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开局召唤大将军卫青 » 第五十章:转守为攻1

第五十章:转守为攻1

    桓齮的话十分直接,明确的告诉了杨端和,他不可能陪杨端和一起去冒险。

    桓齮与杨端和最大的不同,就是杨端和是凭借自身的能力,一步步的从军队底层升到秦国上层将领的。

    而桓齮则是因为桓氏在秦国世代为将,所以才成为秦国的上层将领。

    杨端和只要失败一次,那就会遭到冷藏,甚至永远都翻不了身,所以杨端和才会想着冒险。

    而桓齮则是有家族势力与人际关系的支持,就算是这次攻韩失利,日后也大概率被重新启用。

    而且杨端和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正是因为杨家没人在秦国当什么官吏,所以杨端和才敢赌。

    毕竟就算是赌输了,杨家的代价也不怎么大,大不了继续当一个平民算了。

    而桓齮则不能如此,桓氏族人可不止他一个,如果他真的和杨端和一起冒险,那失败后说不定还会牵连家族。

    杨端和也不是笨蛋,他在想了一会就明白了桓齮的意思。

    “桓兄……刚才我的办法确实太过冒险了,只是如今我们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相信用不了几天,这里的战报就会传到大王手中,到时候我们该如何做?”

    杨端和苦笑着说道。

    要是真的有更好的办法,他也不想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冒险。

    只是如果他真的在这几天没什么作为,等到秦王嬴政得知前线的战报后,大概率会派人接替他的兵权。

    到了那时候,他杨端和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秦国最不缺的就是将领了,要知道秦国光是将门就有蒙家、王家、司马家、冯家等。

    而中低层将领更是一大堆。

    这次杨端和能够抢到灭韩主将这个位置,不是因为杨端和的能力有多么出众,完全是因为杨端和简在帝心,而且又出身寒门。

    而一旦杨端和失去了嬴政的宠信,那他也就只有坐万年冷板凳的份了。

    桓齮看着杨端和不甘的表情,拍了拍杨端和的肩膀道:“杨兄,这世上的事情哪有一帆风顺的。

    而且以你现在的官职和府中的财富,想来也够你安安稳稳的过完下半辈子,何必非要以命相博呢。”

    桓齮的话还是和他的性格一样稳重,说白了就是桓齮性格佛系,习惯了躺平。

    这种人领兵就是不求有功,只求无过,而杨端和则是喜欢冒险争功。

    桓齮这种人打仗或许不会有什么惊艳之处,可是也不会犯什么大错,是那种大家要败一起败,大家要胜一起胜那种。

    而杨端和有冒险精神,这种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大放异彩,甚至能够扭转一场战争的胜负,可也有可能会遭遇大败。

    秦王嬴政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弥补对方的短处,也算是十分会用人了。

    杨端脸色阴晴不定的,他此时也在认真思考桓齮的话。

    如果这次伐韩就这么灰溜溜的撤军的话,杨端和相信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有统领大军的机会了。

    但是就像桓齮说的,他大概率能够一直做一个富家翁到死。

    只是这种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杨端和良久之后才开口说道:“桓兄,大丈夫生于天地间,若是不能青史留名,那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桓齮听令!”

    杨端和手中出现了一枚虎符,目光炯炯的看着桓齮。

    桓齮脸色一变,不过在秦军虎符面前还是毫不犹豫的下跪道:“桓齮听令!”

    “桓齮,本将命你率领一万大军留在南阳城下,务必阻击南阳守军七日时间!”

    桓齮并没有服从杨端和的军令,而是说道:“一万大军不够,若是要我堵住南阳大军七日,最少需要两万大军。

    如果将军不同意,请现在就将我以抗命之罪斩首。”

    在杨端和拿出虎符的时候,桓齮就已经预料到了最坏的结果。

    所以在杨端和说出军令后,桓齮立马就开口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兵权。

    对桓齮来说,如果因为兵少而没有完成军令,导致杨端和带领的军队被韩军两面夹击而战败,那干脆还是让杨端和砍了自己算了。

    而且桓齮也确实没有信心以一万人看住南阳城中的两万多三万守军,尤其是韩国上将军用兵如此厉害。

    杨端和也知道桓齮的性格,于是扶起桓齮说道:“也罢,两万大军就两万大军吧,不过在这两万大军中,我会将全部的伤病都留给你。”

    桓齮默默的点点头,对于杨端和会留下伤兵这点,他已经想到了。

    毕竟这次杨端和去偷袭新郑,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了,不可能带着伤兵当累赘。

    桓齮转身就准备离开,只是想到这么多年的袍泽之情,他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杨兄,我等会立刻会给大王写一封急报,会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咸阳。

    在这封急报中,我会将你的一意孤行汇报给大王,如果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你自己应该知道,新郑绝不是这么容易攻下的。”

    杨端和笑着露出一口大白牙,拱手说道:“多谢桓兄了,不会人各有志,我也不认为我会攻不下一座新郑。”

    桓齮摇摇头,然后转身离开了中军大帐。

    他已经仁至义尽了,至于杨端和之后到底是兵败身死,还是得胜回国封侯拜将,都与他没关系。

    他现在要考虑的,就是怎么用两万大军拖住卫青七天,然后又怎么在杨端和战败后安全的带着手中的大军离开韩国的地盘。

    而等桓齮走后,杨端和慢慢的坐在主将的位置上,一丝丝阴影将他的面容笼罩,让人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到底是什么。

    夜晚,秦军大营中不断传来了细微的声响,一队队极度不满的秦军士卒被叫出了睡觉的帐篷。

    本来白天就打了败仗,现在晚上还不让人好好睡觉,这些秦军士卒包括大部分军官心里都憋着一团火气。

    只是碍于军规和杨端和的主将威严,不敢有人抗命罢了。

    杨端和倒是没有发现手下人的不满,他此时满脑子都是怎么打下新郑城。

    而在秦军的大营外面,黑暗中隐约有着几双眼睛缓缓离去,他们都是韩军的探子,日夜监视秦军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