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不装了,我就是朱元璋! » 第2章:这小子,竟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第2章:这小子,竟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李作清话音刚落,原先和谐的酒宴顿时陷入了寂静。

    “孽子,住口!”李善长眼前一暗,忍不住怒斥出声。

    对于情绪激昂的李善长,李作清却不为所动,冷冷继续道:“我劝父亲已久,明日乃封爵之典,是最后机会矣!”

    “你……你……”李善长急得言不成句,而旁的朱元璋则眼神微凝。

    “贤侄何故有此言?”

    “四爷,您身居高位,才学渊博,定知兔死狗烹之理,历代君王诛除开国功臣又岂是罕见?”

    李善长此刻已浑身颤抖,深感后悔将朱元璋带至此地。

    本想让李作清闭口,却在朱元璋的一瞥下止住了动作,心里充满了震惊和恐惧,只好默默希望李作清少说几句话。

    “哈哈,贤侄眼光犀利,但历史上被诛的功臣皆是权倾朝野,握有兵权者。”

    “我与你父皆文官,或许贤侄忧心过度。”

    朱元璋并未动怒,反而对李作清这位年轻人感到好奇。

    因为他本就无意于对功臣下狠手,也没有感觉李作清触及他的敏感之处。

    在洪武三年的册封大典上,那些初年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功臣们,每个人都被提拔并赐予爵位。

    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实是一个怀旧之人,至少在那个时期确实是这样。

    “四爷,正是我所担心的情况,如果您和我父亲都是武将的话,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哦?这话怎么说?”

    “不知各位如何看待现今的皇帝呢?”李作清并未直接回答,反而提出了一个反问。

    “当前的皇上是位伟大的君主,空前绝后的帝王,决非那种因畏惧功臣过于显赫而残忍处决开国功臣的无能之辈!”

    这话出自一直保持沉默的朱标,其语气略显激动,明显对李作清将朱元璋描绘成忘恩负义之人感到不满。

    “那么,你们认为现任太子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李作清再次提问,使得朱标陷入难堪,若直接回答似乎带有自我夸耀之嫌。

    朱元璋终于开口:“德厚能载物,人心所向,若得继承大统,必是一代明君!”

    朱标自朱元璋未完全稳固江山时便担任太子监国,称其为众望所归,实不为过。

    李作清认为,这正是朱元璋晚年频繁诛杀的两大原因之一,且为可解之事。

    倘若朱标存活,朱元璋毋需忧心他不能制服开国功臣,留存这些人足以换取朱元璋的历史美名。

    然朱标早逝,朱元璋所定的朱允炆柔弱无能,因此借蓝玉案之名,对武将展开大规模的清剿。

    倘若李作清穿越成了徐达或常遇春等人的后裔,就无需费尽心思去保住朱标的性命,自由随心所欲便是。

    可惜的是,无论朱标存亡,只要李善长仍在其位,朱元璋都会不得不对他下手,这是无法解决的困境。

    李作清虽只提了两个问题,似乎并未直接回答,但朱元璋已洞悉其言,对李作清刮目相看。

    几千年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开国皇帝都似乎免不了要诛杀功臣,原因多半出于害怕功勋过高,难以掌控拥有军权的将领。

    其中最著名的或许就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不过朱元璋倒是毫不担忧此类问题,他当上皇帝后,军中威望极高,只要他活着,那些开国功臣根本无法掀起丝毫风浪。

    朱标也是这样,作为太子监国,他多次为犯错的将领向朱元璋求情不过贤侄,按照你的说法,因此可以说许多开国功臣都对朱标有所感激。

    这对父子俩都是勇于面对并非易屈服于武将的人物,因此他们自然不会轻率地对开国功臣动刀。

    暂且不论其他,仅这种洞察人性的能力,在李作清这样的年纪来说,已是非同小可。

    心中的疑惑仍旧存留,朱元璋再次发问:

    “不过贤侄,按照你的说法,现今的皇帝和太子都不会轻易地处决武将和功臣。”

    “那么为何你又认为文臣们反倒面临更大的危险呢?”

    李作清带着笑容向焦虑不安的李善长提问:“父亲,您作为左相多年,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右相一职始终空缺,而陛下也未曾选拔贤才担此重任?”

    李善长暂时忘记了恐惧,陷入沉思,因为李作清的这番话引发了他的深刻思考。

    甚至朱元璋也感到仿佛茅塞顿开。

    中书省的左右丞相,理应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朱元璋却始终未任命右相,多余的工作也宁愿自己解决。

    在先前,朱元璋并未察觉到其中蕴含的问题所在,然而在李作清的直白陈述下,问题被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得朱元璋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认识。

    自古而来,帝王与臣相之间本是相辅相成同时又互相牵制的关系。

    朱元璋作为一位不喜欢权力分散的君主,始终追求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

    历史记载,李善长的死正是因胡惟庸案,案件涉及的多为朝廷文官。

    在斩除众多官员之后,朱元璋颁发的首道诏书即是撤销中书省。

    由此拉开了历经千年的丞相制度的终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央集权在明清时代达到了极致。

    对此难以评断其对错,如果大明的每位皇帝都像朱元璋和朱棣这样敬业,情况或许大不相同。

    然而,朱家后代各有所长,有的像木匠皇帝般务实,有的则像修仙皇帝般异想天开。

    这些因素终导致大明江山最终沦为建奴数百年的统治之下。

    这一切推断,皆出于李作清对历史记载中零星词句的深度解析。

    而朱元璋对此毫无所知,得知后不禁感到极大的震惊。

    “此少年竟能如此洞察我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人物?”朱元璋心中惊讶,一时竟生杀机,但很快又平息下来。

    作为一国之君,早已超越了征战沙场的岁月,面对如此卓越人才,岂能轻易施以极刑,必须将其纳入己方旗下。

    如今已是皇位之上,非征战四方之时,如此人才不宜轻易抛弃,必须纳入己方。

    “此少年才华横溢,正适合辅佐我儿,有其相助,大明未来必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