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爨氏老宅有诡 » 第34章 黑色曼陀罗

第34章 黑色曼陀罗

    上文所说爨朝英任临安府知县那一桩隐秘事,便是朱枫母女俩的命运。

    而那一桩隐秘的凶案,却至今为找到凶手。

    再说那一日到朱家花园的曼殊姑娘。她的命运,则是与爨氏老宅和朱家花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此为第二卷:蓉城情劫。

    爱不重,不生娑婆。

    一株睡莲,开在水中央。粉嫩轻柔,娇艳欲滴。

    一尾闲鱼,旋转跳跃将来,突然,一个猛跳,衔得一瓣荷花。

    “鱼儿鱼儿,你这是饿了吗?”

    那一尾闲鱼,注视着他,一动不动。

    “偷得荷花半日闲,鲤鱼何必跃龙门。自觉浮生犹多兴,无限秋光为汝生。”

    看鱼儿似乎听懂了自己的话,他又吟诗一首。

    微风拂过的水面,缓缓出现了一张清秀的脸庞。

    他看了一眼水中自己的影子,摸摸自己的头,嘿嘿一笑。

    鱼儿见他这一笑,衔着荷花去了。

    他的内心深处,犹如微风拂过的湖面,外表波光粼粼,内里却不增添一丝丝混浊。

    小僧下山挑水,舀满两木桶水后,起身之际,蓦然瞥见倒映在湖水中的白色曼陀罗花。

    七月,正是曼陀罗花盛开的季节。

    “花儿,花儿,你好美啊!”小僧不禁感叹。

    曼陀罗好似听懂了人语,随风点头。

    “来日汝结出果实来,吾可否摘一颗带回去,种在我佛旁,终日与你厮守?”小僧起心动念。

    曼陀罗花不语,只随风点头不已。

    就这样,每天晨钟响过三声以后,小僧便下山挑水。

    自从第一次见这曼陀罗,他每次来挑水,舀满水桶,都要坐下来静静地看上几分钟。

    这曼陀罗花,好似读懂了小僧的心情,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幽雅的清香。

    日复一日,小僧挑着水,曼陀罗开着花。一僧一花,好似在冥冥之中有了约定。

    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一颗成熟的曼陀罗果实,探出头来,似乎在等待明日小僧的到来。

    第二天清晨,小僧如约而至。

    他一如往常,舀满两桶水。转身之际,这支探出头来的曼陀罗果实,轻抚着小僧的脸。

    “汝果不负吾!”

    小僧大喜过望,摘下这一株果实,放进口袋里,带回了寺庙。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僧偷偷爬起来,点起灯,从怀里掏出几粒黑黑的种子。

    他来到北面寺庙的一隅,借着月光,悄悄的把曼陀罗黑黑的种子,埋进土壤里,并细心地给它洒了一些水。

    “汝安心在此栖身。”

    这之后,隔三差五,暮鼓之后,小僧便跑来查看。他在心里默念着,希望花开早。

    “花儿,花儿,你快快发芽,速速长叶。我会每天来看你。”

    这是他在诵经之后,最大的乐趣。

    曼陀罗的种子,无声无息地静静躺在那,一躺就是几个月,一动不动。

    仿佛考验小僧的耐心。

    小僧却也不急,一无既往地浇水、施肥。

    他今年才十三岁。

    小僧三个月时,便被带到了寺庙。他不知道自己生在何时何地,父母是何人,至今是否依然活着。

    他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每当他好奇心起,问起师傅来,师傅也是只淡淡地说:“不可说,不可说。出家人不问来处,不问归途。”

    小僧无奈,渐渐地,就把自己身世这一件事,抛诸脑后了。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尘世间风云际会,变幻无穷。而这座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古寺,却一如既往。

    谁会记得,或者在意,一粒渺小的种子。小僧却一直记得它。

    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半年过去了,曼陀罗的种子,才从土里钻出一个小小的、淡绿色的小肉芽来。

