,令他们身具浩然正气。如此,鬼怪无处侵扰,这世间自然得保安宁。”“爱卿以正道之法行事,此计必成。封王阳明为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兼南京兵部尚书。准其于各地兴建书院宣扬‘心学’。”“臣谢主隆恩!”得到嘉靖皇帝的加封之后,无为道人对王阳明道:“师兄留恋世间名利,怕是于修炼有所影响。”王阳明却不以为意:“道兄啊,并非我多么看重这些名利。”“哦?那师兄是何意呢?”无为道人并不十分相信他。“道兄可曾想过,你我离开此时空之后,这个时空该有谁来守护?”“这个,我确实未曾想过。”无为道人非常诚实。“道兄啊,你听我说。若无陛下赏赐的声名,天下的莘莘学子怎会知道我王阳明,若不知我名,又如何肯跟随我学习圣人之道,若不学圣人之道,又如何集聚浩然正气,若没有浩然正气,又如何抵挡阴鬼一族。若我不取利,则家中父兄,妻儿如何生存。圣人曾说:‘君子行仁,必救井中孩童,但不可自入井中。’这不就是说,要做圣人,则要为天下计,自身安保,才可救济天下。何况我也就是一俗人,为家人求富贵又有什么可拒绝的。”虽然无为道人还不是十分赞同王阳明的观点,但也明白自己在心道的修炼上,确实远不如自己的这位师兄。

    王阳明于嘉靖元年正月回到故乡余姚,二月,其父王华去世,51岁的王阳明将父亲葬在了石泉山。虽然已经是两世为人,但父亲去世依然让他悲痛不已。想起自己儿时的记忆,就想起父亲对自己厚重的爱。王阳明为父亲守孝,每日痛哭,本就不堪重负的身体也因此更加的不堪。无为道人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看到伤心不已的王阳明,甚至有些庆幸自己的孤家寡人身份。刚刚起了些想法,便赶忙摇摇头,在心中将自己骂了个“狗血喷头”。见到王阳明整日痛哭,无为道人忍不住劝慰道:“师兄啊,人死不能复生,分别是早晚的事情。”不劝还好,一劝完,王阳明哭的更厉害了。无为道人也是个急脾气,怒声呵斥道:“哭哭哭,就知道哭,你这么哭死了,那些外族还不高兴死,天下的百姓就等着被他们弄死吧。哼!”他这一发脾气,到把王阳明给弄糊涂了,一时还真止住了悲声。王阳明心想:“对啊,我这是怎么了?虽然父亲新丧,我理应悲伤,可我已经不动心大成,即使悲从中来,也不至于忘乎所以啊。难道是什么蒙蔽了不动心?”想到此处,王阳明顾不上发脾气的无为道人,立即盘膝做好,开始了冥想。

    能够撼动不动心的并不多,他又去回想当日埋葬父亲时自己心境的变化。悲伤从心中升起时蒙蔽了一些东西,是不动心吗?不是,是心之本体上的东西。心之本体是什么,受什么控制?心之本体受我自己控制吗?不是,是受天地控制。天地如何控制?是受天地之间的道理控制。天地道理不就是天理吗?天理,天理,天理,就是去除私欲,依天理而行的公心。天理永远不会消失,他只会被蒙蔽,这就是良知吧。只要良知不被蒙蔽,行事、做事便是依天理而行,便是达道。所以,致良知,便可达中庸,便可止于至善。一时间的顿悟让王阳明开心不已,从此,教导学生时以致良知为主要的教导方向。学生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很多听过王阳明讲学的学生都开始修炼致良知,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慢慢地感受到身上的浩然正气越来越强。后来他们又将致良知的求学方法传授给了更多的人。

    在王阳明全心全意教导学生的这段日子里,那些外族对王阳明的袭击从来没有停止过。到嘉靖四年的时候,无为道人找到王阳明说道:“师兄啊,不是师弟不想陪师兄走到最后,只是这些年来,消灭那些外族耗费了我大量的灵气,如今我已经是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此时的无为道人已经是一个垂垂老者,满头白发,背已经驼了。看到此时此刻的无为道人,王阳明心中是一阵难过,如果没有无为道人,自己这一世的修炼早就结束了。“道兄,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分别的时候了。不说那些丧气话,愿道兄早日证得大道。”“好,借师兄吉言了。”说罢,无为道人准备离开。

    王阳明赶忙拦住,问道:“道兄昔日答应我的事,还记得否?”“何事?”“我爱妻诸氏。”“师兄确定要如此?”王阳明坚定地答道:“确定如此。”“在你离开这个时空之前,可没有人陪着你了。这师兄可要想清楚。而且,你们夫妻一分别就是数百年时光啊。”“道兄不要再劝了,我做出此等决定,定然是将一切都想清楚了。既然师兄已经下定决心,我一定帮助师兄完成心愿。”“道兄何时离开?”“就在三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