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人生激荡四十年 » 第一百六十七章 以牙还牙

第一百六十七章 以牙还牙

    有些东西或者事物,你去刻意追求的时候,不一定有结果,但是等你放弃执着,浑不在意的时候,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就像找一个物件儿,思来想去记不起放在什么地方,等到你放弃的时候,突然它就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孙德才本来已经对上次被抢的货不抱任何希望了,结果一个从他们这儿拿货的二道贩子却给他带来了惊喜。

    称他前段时间带着媳妇儿回娘家,在景山那边一个村子里碰见过其中一个外地佬,租了一个农户的破房子,整天也不出门,隔段时间出来买一大堆吃的。

    孙德才一听就知道这伙人货还没有出,是在避风头,估计一时也找不到比京城更便捷的出货地。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既然天意让你们撞上来,那不好好的款待一番,都有点对不起老天爷的安排。

    这次丁勇和孙德才难得的默契,谁也没说通知徐建军,默默的叫上人,把这伙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堵在景山。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货是他俩弄丢的,那就由他俩拿回来。

    而且他们这次干的,最好还是不要把徐建军拉扯进来,人家有大好前途等来,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疏忽,沾上不必要的麻烦。

    就算是潜在的麻烦,孙德才也不愿意。

    刚子虽然是挺过来了,现在也没什么大碍。

    不过那也是在鬼门关里转了一圈,牛头马面打了招了面儿的,既然能找到他们,丁勇要是不找回场子,以后谁还跟着自己混。

    他们两个都是怒气冲冲而出,带着的人也都带了点火气,那伙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徐建军是三天后见过失而复得的那批货,才知道这事儿的,具体的他没问,只是听说当时在场的三个人,这辈子是别想用腿走路了。

    徐建军也不会以道德模范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因为他自己都做不到。

    他也不会马后炮的牢骚应该走正规程序,因为这样的结果是那伙人应得的。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看着丁勇和孙德才一脸紧张的表情,仿佛做错了事儿等待老师批评的小学生。

    徐建军只是云淡风轻的回了句知道了,就没了下文。

    搞的两个家伙相互看了看,都有些不可置信,因为徐建军之前给他们的印象,是对那些混社会,以及违法乱纪的行为深恶痛绝。

    没想到今天他们俩捅了这么大的篓子,徐建军却高举轻放,完全没有怪罪他们的意思。

    “徐老大,你不怪我们自作主张,擅自行动的问题了?”

    丁勇还有点不确定的问道。

    “你们这次行动确实有点问题,刚子现在不是能下床走动了嘛,没带他去看看现场,我估计他看了,剩下的那点伤好的更快了。”

    “啊?我们没想到这个,就想着他是个病号,让他好好养病就好。”

    “那你们不会拿着相机把战果拍给刚子好好看看,就这还需要教啊?”

    丁勇这时已经从一开始的错愕,变成了对徐老师无限崇拜,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玩儿呢,果然人家书没白读。

    “收尾工作做好了没?别等以后被突然找上门来?”

    “放心吧,那帮人屁股底下都不干净,不止我们这一件事儿,他们比谁都怕见到公安,他们投靠的那个亲戚,连正规医院都不敢带他们去,这回有罪让他们受了。”

    既然他们心中有数,徐建军也不会事无巨细的一一过问。

    不过对于他们目前的运营模式,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徐建军不说要求他们有多高明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但是基本的原则还是要跟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的。

    比如他们现在批发和零售,混***替的销售模式;比如他们原始古老的记账方法,就他们那个账本,徐老师根本懒得看,因为那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他们的账本连流水账都算不上,收入和支出混为一谈,工资和借款完全靠个人记忆。

    徐建军也不是怀疑这俩货黑他钱,主要是因为,对于他来说,涉足这么多赚钱的行当,如果因为这些边边角角的被束缚住,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光是资本市场上所得,不说富可敌国,衣食无忧那必然是没问题的。

    他之所以放不下京城的小打小闹,也是给这些对他信任的人一口饭吃,但这些牵涉他太多精力,他就会果断放弃,因为实在是得不偿失。

    那种被歌功颂德的传统企业家,以企业为家,为了发展搭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健康。

    老徐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他比较尊崇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字面上的无所作为。

    道是有规律,遵循世间万物的规律,以规律本身约束他们运行的规则。

    用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就是制定适应当时条件下的规章制度,达到管理的目的,当然,这个要紧跟时代步伐,落后或者太超前都是不靠谱的。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管心。

    以后很多知名企业搞的这一套,虽然被无数人诟病是大企业病的罪魁祸首,但你得承认,就靠这三驾马车,能让管理上不出太大的问题。

    虽然大企业病被无数人吐槽消磨年轻人斗志,压抑年轻人个性。

    但你得承认,有资格得这种病的企业,还真不多。

    其实微操上面加点手段,甚至企业培养几个强势的领路人,还是可以减缓这种病症的蔓延的。

    徐建军他们这样的草台班子,哪有资格得这么高端的病,他只需要把管理的内核稍加变通,瞬间就能凝聚大家的力量朝着一个方向使劲。

    对于他们这些后世吃大饼吃到呕吐的普通打工族,这项技能几乎是无师自通,还能发扬光大。

    徐建军描绘起未来的生活,那都是真真切切的会落到实处的,他们这群人要是真听进去了,以后混的就不会差。

    大富大贵不敢打包票,衣食无忧是最低诉求。

    要是有机会在房产上提前布局,那后半辈子养老的钱也不用发愁了。

    他们这些被排除在温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