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知否:我是吴家子 » 第七十一章 论战

第七十一章 论战

    盛长枫虽然因为林小娘从小灌输的思想,对盛长柏这个兄长不是很服气,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敢说什么。

    盛长柏拱手向众人行了一礼,说了几句场面话,便带着吴兴和顾廷烨走了。

    “则诚兄,不如你带我们找个安静点的地方坐坐吧。”吴兴担心顾廷烨再弄出什么幺蛾子,便提议找个安静些的地方坐坐。

    “这是官宅,本就不大,今日宾客又多,想找安静的地方还真难。不如去我书房坐坐吧。”盛长柏提议道。

    “也好,我如今在国子监进学,盛家也是书香门第,想来则诚兄藏书定然不少。”吴兴笑道。

    顾廷烨闻言也没说什么,于是盛长柏便领着两人来到自己的院子。

    盛家因为是官宅的原因,并不是很大,盛长柏如今已经快十四岁了,倒是不好和父母一个院子,才分了一个小院。

    院子不大,只有一间正房和两间耳房,其中一间耳房做书房,另一间则是丫鬟所住。

    书房自然也不大,不过一边墙边摆了两个书架,上门放满了书籍。

    书籍外壳多有磨损,可见盛长柏经常阅读,并不是摆设。

    另一面墙上则是挂了一份地图。

    进入书房后,盛长柏吩咐丫鬟送些茶水点心过来,便招呼两人坐下。

    顾廷烨进入书房后,就被墙上挂着的地图吸引了,打量了一眼,惊讶道:“竟然是燕云十六州堪舆图!则诚兄对此也有兴趣?”

    “偶有涉及。”盛长柏微笑道。

    大宋重文轻武,向来有文官领导武将的传统。

    文人对这些感兴趣,倒也不算什么。

    顾廷烨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堪舆图,叹气道:“若不多回燕云十六州,我朝后患无穷。”

    盛长柏闻言诧异的看了一眼顾廷烨。

    其实他对顾廷烨并没有什么好感,只是因为他是跟着吴家一起前来,又跟着吴兴,他身为嫡长子不得不招待。

    加上之前顾廷烨投壶,吴兴说顾廷烨投壶技艺在汴京无人能敌,因此把他当成了纨绔子弟。

    然而顾廷烨却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这句话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燕云十六州是北方屏障,稍微有点远见的都知道,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历朝历代,都会在京城驻扎重兵,拱卫京师。

    但是大宋却是历朝历代中驻兵最多的,除了收拢兵权外,北方无险可守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然而话可以随口一说,但是那声叹息中,蕴含的惋惜和忧虑,却做不得假。

    一时间,盛长柏对于顾廷烨的好感倒是增加了不少。

    “此生若能有机会,必当提三尺青锋,统帅兵马,夺回燕云十六州,为大宋重塑北方屏障,也就无憾了。”顾廷烨说道。

    “谈何容易,辽国骑兵众多,失去燕云十六州,北方一马平川,暴露在辽国铁蹄之下。加上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多年,早就学会了守城和运用器械,又有西夏在旁牵制,难啊。”盛长柏微微摇头。

    开国之初,太祖太宗多次发动战争,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然而每次虽然都有一些进展,甚至太祖在位时,一度夺回数州,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

    虽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骑兵在其中却很关键。

    在攻守城池中,骑兵好像没什么作用。

    然而骑兵可以截断粮道,袭扰拖延大军攻城。

    北方苦寒,宋军是进攻方,辽国却可以据城防守,哪怕大宋占据优势,只要辽国拖下去,大宋也只能退兵。

    每次战争都是举全国之力,一旦退兵,短时间难以再次出兵。

    而占领的城池,就会被慢慢夺回去。

    顾廷烨眼睛一亮,他本以为盛长柏只是一个有抱负的书生,但是盛长柏这一番话,却证明盛长柏不是只有一腔热血,对于辽宋之间的局势有过详细的了解。

    “以前确实难,不过如今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西夏皇帝年幼,内有权臣弄权,内部混乱不堪。而辽国皇帝宠信奸臣,内部也多有弊端。不过西夏皇帝如今渐渐大了,自然不甘心做个傀儡,势必要夺权,届时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好的机会。”顾廷烨说道。

    “若真如此,倒确实是个机会。”盛长柏点了点头。

    盛长柏对于辽国和西夏的情况还真不怎么了解,而顾廷烨出自将门,能够知道的信息,自然不是盛长柏可比。

    两人越说越投机,聊的兴起。

    顾廷烨见吴兴一直一言未发,笑道:“子玉,不知你对三国之间的局势,有何看法?”

    “辽夏内部虽然各有弊端,但是大宋内部弊端又何尝比两国少?”吴兴微微摇头道。

    他不说,是因为没有意义。

    顾廷烨说的没错,现在的西夏和辽国确实弊端很多。

    但是大宋内部的实际问题,不比两国少。

    别的不说,当今官家无子,接下来关于储君的事就要争斗好些年。

    而以后新君继位,因为并不是官家亲子,估计更多的心思还是在稳定自己权势上。

    更别说大宋内部的三冗问题了。

    而且大宋重文轻武,朝中文臣斗争严重。

    认真算起来,大宋的问题比两国的问题还严重。

    凭什么收复燕云十六州?

    很多人认为大宋弱,是因为大宋重文轻武。

    事实上也没错,但是这个重文轻武,并不是很多人认知上的那种重文轻武。

    历朝历代,皇权都是靠平衡来维持的。

    历史上那些宦官、外戚、文臣、武将权利过大等问题,就是都是因为平衡被打破了,才导致的。

    而最开始形成平衡的,其实就是文臣武将。

    但是宋朝呢,削弱武将、打压宗室外戚,重捧文官,导致文官一家独大。

    文官一家独大,没了制衡,光顾着内斗去了,这才造成了弱宋的局面。

    而文臣虽然内斗,但是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却又非常一致。

    可能有人觉得,宋朝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皇帝的问题,事实上根本不是如此。

    宋朝重文轻武根本不是什么祖制,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有问题么?

    那时候五代十国混战,军阀割据,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都属正常,根本没有所谓的忠义,礼制纲常都被破坏完了。

    为了朝廷的稳定,重塑礼制纲常,太祖杯酒释兵权,为的是集权。

    但是太祖皇帝能在乱世中立国,虽说手段不光彩吧,但是能力眼光还是有的,天下尚未一统,他会限制武将的权利,防止他们作乱,却不至于去打压武将。

    太祖皇帝也算是用心良苦了,曾经号召武将读书,就是因为那时候的武将多是一些目不识丁的草莽。

    让他们读书并不是重文轻武,而是让他们学习君臣之道,懂的什么是忠。

    很多人因为太祖皇帝号召武将读书,还因为他说了宰相当用读书人。

    事实上太祖皇帝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他自己吃过这个亏。

    太祖建立大宋,用的第一个年号,就是一个灭亡国家用过的封号。

    要知道古人十分迷信,用一个已经亡国用过的年号,是十分晦气的。

    就像历史上朱棣用的永乐,在他之前已经出现过三次了,这也是后世很多人觉得是因为朱棣造反,文臣故意坑他的原因。

    真假不得而知,但是太祖皇帝人家却不是被人坑了,而是因为五代十国战乱太久,真正文化高的已经不多了。

    太祖的谋主赵普,被后世戏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话虽然有些刻薄,但是赵普的文化程度真不高。

    由此可见当时乱成什么样了。

    太祖皇帝号召武将读书,重视教育文臣,并没有错。

    把大宋重文轻武,导致弱宋之名,怪到人家头上,真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