    小僧大喜过望。

    到了七月的一天夜里,雨刚刚停。

    小僧诵完《心经》,步出诵经堂,夜风徐徐吹过。突然,一股清淡幽雅的花香沁人心脾。

    循香而去,原来是自己种下的一株曼陀罗,它开出来一朵朵黑色的曼陀罗花。

    “咦?湖边的曼陀罗,是白色的,这株怎么是黑色的呢?”小僧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怎么样,小僧还是对它呵护有加。

    黑色曼陀罗神秘、高贵、典雅,是花中极品。

    黑色曼陀罗只在夜间开花,所以也叫黑情花。

    关于黑色曼陀罗,有很多传说。

    相传,黑色曼陀罗花,常常生长于断头台下,当它被人连根拔起时,所发出的尖叫声,会令在场所有生物即刻死亡,无一能幸免。

    又相传,黑色曼陀罗可以预知死亡和爱。

    爱情中的双方,只要有其中一方背叛了自己的爱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背叛的那一方都会受到黑色曼陀罗的诅咒。

    被诅咒的人,无论男女,受尽世间种种煎熬和苦楚,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想要解除这个诅咒,只有获得对方的谅解并给予鲜血,在月圆之夜喝下去,才能解除黑色曼陀罗的情毒。

    而这一切,似乎与远离尘世的小僧毫无关联。

    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

    某一年的某一天,深夜,战马嘶鸣声声,阵阵马蹄催疾。

    值夜的僧人,突然听见阵阵敲门声。

    待僧人开门时,一名身穿战袍的男子,早已倒在了血泊中。

    “阿弥陀佛!施主,你身负重伤了。”

    “我不要紧。求求您救救小儿!仇敌马上追来了!”

    他来不及多说,把孩子放在僧人怀里,转身往寺庙后面的山上跑去。

    待追兵赶到,他已立在悬崖边。回头看看为首的将军,正是自己当年的结义兄弟。

    这个男人,悔不当初,声泪俱下:“逆贼,我一路赏识提拔你,你却处心积虑,夺我之位取而代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哈哈哈哈哈……世上没有后悔药。”马上的男子得意忘形。

    “恩将仇报,必遭天谴!”

    说完,他转身一跃,跳下了悬崖。

    为首的官兵,看着那万丈深渊,心想他必死无疑。便不再往前走,悬崖勒马,正准备打道回府。

    “将军等等。他转过身来的时候,我好像看见他怀里的襁褓是空的。那婴儿可能并不在他身上。”在他身后,其中一个副官说到。

    “斩草一定要除根。给我四处搜。”

    一众官兵循着血迹,找到了寺庙门口。

    “快!快!给我开门,再不开门,放了烧了寺庙。”

    半刻钟后,门开了,方丈迎出门来。

    “阿弥陀佛!将军有甚事半夜三更闯入寺庙?”

    “我们在找叛敌的孩子。”

    “此处是出家人修行之处,皆无凡人出入。将军还是别处寻找吧!”

    正准备关门,将军旁边的副官,冷不丁地嘿嘿一笑:“看地上的血迹,一直延伸到寺庙门口,那小子一定在里面。”

    一伙人下马,闯进了寺庙,搜寻了一个时辰,一无所获。

    “施主可以走了吧?佛门净地,岂容尔等放肆!”

    “不可能,明明他跳崖的时候,婴儿不在身上。我们一直紧随其后至此,他没有时间去他处。寺庙门口血迹斑斑,便是证据?”

    这时,第一次开门的僧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对为首的将军说:“这血是我下山时不慎伤着,流下来的。”

    将军一伙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

    “觉已,怎么回事?到底有没有婴儿在此。”

    觉已扑通一声跪在方丈面前,“求求方丈救救这个婴儿吧!他的父亲已经跳崖身亡。要是不救,这个孤儿可怎生是好?”

    “唉!因果轮回,百试不爽。”方丈让僧人抱出婴儿。

    突然,一声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古寺。

    原来,这值夜僧人抱了婴儿,东看看,西想想,慌乱之中不知道往哪儿藏好。

    又听见外面乱哄哄的敲门声,情急之下,把婴儿藏在了大佛的背后。

    这个婴儿长到三岁上,方丈就安排给他剃度,遁入空门,法号“觉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