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85,多了一个舅舅 » 第二十七章 86年的变化

第二十七章 86年的变化

    殷建设没有想到,西北省汽车发运,真的是困难重重。

    一路上,风餐露宿,两个驾驶员,换人不停车,一路国道,花了一天时间,才到了长安。

    给车加了油,补了水,殷建设开始寻思,休息一晚上,明天再走吧。

    结果两个司机,都不同意,担心货物不安全。

    都认为,跑夜路,能跑出路程来。

    没有办法,上车了,殷建设只能听司机师傅的。

    于是长安到洛阳,继续是周口,蚌埠,南京,苏州,魔都。

    花了五天时间,西瓜到了魔都,西瓜也熟了。

    可是算上路费油费,一斤西瓜也就挣到了一毛多钱。

    魔都此时,土地还不是天价,本地也产西瓜的。

    而且当季的水果,不易保存,还容易有损耗。

    难怪父亲,自从自己离开了,不热衷从老家拉西瓜,到魔都贩卖。

    没有空间,没有利润点,老爸也不愿意做亏本生意。

    殷建设到了,直接把西瓜送进了各家店铺,开始低价促销。

    老妈重点关注着建设农场,夏天西瓜等水果,太容易坏了。

    建个农场养猪,养牛,可以消耗水果。

    而且还能消耗,上次殷建设空间搬运回来的木材。

    发自内心的,殷建设不太认可,老妈养殖场的这个项目。

    可是老妈热衷,殷建设又阻止不了,只能任由老妈折腾。

    老爸殷俊生还没有回来,京都的木材厂和罐头厂的手续,地皮,有的是手续要跑。

    如果不是挂着港商的名头,又是港币和进口设备投资,办个手续太难了,盖章签字就是一堆,找关系代办,也没那么快。

    考虑管控风险,聘请了外来的厂长分别管理。

    大姑妈和三姑妈搭档,安插进了木材厂,小姑妈和四姑妈搭档,安插进罐头厂。

    为了这个,老爸也是费了心思了,小叔则安排着组织人员干装修和一些房屋建造,爷爷总体监督。

    京都的两座四合院,大的也是让爷爷和四个姑妈,小叔入住了。

    小的四合院,老爸殷俊生偷摸留着,也没有告诉大家,打算以后儿子建宝,到京都了,做落脚点。

    老妈的养殖场可真是有钱就任性,为了养了几头猪,买了一块地,请了专业的人员管理。

    要不是知道以后土地值钱,殷建设绝对不会同意,老妈为了一颗芝麻,丢下一个西瓜。

    为了不浪费土地,殷建设只能又给老妈建议,荒地跑一些手续,改变部分土地性质,建工业仓库。

    还有就是建马厩养马,建牛棚养牛,花钱从国外引进一些纯血马。

    而且,把西北偷放空间里的退役军马,也放了出来,分别饲养。

    转业的军马场的专业人员,也就有了工作的机会。

    于是小舅远在美帝,又被老妈高来娣指派工作了。

    买了几匹阿拉伯纯血马,又买了一些美帝花马,鞍马。

    跑进口手续,又是一堆的事情。

    现在进出口贸易合同,外贸公司全面管控,要审批就是一堆的手续,虽然是港商投资,可以手续也是不能少。

    就像繁花剧集里的“外滩27号”的丝绸科、服装科、纺织科、针织科、家纺科“五朵金花”,是主要创汇出口科室。

    这“五朵金花”,其实是八十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而五个科室所构成的,也是今天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业务。

    可惜殷建设被老妈带着跑手续的是畜牧科,算是外滩27号的冷门科室。

    又是港资公司自付费用,外贸进出口公司只是走流程,排队也不用那么着急了。

    可是进口理由,殷建设本来就是想着自养自用,结果还不行。

    最后没办法,得了指点,必须要改成,品种养殖和繁育。

    无奈,只能老妈带着殷建设又回去,修改方案报告。

    里面的合同信用证,还有时间限制,手续的那个繁琐,殷建设是无语加无奈。

    几天时间都耗在了外滩27号,进出口公司,门朝南坐,港商也没有办法。

    老爸殷俊生,京都的工作处理完了,开始返程。

    三个人这才团聚,专注的坐了下来,大家吃了顿团圆饭。

    殷建设整理自己空间仓库的时候,清理出来不少的信件,突然想起来八十年代,可是集邮的高光时刻。

    魔都是中国集邮文化的发祥地。

    四、五十年代,除了邮政部门的集邮柜台、商店以外,魔都老集邮迷们不可或缺的回忆,就是四川中路桥沿街居民楼边的邮摊。

    这些居民楼的楼道墙上,挂着装有各色邮票的镜框。

    来交易的集邮迷们,就拿个小板凳坐在楼道里看邮票、买卖邮票。

    在邮政门市部的门口,和弄堂里自发形成了一些早期的邮市。

    比如思南路、淮海中路口的邮局门市部,每天傍晚4、5点钟开始,人就慢慢多起来。

    最多的时候能到几百人,后来邮市不断扩大,逐渐延伸到了旁边的南昌路上。

    在这些马路邮市中,就有很多追逐利润的“打桩模子”,他们把买来的邮票,加价几分甚至一毛多再卖掉,每天的销售利润相当可观。

    很多的“打桩模子”,之前都是票据的倒卖分子,繁花里的师傅爷叔,就是因为倒买倒卖进去的,明年87年才能从提篮桥监狱里放出来。

    最后这批人,很多又是88年国库券的倒卖主力,繁花里的邮票李就是很多票据倒爷的代表符号。

    阿宝在资金积累过程中,也倒卖过国库券。

    买卖邮票的可观收益,使得一部分集邮爱好者动了“下海”的念头。

    但更多的一批人,还是只把自己多余的邮票卖出。

    用获得的收益,再去买自己喜欢或者缺少的邮票,这就是所谓的“以邮养邮”。

    自发的邮市经常转换“根据地”,从思南路邮电局转战到了南昌路,而后又到转到人民广场三角花园和中山公园等地。

    由于太原路口的肇家浜路街心花园交通方便,而且在枫林、天平和斜土的交界地带,弄堂“游击队”在此大量聚集起来。

    80年代初,各家工人俱乐部也出现了邮票交换活动,其中以静安和卢湾两个区最有特色,它们就是后来“静工”和“卢工”邮市的前身。

    JA区是魔都的文化特色区,收集外国邮票的爱好者较多。

    “静工”邮市是外邮交流的主要场所,每星期天上午作为固定的邮票交换活动时间。

    太原路邮市的名气越来越大,大量的外地邮商,利用邮票的地区差价,从外省市大量收购邮票来太原路销售。

    “卢工”邮市脱胎于思南路上的自发邮票交换市场,后来从马路迁入卢湾区工人俱乐部,形成了“卢工”邮市的雏形,于1983年创办的。

    直到1988年10月4日,经XH区人民政府批准,“太原路邮票交换市场”正式挂牌,成为SH市第一个露天邮票钱币收藏品市场。

    1996年,“卢工”邮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可容纳上万人入市交易,从而彻底告别了地摊式交易。

    改建后的“卢工”邮市也吸引了一批“老太原”的入驻,随着1997年2月太原路邮市搬入云洲商厦,“卢工”和“云洲”一起迎来了1997年邮市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