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乱世琴虎 » 第九十章 江陵似云烟

第九十章 江陵似云烟

    双方激战中,胡僧表现非常勇敢,居然始终冒着飞箭流石,亲自守在最前线指挥作战。他灵活运用奖励措施,对优秀将士们及时进行鼓励,充分激发起城内守军们的顽强斗志。

    在胡僧率领下,梁国守军们视死如归,所有人都充满了戮力同心之势。如此一来,西魏军队虽然英勇顽强,而且已经付出了惨重代价,却无法短时间内攻破江陵城防御体系。

    看着守军如此同仇敌忾,韩雄心里面也是感到震撼不已,刹那间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凶残侵略者。此时此刻,他似乎感到有点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申请前来协助南侵。

    硝烟弥漫中,魏军攻击一直很猛烈,梁国守军却始终顽强抵抗,双方伤亡代价都非常巨大。接下来,韩雄迅速改变策略,不愿意再组织盲目冲杀,就带着亲信兄弟们转入侧面攻击。

    眼见双方都已杀红眼睛,于谨这个统帅也变得不再那么谨慎。他心里很清楚,此时已骑虎难下,绝对没有任何退路可讲。于是,他还下了死命令,要求全军必须在天黑前攻入城内。

    傍晚时分,韩雄收到于谨密令,要求他组织一支现场敢死队,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突破守军防线。他不能违抗军令,但也不想兄弟们白白送死,于是就努力思考着要如何瓦解守军。

    双方箭飞如雨,韩雄手持盾牌冲近墙角,躲在废墟中悄悄观察情况。他注意到一名守军将领,此人在城楼上来回巡视,不断激励着守军们奋勇抗击。韩雄箭术精绝,位置又在有效射程范围内,他想要先干掉这个守军将领,于是就悄悄地瞄准他射出了一支利箭。

    利箭破空而去,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飞箭,闪电般地从侧面射入了那人脖子。恰巧的是,那人正是梁国守军统帅胡僧。这支利箭来势极其迅猛,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刹那间射死了他。韩雄目标很简单,只是想干掉一个守军将领,没想到却在无意中立下了盖世奇功。

    胡僧这个人深得人心,梁国将士们都心甘情愿地追随着他。这种生死存亡之际,他目前是守军们的重要主心骨。他这么突然身亡,守城将士们见了后,刹那间就都惊慌失措起来。

    这时候,韩雄眼见时机到来,立即率领西魏军队展开猛攻,很快就攻占了极为有利的防御城堡。守军内部开始瓦解,有些将士们主动叛变,居然打开城门迎接韩雄他们进城。

    韩雄率军蜂拥而入,迅速占据了各处关键位置,并把那些已投降将士们转移出城。形势急转直下,梁元帝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带着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等人退到内城自保。

    于谨收到韩雄通知后,立即兴冲冲地率领大军跟进。此时此刻,梁元帝已经走投无路,就派遣汝南王萧大封、晋熙王萧大圆,吩咐他们一起主动去于谨军中提出求和。他没想到的是,裴畿、裴机、萧峻等人动作更快,早已经纷纷私自出城投降了西魏军队。

    大举攻城前,胡文伐率领孤军冒进,于谨却召韩雄去讨论进攻方案,其实就是故意稍微迟缓主力部队前进速度。他这个人真是老谋深算,借裴机之手杀掉了与自己不和的胡文伐。

    可是,等韩雄攻破外城,裴畿和裴机主动出来投降时,于谨却毫不留情地把这俩人全部杀掉。他做出这番举动,让多数将士们都很难理解,只有韩雄等少数人看清了其意图。表面上看,他是在为胡文伐报仇雪恨。其真实目的,就是想掩盖自己间接害死胡文伐这件事。

    此时,江陵城南已经被攻破,但城北诸将还不知道这个情况,他们依然在奋不顾身地坚持苦战。等到天黑时,听说江陵城池已经陷落了,城北梁军将士们才纷纷争相四散逃跑。

    万念俱灰中,梁元帝躲进东竹殿,命令舍人高善宝找来火把,把自己收藏的十四万卷古今图书全部烧毁。大火熊熊燃起时,梁元帝准备跳进去自杀,却被宫中左右侍从们拼死拉住。

    此时此刻,梁元帝生无可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就是想死也没那么容易了。他心里面很无奈,就用宝剑砍大柱子发泄。没想到的是,锋利宝剑突然折断,这可真是不祥之兆呀。

    事已至此,梁元帝禁不住悲从中来。他此时满脸哀伤,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道:“唉!藏书也烧掉了,宝剑也折断了,所谓文武之道呀,今天晚上就全部都完了!”

