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兴汉季 » 第四十八章 与世沉浮

第四十八章 与世沉浮

    后汉书: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

    毫无疑问,张定武消失在诏狱中,取而代之的是直指绣衣使者张延。

    官位很低,但待遇不错,麾下可以充任八十个亲信,余者由士卒充任,共计八百余人,算是为这个机构重新立了班子。

    汉武帝时期,朝廷内出现了一支秘密机构,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

    对于这类特殊力量,汉武帝给他们冠名曰“绣衣使者”,也称作“绣衣御史”、“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等,有时也简称“直指”。

    “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

    将这个职位推到神憎鬼厌的地步的人物是,江充!

    孝武时期的据太子,就是死于他手,这一场乱战的政治影响,远比史书的寥寥几句话辽阔的多,也正是江充,将这个职位几乎打入了地狱。

    王莽之后,这职位就差和不详扯上关系了。

    没有谁能忍受这一柄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必然的,但是皇帝如今要启用他,也是必然的。

    尚书台,何颙自省回来,待皇帝看完了奏疏之后,何颙出列,道:“臣尚书令颙,昧死进言。”

    皇帝用脚想也知道何颙要做什么,这是符合他利益的,于是皇帝在万众瞩目中,点了点头,一旁的谒者立即传达皇帝的意志。

    朗声道:“皇帝曰:可。”

    “臣清中平年刑狱事,颇多冤狱,又整查地方政令,自觉不可终日,臣窃自闻光武皇帝曰:人情得足,苦於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又闻陛下传天下曰:自今已后,有犯者,将正厥辜。”

    顿了顿,何颙再拜,道:“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臣谨以刑罚不明,劾陈留太守张邈,平阳太守王匡......罔顾至尊仁德之心,残民害民之政不息,此行此举,与禽兽无异,臣请治罪,还政地方!”

    皇帝诧异的看了眼何颙,道:“高皇帝入关中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既有冤案,何公所奏,即日责令廷尉府应邵彻查,有司用命,务伤元元之心。”

    何颙顿首再拜。

    “臣尚书令颙,再劾卫尉张温。”

    皇帝故作讶异,看向何颙。

    “张卿威震天下,初为卫尉,未有过错,何罪有之?”

    皇帝当然知道他没错,只是他在卫尉已经占了半个月的坑了,袁氏也没有交出那几个胆大包天的白衣,皇帝对此有些不耐烦了。

    张温,更重要的一点,他是南阳人啊!

    “陛下年少,对此贼当年故事知之不足,臣请为陛下解当年之惑。”

    皇帝虚心请教。

    卢植闻言直皱眉,张温的事几乎关乎了凉州高层官吏的任免污点,何颙莫非真是狗急跳墙了?

    这事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当年对于凉州边章韩遂作战的失利。

    但在张温操作下,六路大军失了五路,周慎一干人等,不仅没有被罚,反而就地升官了,这就离谱,而后本该升官的一干人等,反而没了声响。

    安抚董卓失败,反而放任董卓进入了扶风。

    皇帝听了何颙的一通分析,皱眉看向卢植,卢植尴尬的点点头。

    “既然如此,卢公以为该如何议?”

    皇帝没问何颙,而是看向卢植。

    “伏惟皇帝陛下明断圣裁,臣不敢僭越。”

    卢植自己拎的很清楚,有些看起来很大的事,能够掀起的风波其实很小,而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却能够轻而易举的收拾了三公之尊。

    “既然如此,且先褫夺本职,收回印绶,着其不得离开雒阳。”

    对于张邈等一干人等,皇帝是重罚,而对于张温,皇帝却选择了轻轻落下,这未免让人生起诸多联想。

    不过随即,皇帝就调动了与北军共同训练的并州兵马,以徐荣为首,包围了步广里。

    并州军的精锐甚至要在北军之上,但他们与匈奴斗习惯了,来到雒阳之后,素来桀骜得很,一个个天不怕地不怕的。

    而另一边,正如参与了王芬事件的后续一样,许攸,陶丘洪都被彻底清算,早就有人为此埋下了基调,何颙弹劾的对象也如皇帝所预料的,全是当年参与王芬叛乱时一些职位不高,或者是与其有直接勾结,但是不算起眼的人。

    许攸首当其冲。

    那个在董卓乱政时将冀州拱手相让的冀州牧韩馥,也在弹劾之内。

    皇帝命人张发了这些人等的罪行,随即开始抓捕。

    即使中途有廷尉劝阻,但皇帝也没停下这一次的清洗。

    同时,一支训练有素的绣衣开始频繁出现在雒阳及司隶各地,不断索捕逃跑的人。

    孝灵皇帝当年珠玉在前,皇帝怎么会让他们再一次跑了呢。

    如此一来,无论是袁绍,还是袁术,他们对外的影响力都被大大削弱了,至于袁隗,皇帝将他请进了京。

    当然,这么做的后果也很快体现了出来。

    一大群官吏竞相弃官逃走,奔弃山林,所谓不食汉禄。

    皇帝由是下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賔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君子亦各有志。其赐帛四十匹。

    啊?

    这一下是他们属实没有想到的,在如今这个时代,不食周粟的人早就死尽了,如今还敢居在山林的,早就被山贼杀完了,他们也就是口嗨一下,表达一下对朝廷的不满而已,没想到天子竟然真个下了如此诏书?

    不等他们惊讶,曾经待诏公车随大司农下平准,均输两令运输,清算过粮食事宜的士子,都被外放到地方,补足了这些人走时带来的缺口。

    不仅如此,皇帝还鼓励他们纠结同舍好友一起前往地方任政。

    从来鲜少得到重用的公车士子们,骤然就领到了一封封写了自己名字的专属敕书,可想而知该是得有多兴奋了,这一天里,雒阳的酒一夜之间都被买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