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九州同 » 第二十二章 世子孙潇

第二十二章 世子孙潇

    秦国援军的到来给整个帝都带来了全新的希望,朝堂上也一扫之前的阴霾,当领军的秦国世子孙潇踏进大殿时,所有人看着光彩照人的孙潇,都犹如注视着救世主。元恪也看着这位秦国的世子,身着戎装,气宇轩扬,这股高贵的气质之前自己只在自己大哥元慎的身上见过,但孙潇的身份又犹胜自己大哥,仿佛光彩和气质也会胜出几分。

    孙潇大踏步来到殿前,恭敬地对着上方的小皇帝跪下奏报道:“父王听闻燕梁二国大逆不道,起兵谋反,特令臣孙潇领军二十万前来勤王护驾!”

    群臣们一听,不禁啧啧赞叹,欣喜着互相来回低语:“二十万,二十万啊,帝都有救了!”

    谢均也是情难自已,连忙替皇帝回复道:“好啊好啊,世子快快平身!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秦王不愧是国之柱石,值此危难之时,能够出兵力挽狂澜。”

    孙潇笑着答道:“谢相过奖了,护卫大周社稷,本就是我等藩臣的职责。敢问眼下前线局势如何,还有其他勤王的援军吗?”

    谢均听闻,顿时脸上露出尴尬,不好意思直言,就示意下面的一位臣属给孙潇好好介绍了一下现在的情况。孙潇听完也是深吸一口凉气,说道:“既是如此,臣以为当下还是应当将禁军与秦军合成一股,共同出战叛军,方才更有胜算。”

    谢均听闻,立马和高庭交换了一下眼神,眼下秦军势众,禁军又无人领军,孙潇所说确实也是正解,并不一定是私心。于是高庭说道:“世子所言甚是,帝都能否安全,就都仰仗世子了。”说罢高庭指着元恪说道:“这位是羽林大将军赵元恪,熟悉禁军和帝都城防的情况,世子若有疑问,可以让赵将军从旁辅助。哦对了,赵将军是北川侯赵定镶的公子,说起来也是秦藩的人呢。”

    “哦?”孙潇听闻,也颇有兴趣地打量起元恪来:“竟有这样的缘分,那就请赵将军多多相助了。”

    元恪连忙拱手行礼,自己在家是也不对外交往,不像大哥元慎那样八面玲珑,想必这位秦国世子不仅没见过自己,可能都没有听说过。

    孙潇也是个务实之人,眼见形势紧急,在朝上也不多言,连忙拉着元恪去巡查城防去了。一路上二人不断商量对敌之策,元恪觉得这位世子似乎比他那位弟弟孙漓多了不少才干,谈吐中明显也是知兵之人,言语间一点也没有世子的架子,孙潇似乎也对元恪印象颇佳,二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城楼上。

    元恪往城外看去,之间秦军的人马已经陆续到达,正在城外忙碌地安营扎寨,放眼望去黑压压地看不到尽头,看来孙漓所说二十万人马并不是虚言。

    孙潇看着城外的人马,也是心神复杂,问元恪:“赵将军,敢问一句,若是你来统军为帅,会如何对敌呢?”

    元恪答道:“实不相瞒,世子到来之前,元恪曾建言,整合禁军的战力,据城死守……如今看来,似乎不合适了……”

    孙潇问道:“为何不合适了呢?”

    元恪继续说道:“世子率军来后,守军已有二十多万人马,如果还据城死守,帝都虽大,也施展不开这么多人马,反而容易进退失据,被叛军找到机会。”

    孙潇再问:“赵将军所言有理,兵书上也没有见过领大军而守死城的例子,那如果我们分出一部兵力出城再筑一寨,与帝都护卫犄角之势,如何?”

    元恪摇摇头说道:“我也曾想过,但恐怕来不及了……若要达到分兵拒敌,这新寨至少是能容十万人马的大寨,叛军已经过了孟津关,只怕寨没筑成,就被一锅端了。”

    孙潇听闻,琢磨了一下,也是摇摇头,又继续问道:“确实……那赵将军可有良策?”

    元恪无奈叹气道:“为今之计,唯有出城列阵,正面一战了。”

    孙潇问道:“据探报消息,燕梁叛军合在一起不下四十万人马,按我们的兵力,正面迎战,可有胜算?”