    沉默良久后,梁元帝叫来御史中丞王孝祀,吩咐他立即起草交给西魏方面的投降文告。

    没想到,谢答仁听到后,却连忙上前向他进言道:“皇上,现在情况虽然不利,但是还有很大希望呀!我们城内还有不少军队,完全可以找机会趁着夜色突围而出。”

    朱买臣想了想,也立即跟着进言道:“皇上,我们如果趁着夜色突围,西魏贼军必定会出现混乱。那时候,我们可以趁乱冲过敌阵,然后可以渡江去依靠任约所率军队。”

    可是,梁元帝平时不锻炼,根本就不怎么会骑马,此时心里面自然感到非常为难。他想了想,不由得叹气道:“唉!事情肯定不会成功的,只不过是徒增一番羞辱而已。”

    谢答仁很了解梁元帝,知道这个皇帝不太会骑马,他心里面肯定是没有信心可以逃出去。为了能够帮助梁元帝鼓起勇气突围,谢答仁当即还主动答应愿意亲自为他牵马护驾。

    梁元帝想了想,于是就悄悄地询问王褒:“爱卿,你觉得这个计划是否可行呢?”

    王褒想也不想,当即就明确回答道:“皇上,谢答仁为人心术不正,而且曾经是侯景党羽,他这个人哪里值得您信任呢?我们就算是突围出去了,也只是在帮助他实现个人目的而已。在我看来,您如果想要依靠他逃跑,那还不如早点投降了西魏朝廷呀!”

    梁元帝听了后,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眼见皇上不愿意突围,谢答仁就主动申请去防守子城,说是收拾好残余队伍还有五千人马。梁元帝听了很是高兴,当即就同意了他这个意见。

    梁元帝虽然昏庸无能,但是却很懂得笼络人心这一套。为了能够让谢答仁忠于自己,萧绎马上授予他城中大都督官职,并当即答应等成功脱险后就把公主许配给他。

    没多久,梁元帝又找来王褒商议这件事。没想到的是,王褒却认为绝对不能授权给谢答仁。因为听了王褒这个建议,等谢答仁请求去子城防守时,梁元帝却突然变卦不同意他去了。

    生死存亡之际,没想到梁元帝还如此多疑,居然在犹豫不决中错过了最后一线机会。这时候,谢答仁气得要死,心里面却又无可奈何,他只好一个人闷闷不乐地躲了起来。

    另一方面,于谨收到梁元帝投降书后,就提出要求让梁国太子来当人质。梁元帝无可奈何,只好乖乖地派王褒护送太子过去。有了梁国太子作人质,于谨一时间也心情大好,当即就命令将士们暂时停止追击。梁元帝虽然胆颤心惊,但是也稍微可以停下来缓一口气。

    于谨有个儿子酷爱书法,也曾经听说过王褒书法水平很高。突然间,于公子听说王褒过来了,当即就微笑着给了他纸和笔,请他帮助自己即兴创作出一幅书法作品。

    王褒本来是惴惴不安,眼见敌将中有人欣赏自己,于是就连忙微笑着即兴写作起来。完成书法后,他为了能够借机取悦于谨,还特意在作品中落款为“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毋庸置疑,王褒这个小心思颇为奇妙,也很快就被于谨看到了这个细节。这个行军大元帅一高兴,也确实对王褒产生了好感,并当即安排手下人好好招待他。没想到的是,于谨虽然善待了王褒,却又故意放纵自己将士们,任由众人大肆掳掠和杀戮梁国老百姓。

    一时间,江陵城内哭声震天,很快就到处都是遇难者遗体。这种做法不仅是惨无人道之事,而且是严重损伤西魏名声的不义之举,当然也引起了韩雄等一些正直将领们的心中不满。

    韩雄是个聪明人,他不能直接对抗上级,也不想得罪了于谨这种人,自然更不会去公开指责他滥杀无辜。他只是私下吩咐亲信兄弟们,要求自己所辖部队不要做残害百姓之事。

    魏军任意杀戮,江陵城灾难深重,顷刻间处处灰飞烟灭。梁元帝吓得魂飞魄散,立即丢掉所有随身饰物,独自骑着匹白马慌乱出逃。一路上,梁元帝惊慌失措,穿着素衣逃出东门。

    看着东门外遍地尸体,梁元帝已经面如土色,心里面也不由自主地悲愤交加。他抽出宝剑,胡乱砍着门扇,口中喃喃自语道:“唉!太上老君啊,我萧世诚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呀!”

