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乱世琴虎 » 第八十八章 笑谈双赢局

第八十八章 笑谈双赢局

    自此以后,韩擒虎带着一帮兄弟们,每隔几日就会去一次长安学府。他们所有人都全副武装,每次大约在那里两个多时辰,专门给宇文毓、宇文觉、宇文邕等人做体能训练。

    看着韩擒虎前来搞训练,学府先生们都感到很高兴,也在期待着他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可是,先生们也在担忧着:“这些贵族子弟们确实太懒散,不知道韩擒虎究竟能否创造奇迹?”

    其实,长安学府条件很好,以前也开设过军事训练课程。可是,教官换了好几批,就是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则是请不来好教官;二则是贵族子弟们太难管。

    没想到的是,韩擒虎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其做法与以前那些教官完全不同。第一天开课时,他把人员集中在校场上,却根本不搞任何训练科目,而是组织别具一格的有奖擂台赛。

    韩擒虎站在台上,宣布第一项赛事是射箭。他还公开承诺:“凡是能够射中靶标者,可以当场奖励十两银子;如果还能够正中靶心者,更是可以当场奖励一百两银子。”

    贵族子弟们一听,当时就不由得纷纷哄堂大笑,因为他们中已经有人练成了“百步穿杨”。可是,并没有等多久,他们所有人全都傻眼了。原来,那个靶标是特制的,靶面还没有正常靶标一半大。更离谱的是,靶标距离并不是一百步,而是至少也有一百五十步之遥。

    一时间,贵族子弟们面面相觑,现场刹那间就安静下来。后来,那些自以为箭术很好者,都纷纷上台张弓搭箭进行挑战。可是,他们弓箭力道都不够,根本就到不了那个遥远靶标。

    这时候,突然有人带头起哄,说是要请教官亲自展示一下。这带头者不是别人,正是元孝麒和元孝麟。韩擒虎也不看他们,当即微笑着挥了挥手,韩海就给他送上了那张巨弓。

    韩擒虎接过弓箭,笑意吟吟地询问道:“现场各位兄弟,有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目睹这种从未见过的巨弓,贵族子弟们一时间都大惊失色,谁也不敢冒然答应上台去进行尝试。眼见无人敢应战,韩擒虎只是微微一笑,就轻松自如地张弓搭箭。他稍微一瞄准,就嗖嗖嗖地射出连珠三箭。刹那间,利箭破空而去,速度快如闪电,全部命中靶心位置。

    此时,贵族子弟们都无比钦佩,元孝麒和元孝麟也目瞪口呆。此刻,宇文毓、宇文觉、宇文邕都眉飞色舞,这三兄弟情不自禁地带头为韩擒虎鼓掌喝彩。这时候,学府先生们也在现场,他们从未见识过这种神箭绝技,自然也都在纷纷为韩擒虎赞叹不已。

    没想到,韩擒虎微笑着站在台上,又宣布了第二项赛事是拳脚比试。他竟然公开承诺,允许贵族子弟们不限人数,可以同时上台对他发起挑战行动。此言一出,台下子弟们议论纷纷,都不相信他能徒手打赢上百人。元孝麒和元孝麟更不信,当即就在下面怂恿着其他人。

    很快,这兄弟俩就联合了一大批人,他们刹那间纷纷冲上去包围住韩擒虎。眼见机会很难得,元孝麒和元孝麟起了坏心眼,正想要趁机好好报复一下这个可怕之敌。看着这么多人同时冲上去,宇文毓这三兄弟知道有人使坏,心里都不由得在为好兄弟韩擒虎担忧起来。

    没想到,韩擒虎根本毫不慌张。他此时也看出来了,元孝麒和元孝麟想使坏,于是就准备要再次教训这兄弟俩。他不待众人靠近,就已经展开绝妙轻功,闪电般地游走在人群中间。

    一时间,谁也没看清他如何出手,却已经莫名其妙地纷纷中招倒地。元孝麒和元孝麟更加惨,这兄弟俩都是丹田位置被重击。他们体内气血翻腾,刹那间都难受得要死,居然倒在地面上挣扎不起。韩擒虎很有分寸,既要这俩人大病一场,又不会让他们丢掉性命。