    元恪也不禁皱眉说道:“这也正是元恪认为难做的……不过或许也是唯一对策,我想来燕梁二军也是临时合军,或许二王也各有心思,并非无懈可击,若是我军上下用心,能找到对方阵型的破绽,一击之下冲乱敌军阵型,也未必没有胜算……”

    孙潇听后沉默不语,却也不好反驳,觉得元恪所说虽然胜算也不高,但似乎也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了。

    元恪仍然注视着城外的军阵,已经视线已经搜索过好几遍了,还是没有发现自家北川军的旗号,感觉十分奇怪,作为秦国的重要藩臣,父亲应当也会领兵一同前来,于是问孙潇道:“世子,怎么没看见我北川军,我父兄这次有领兵一起来吗?”

    孙潇听后一愣,笑着答道:“并没有……你父亲上书我父王建言,说北川地处秦燕交界之处,与其千里南下,舍近求远来帝都救援,不如趁燕军主力南下,直接率本部兵马直插燕国腹地;父王觉得言之有理,就没有令北川军同来了。”

    元恪听后觉得,虽然从兵事的角度来说确实很有道理,但这个时候,北川军特立独行,似乎有些不妥,想来这种计谋似乎不像是父亲的意思,更像是大哥的谋划;但自己最近与家中书信联系也少了,不清楚家里的状况,便不在多问了。

    孙潇似乎也不想多言,二人继续沿着城墙检查城防和人马,忽然听到城东又传来大队人马的呼啸声,二人连忙前去查看,只见是齐王吕钦亲率的十万人马。

    要么不来,要么全来,齐军的到来让谢均都有点欣喜若狂了,主动代替天子设宴招待孙潇和吕钦,元恪也在一旁作陪。宴会上谢均漂亮的场面话来回说个不停,把孙潇和吕钦都吹捧上天了。元恪在旁观察,却觉得孙潇和吕钦这二人似乎并没有谢均那么开心。

    酒过三巡,孙潇毕竟年轻一些,率先按捺不住了,停杯问道:“大敌当前,我看饮酒作乐的事情可以缓一缓,还是先商量对敌之策吧!”

    孙潇说完看着谢均等他表态,齐王吕钦默默不语,也是看着谢均。谢均一时被架住,毕竟这二位才是手握大军的人,自己能发表什么意见,只好笑着推脱到:“谢某只是个文人,不懂兵事,对敌大计,还是二位商量就好,二位商量就好……”

    孙潇听言,说道:“好,大军调动,最重要的就是号令统一,我以为眼下燕军,齐军,禁军,以我秦军人马最多,为方便调度,应当由我秦军统一指挥。”

    齐王吕钦听闻,脸色立马不悦了,一把把酒杯重重拍在桌上:“什么?我堂堂一国之主,要听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孺子指挥?就算你父孙巡在此,只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吧!”

    元恪虽然觉得孙潇说的有理,但毕竟齐王吕钦已经五十多岁了,看起来应该和孙潇的父王差不多同龄了,当面直接说这样的话确实有些欠妥。孙潇虽然有些不悦,但还是强按住怒火,解释道:“齐王不要误会,不是孙潇要可以凌驾,只是几十万大军出战,如果没有统一指挥,只怕进退失据,不战自乱,眼前秦军人数最多,以秦军为尊也是最方便的。”

    齐王吕钦冷笑一声:“照你这么说,谁人多就听谁的,那燕军人最多,咱们要不要直接去投奔燕军?”

    孙潇听后也是无语,又不好发作,谢均连忙出来打圆场:“齐王息怒,世子也是为了大局考虑,无论谁来指挥,不是都是替天子分忧吗?就先不要计较这些细节了。”

    齐王吕钦继续冷笑这问道:“天子?那天子也是这个意思吗?”

    谢均不敢继续搭话了,虽然他现在全权摄政,但也不敢乱传圣意,尤其是这样敏感的问题,只好解释道:“这……待谢某请示天子后,再代为传达。”

    齐王吕钦听言,说道:“好,那就等天子圣断之后,再做商议吧。”说罢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拂袖而去,都没有在城中下榻,直接回城外的齐军军营了。

    齐王吕钦走后,孙潇也是闷闷不乐,连喝了几杯闷酒,元恪和谢均也不知该说什么,只好在一旁默默作陪。过了许久,孙潇突然又问元恪:“先不说齐王那边,朝廷既然已授予我统领禁军之权,赵将军可否愿意来助我统领禁军呢?”