    梁元帝已心如死灰,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恰在此时,有西魏将士跳过沟堑,很快就拉住他乘坐的白马辔头,随即就把梁元帝拉到了白马寺北边。

    没多久,西魏将士夺下了这匹白色骏马,另外换了一匹老弱之马给梁元帝,还故意派出一位高个子健壮大汉一路押着他走。遇到了于谨后,健壮大汉牵着梁元帝,强行逼着他向这位大元帅下跪。此时,梁元帝沦为阶下囚,很快就受尽了从未体会过的各种屈辱。

    没多久,萧詧还派来铁甲骑兵,前后包围着梁元帝萧绎。在进入军营后,还故意把他关押在黑帐慕里面。这时候,萧詧心里面似乎还不解气,又恶狠狠地羞辱了这个亲叔叔一番。

    与此同时,于谨下命令给长孙俭,吩咐他负责率军看守城内金城。眼见长孙俭靠近自己,梁元帝趁机低声对他说道:“长孙大人,城内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单独送给你一个人。”

    长孙俭信以为真,就把梁元帝带入了金城内。梁元帝见旁边无人,又借机向长孙俭坦白道:“大将军,实在对不起啊!实话告诉您,我并没有埋藏什么黄金。我刚才故意欺骗了您,完全是受不了萧詧这个人百般羞辱。我是走投无路,才想要找机会向您述苦呀!”

    长孙俭听了后,心里面倒是颇为同情他,于是就把梁元帝暂时留在了主衣库里面。这里虽然也没有自由,但是并没有人羞辱萧绎,而且可以暂时躲避萧詧的疯狂报复。

    后来,徐世谱、任约等人得知江陵已陷落,于是就立即率军退守到了巴陵等地区。这时候,西魏大军鞭长莫及。于谨就派使者去找梁元帝,想要逼迫他写信去招降王僧辩等人。没想到的是,梁元帝萧绎这时候倒变得清醒了,居然毫不迟疑地当即就拒绝了于谨这个要求。

    使者很不高兴,于是就恶狠狠地威胁道:“老东西,你现在还能由得了自己吗?”

    梁元帝沉默良久,随即就缓缓回答道:“我既然由不得自己,王僧辩他们也不会听我的!”

    后来,梁元帝找了个机会,请求长孙俭帮他一个忙,希望可以把女人王氏、荀氏和年幼儿子萧犀首还给他。长孙俭为人善良,心里颇为同情梁元帝,居然把这三个人都还给了他。

    在此期间,于谨曾派人质问梁元帝;“听说你很爱读书,为什么要把那么多书都烧毁了?”

    梁元帝回答道:“我虽然读书万卷,可是却依然落得亡国,还不如干脆全部都烧掉算了!”

    此时此刻,梁元帝万念俱灰,其思想变得很消极,没想到自己已严重破坏社会文明。萧詧早已听说,宇文泰很爱惜文学经典。他立即派心腹送去密报,说萧绎焚烧了大量经典书籍。

    没多久,西魏就决定处死萧绎。萧詧派尚书傅准去监刑,还吩咐用袋子装土把梁元帝压死。没想到,萧詧整死亲叔叔后,心里却似乎还不解气。他命人用粗布裹起尸体,然后以蒲草编席子进行收殓。在他安排下,手下人用白茅草捆住尸体,胡乱把梁元帝埋葬在津阳门外。

    在此以后,梁王依旧是毫不留情,又把梁国太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桂阳王萧大成等人全部都杀掉了。此时此刻,萧詧已经变得丧心病狂,这些被害之人都是他的骨肉血亲呀!

    就这样,梁元帝萧绎无限凄凉地悲惨死去,其苦心经营的所谓朝廷也有如过眼云烟。他落得如此下场,既有萧詧恶意报复及其他因素,但是也更有他自己性格缺陷等必然原因。

    毫无疑问,梁国此番变故,受益最大的只有西魏。这样一来,西魏国土面积又大增,国家实力也变得更加强大。不知不觉中,西魏不仅远胜于梁国,也已经超越了北齐这个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