    经过这场比试,贵族子弟们心服口服,已经对韩擒虎无比崇拜。他们和宇文毓三兄弟一样,都心甘情愿地想跟着韩擒虎学习。眼见这些人被收服,学府先生们都感到高兴不已。

    这时候,元孝麒和元孝麟还在难受。可是,这兄弟俩都死要面子,居然说家里有事要请假一个月。学府管事不喜欢这俩人,可是又不敢得罪了宇文护。眼见他们主动请假,当即就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位老先生却哪里知道,元孝麒和元孝麟此时急需回家静养。

    自此以后,长安学府面貌一新,贵族子弟们都进步明显。他们不仅学习态度大有改进,而且都渐渐地喜欢上了练武。每次只要韩擒虎前来,他们都和宇文毓三兄弟一样,从来不会缺席军事训练课程。后来,这件事传到宇文泰耳朵里,他也不由得对韩擒虎更加刮目相看了。

    虽然韩家到京城有三十多里路程,但是韩擒虎和兄弟们却似乎轻松自如。他们每次都是吃了早餐才出发,一路上快马加鞭地相互追赶,根本不需要半个时辰就到了长安城内。到了学府里面时,那些贵族子弟们也才到不久。韩擒虎这种速度,让先生们都感到特别钦佩。

    考虑到学府实际情况,韩擒虎很会控制节奏,每次训练都是约莫一个时辰。如此一来,贵族子弟们体力上能接受,所有人都会精神抖擞地参加军训。等训练结束后,刚好就是学府午餐时间。子弟们已经养成规律,每次和都先生们一起就餐,然后全部都在学府里进行午休。

    下午,贵族子弟们按时起来,跟着先生们学习文化艺术。因为中午休息得好,下午课堂气氛都很不错,先生们心里面都感到很满意。这时候,韩擒虎则带着兄弟们启程,一路兴致勃勃地赶回韩家庄院去了。利用这些回家时间,兄弟们还经常在途中练习骑射技能。

    不知不觉中,韩擒虎不仅改变了整个长安学府,而且还非常有效地锻炼了自家兄弟们。渐渐地,学府子弟们懂得守规矩,整体学业水平也在明显提升。自家兄弟们更不必说,他们不仅磨练了自我意志,而且提升了骑射功夫和综合技能。毋庸置疑,这完全是一种双赢之局。

    另一方面,由于战事很频繁,韩雄一直在南方前线率军作战,他已经连续有好几个月没有捎信回家了。韩擒虎心里面很想念父亲,同时也希望跟在父亲身边锻炼一番。

    韩擒虎反复思考,很想带着小德子和小才子等人,一起去南方前线看看部队征战情况。当然,他更想找机会帮助一下自己父亲。可是,独孤琴肚子越来越大,日常行动已逐渐有所不便。他内心也很犹豫,守在妻子身边细心照顾着,每日都不敢有一丁点马虎大意。

    韩擒虎曾私下和独孤琴聊过这些想法,自然是要主动征求一下爱妻本人的具体意见。没想到的是,独孤琴听了后却显得很是支持,完全同意他带着兄弟们去前线探望父亲。

    为了让他放心,独孤琴还安慰道:“虎子,你去吧,青儿和芳儿她们会照顾好我的。”

    韩擒虎得到爱妻许可,心里面当然很是感动,就去找韩安、独孤云、独孤鹤等长辈们商量。这种关键时候,长辈们不敢乱表态,都相继告诉了韩擒虎,这需要你爷爷和你母亲都同意才可以。韩擒虎听了后,就先去找母亲陈玉蓉说,没想到立即就挨了一顿臭骂。

    陈玉蓉训斥了儿子一顿后,心里面似乎还有点怒气未消。她满脸不悦,最后还指责道:“虎儿,你媳妇怀孕已久,你居然还想着要出远门?我看你真是越长大越糊涂了!”

    韩擒虎极少被母亲责备,自从挨了这次训斥后,只得立即打消心中念头,也不敢再去找爷爷说这事。他心里想着:“那就好好练功吧,等琴儿顺利生下孩子,再去考虑其他事情了。”

    此时此刻,韩雄带着兄弟们正在前线,充当着西魏柱国常山公于谨的先锋大将。宇文泰运筹帷幄,西魏大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似乎大有一举攻陷梁国陪都江陵城之势。

    当然,“山雨欲来风满楼”,江陵城此时也风声鹤唳。梁元帝已经收到了绝密消息,西魏大军即将大举入侵而来。梁元帝很是紧张,立即召集公卿大臣们商议对策。会上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多数人都主张积极备战,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怀疑情报不准确。

    领军胡僧就是其中一位,他这个人比较倾向于搞好西魏关系。他想了想,还当众劝说道:“皇上,我们梁国一直和西魏友好往来,他们根本没理由要兴师动众地前来进攻我们呀!”