    元恪被问得一愣,心想这样的事情恐怕轮不到自己做主,下意识的看下谢均,之间谢均也是一脸不解,没有表态;也怪,这个恐怕还是的问问高庭先。于是连忙答道:“谢世子厚爱,为朝廷扫平叛贼,元恪责无旁贷……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还是需要先请示一下高庭公公。”

    孙潇听后,笑道:“好,等你消息。不过我是真的很希望赵将军能来助我。”说罢敬了元恪一杯。

    元恪连忙回敬一杯,饮完心中却不知道孙潇这番话是真心实意,还是只是拉拢。毕竟回想起来,自己既有秦藩的背景,又有朝廷的身份,此时确实是拉拢过去统领禁军的最佳人选。

    几人随后便草草结束了宴会,各自回去了。元恪已经有点微醺,正准备回家,半途却被宫里人拦住请进宫去见高庭了。一见高庭,高庭劈头就问:“刚刚听说孙潇想让你去助他统领禁军?”

    元恪听的一激灵,浑身的酒意都散了。心想这高庭果然厉害,人虽然不在场,刚刚发生的对话怎么一下子就传到他耳朵里了,于是也不想隐瞒,承认确有此事。

    高庭沉默良久,问道:“那你呢,你自己想去吗?”

    元恪有些犹豫,答道:“我……也不知道……只是我想,都是为国出战,能直接上阵杀敌,好像也不无不可……”

    高庭听后笑道:“毕竟是热血青年郎啊,也难怪,遇到这样难得的大战,肯定是想去建功立业的。”

    元恪见高庭似乎也有此意,于是就顺坡说道:“何况孙潇确实对禁军的情况不熟悉,我若是去,或许能帮点忙……”

    高庭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问道:“那敢问公子,可曾真的上过战场?”

    元恪心中一惊,确实自己自诩北川军中长大,但最大的仗也不过是随几位将军出去缴过马贼,不过就是几百人的阵仗,像即将到来的这种大战,自己确实没有经历过,只好有点心虚地答道:“没……没有……”

    高庭继续说道:“公子可知,我虽然一介太监,却也上过战场……那都是十几年前了,先帝深感燕藩坐大,威胁社稷,纠集了朝廷还有秦,齐,哦当时还有梁国的联军,共同伐燕,那也是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人马,不输今日的场面……”

    元恪熟读史书,知道高庭说的是哪场大战,也知道结果,但确实不知道高庭也参加了,继续问道:“那后来呢?”

    高庭叹了叹气,继续说道:“公子也许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当年燕军骑兵不顾一切,直冲先帝的中军,差一步就杀到了圣驾面前,禁军阵脚大乱,不战自溃,其他联军见状,也纷纷溃逃……那可是几十万人啊,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你跑得慢一点,都会被身后的人踩死,个人的骁勇起不到任何什么作用了……”

    元恪听后沉默不语,虽然他没有亲历过这种场面,但多年的军旅生活让他知道高庭说的也不是假话。

    高庭继续说道:“那一战,先帝大腿也中了一箭,慌乱中是我找了辆驴车才一路护送先帝脱险。自那一战以后,先帝就像丢了精气神,再也不提削藩的事情……后来广德皇后又仙逝了,先帝就更加一蹶不振了,整日沉迷修道炼丹,哎……”

    元恪提起胆子多问了一句:“那公公的意思是说……此战朝廷会败?”

    高庭从刚才的情绪中缓过神来,说道:“那也不是,我自然希望朝廷取胜,但战场之上,胜败难料。公子与其把自己的性命放在不可预测的战场上,不如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元恪不解地问:“敢问哪里是更重要的地方?”

    高庭正色答道:“公子是羽林军,最重要的事情当前是护卫天子的安全,只要天子还在,大周就还在!”

    元恪听明白了,连忙答道:“元恪明白了,元恪就守在帝都,护卫天子安全!”

    高庭点头:“嗯,如此甚好,孙潇那边我自会去说,禁军就交给他吧,现在朝廷也只能指望他了。”

    元恪点头称是,虽然心中有些遗憾,不过觉得高庭所说也不无道理,战场上千军万马不少他一人,护卫天子确实只有他能担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