    听了领军胡僧之言,太府卿黄罗汉很是赞同,当即也随声附和地补充道:“皇上,我们和西魏并没有什么不愉快之事,我也相信他们是不会冒险前来进攻我们的!”

    这时候,侍中王琛想了想,也满脸堆笑地附和道:“皇上,我去年出使西魏时,曾专门观察过宇文泰脸色。我感觉到他还是很友好的,绝对不可能冒然发兵来攻打我们呀!”

    连续听了众人之言后,梁元帝刹那间也变得犹豫不决。他心里面很矛盾,既希望宇文泰不要发兵来犯,可是又担心西魏这虎狼之师。想了半天后,又准备派遣侍中王琛去西魏访问。

    北雁早已南飞,寒冬悄然来临。此时,在宇文泰授意下,西魏军队已开始全面南侵。大军行进途中,长孙俭还特意找于谨聊天,和他分析梁元帝萧绎那边的部署情况。

    俩人一番客套后,长孙俭微笑着询问道:“大将军,我们如此兴师动众,恐怕对方早已经在做准备了。如果您来替萧绎谋划一下,他应该如何部署军队来抵抗我们这大举进攻呢?”

    于谨想了想,也微笑着回答道:“我个人认为,他应该可以有上、中、下三策。”

    长孙俭听了后,顿时感到很好奇,于是就继续询问道:“大将军,那何为上策呀?”

    于谨微笑道:“上策嘛,可能会麻烦一些。萧绎应陈兵汉江和沔水一带,并立即收拾好江陵城各样家当,然后率领群臣们全部渡江而下,直接率军先占据住丹杨及周边地区。”

    长孙俭点点头,心里面觉得有意思,于是又好奇地询问道:“大将军,那何为中策呀?”

    于谨微笑道:“中策嘛,简单一些。萧绎可把外城百姓都迁往内城,集中所有力量退却到内城进行固守。他还可以把城墙加固和加高,率领军民们在内城耐心等待援军前来救援。”

    长孙俭听了后,觉得更有意思,于是继续询问道:“大将军,那请问什么是下策呢?”

    于谨哈哈一笑,随即就回答道:“下策嘛,那就更简单了!如果萧绎觉得搬动起来比较麻烦,他可以命令将士们全部都原地不动,现场组织兵丁们在江陵外城开展防守活动。”

    长孙俭听了后,心里面觉得更好奇了,“为什么说很麻烦的是上策?而很简单的却又说是下策呢?”他想了想,微笑着继续询问道:“大将军,那您估计萧绎会采取哪一种策略呀?”

    此时,于谨似乎很自信,还笑容满面地回答道:“我相信,萧绎肯定会采取下策!”

    长孙俭听了后,一时间感到大惑不解。他想了想,不由得继续请教道:“大将军,您又不是萧绎本人,为什么会说得如此肯定?您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呢?”

    于谨看了看他,微笑着细细解释道:“众所周知,梁国萧氏据守江南自保,现在已经连续经历了四十余年。这段时间中原地区是多事之秋,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机会向外进行扩张。萧绎知道我国东边有齐国作乱,肯定会认为我们不敢派重兵去攻击他们。萧绎这个人很懦弱,又没有什么聪明才智,他必定会多疑而缺少果敢决断。那些平民百姓们都留恋家园,更不可能会深谋远虑地去思考问题。如此一来,我才敢于断定,萧绎必定会采用我所说的下策哩!”

    事实的确如此,于谨简直是料事如神,他似乎早已把梁元帝萧绎研究透了。萧绎既没有主动撤出江陵,也没有将外城百姓们迁至内城,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原有防御模式。

    更有意思的是,于谨率领西魏大军汹涌而来时,梁元帝萧绎居然还能够心无旁骛,正在津津有味地给朝廷百官们讲论着《道德经》。这时候,西魏大军来势汹汹,消息再次传到萧绎耳中,他吓得连忙停止了讲论《道德经》,随即还宣布梁国朝廷内外都要保持戒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