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国舅凶猛 » 第二十三章 米中掺沙

第二十三章 米中掺沙

    国债可以暂缓推行,但长安城外的流民安置问题一刻也不能耽搁。

    哪怕江哲再三推辞,户部老尚书还是坚持邀请江哲参与赈灾,争执不过的江哲只得带着紫菀、沈轻舞还有杜晓三人前去赈灾。

    之所以不带冯旺或司马仲,倒不是因为杜晓更出色,只因杜晓的身份而已。

    江湖从来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户部坚持让江哲参与赈灾,绝非户部老尚书所言那般担心户部官员无法把控,而是送一份名声给江哲。

    赈灾之功,万民景仰!

    户部老尚书是想用赈灾之功,盖下江哲诛杀朝廷命官的恶名。

    自上一任户部尚书张浚被罢免后,户部尚书之职空悬三月,最后天子召回前任老尚书主持大局。奈何老尚书年迈体弱,故户部多数职权由侍郎杜弘徽代领。

    老尚书平日深居简出,不曾过多露面,但从江哲逼退李茂贞后,老尚书便开始注意到江哲。

    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国债之法,户部都欠江哲一个人情。如此功劳,老尚书不愿贪功,故而坚持让江哲主持赈灾。

    江哲明白老尚书的爱护之心,但老尚书孑然一身,江哲无以为报,只能将这份恩记载杜晓身上。

    严格意义上算起来,杜弘徽还要称老尚书一声恩师,也算是杜晓的半个师爷。

    不仅能对老尚书投桃报李,更加深和杜家的政治同盟,一举多得。

    ……

    当江哲赶到城外赈灾之地时,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乌泱泱的,足足上千人。这些人每一个都衣衫褴褛,饿的皮包骨头。

    这,便是流民。

    大唐在华夏历史上虽留下了璀璨的一笔,但唐朝末年的乱世却也是华夏历史上至暗时刻之一!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易子而食,并不罕见!

    “请国舅主持赈灾。”

    杜弘徽对赈灾功劳并无觊觎之心,毕竟方法本就是江哲想出的,说到底户部仅是按部就班的执行。

    真让户部领如此大的功劳,杜弘徽心中还真过意不去!

    江哲点了点头,对着一旁的杜晓说道:“杜晓,让弟兄们动起来,粥熬好了让所有人排好队。准备准备,等会说不得酷刑立威。”

    难民如此之多,还有人占难民的便宜,这种下作之人,不用酷刑怕是吓不走他们。

    “你们几个,去挖些沙土来。”

    布置完任务,江哲便找了处阴凉之地,认真的打量起这些难民来。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彻底改变难民的情况,单纯朝廷赈灾是不够的,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杜大人,你相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亩产千斤的粮食?”

    嘶!

    “亩产千斤?这怎么可能!下官从未听过有这种粮食,若真有这种粮食在,大唐百姓将不再受饥荒!”

    在这个粮食短缺的年代,粮食产量低得吓人。

    顾炎武在《日知录》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河间志》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根据明清时期的单位换算下来,小麦每亩一百五六斤左右,大米每亩三百斤左右。而在后世小麦的亩产八百到一千斤左右,水稻的亩产基本也能达到一千斤左右。

    数倍之差,难度却天差地别。

    因为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工具,一切都是靠人力!

    如今战乱不停、百姓流离失所,粮食产量更是低的吓人!

    吃不饱饭的百姓,往往是政权动荡的根本原因。这些流民一般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顺应朝廷的号召,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第二就是去抢,有可能占山为王,还有可能直接揭竿而起。

    “大唐没有,大唐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没有。我建议召集起长安城内的胡商,穷寰宇之力以强大唐。”

    穷寰宇之力以强大唐!

    国舅爷竟有如此宏愿!

    ……

    哐!

    锣声一响,赈灾开始!

    难民听到锣声,瞬间从地上爬起,一个个眼冒绿光的朝着粥棚跑去。就在他们靠近粥棚时,上百名禁军将粥棚围在身后,腰间配刀,手握刀柄。

    “站住!”

    百人齐喝,躁乱的难民这才止住步伐,眼神中有不解,有疑惑,还有畏惧。

    “诸位莫怕,我知道诸位或因灾情、或因战乱颠沛流离,饥肠辘辘。朝廷设此粥棚目的乃是解决难民温饱。却不想竟有鱼目混珠之辈,混在你们当中骗取朝廷赈灾之粥。”

    “为了让诸位多领些粥,对不住了!”

    说着,江哲抓起地上准备好的沙石,呼呼就往粥桶中扔进去。

    “这位小爷,何故如此欺辱我们。”人群中,有人见到江哲往米粥里丢沙,不由得发出质问声。

    “我们感念朝廷施粥,可小爷在米中掺沙,就不怕我们告御状吗?”

    “对对对,米中掺沙,这怎么吃!”

    “狗贼,我们要去告御状!”

    很快,呼应声便从人群中陆续传出,江哲嘴角却是掀起了一抹凶狠的笑意,笑吟吟的看向说话的十余人,道:“将这群煽动难民的恶徒抓起来!”

    “是!”

    片刻的功夫,这群人就被城防军一个不落的押解起来,面对这些人尖锐的喊冤声,江哲并不着急,而是慢悠悠的开口:

    “我乃江哲,坊间流传一夜屠十族的屠夫就是我,另外当今天子是我姐夫。”

    “你还想告状吗?”

    “……”

    “国舅爷,国舅爷,我知错了!”

    “求国舅恕罪!”

    现在知道道歉了?要是道歉有用的话,要官差什么?

    看着这群惊慌失措的家伙,江哲并没有同情他们,指了指前方的难民,道:“他们流落至此,有的都数天没有吃食,还有的靠吃土,吃树皮,吃野草活命。”

    “在这群难民中,就属你们几个最壮实?”

    “若我没猜错,你们应该不是难民吧。”

    面对江哲的质问,这群家伙一个个不断的磕头,扬言自己就是难民,只不过长得壮实。

    可这样的谎言,在江哲这里,仅用一句话就戳破了:“你们来自哪里?何时受的灾,在哪受的乱,你们当地的父母官姓甚名谁?”

    这直接给这群家伙们问懵了。

    他们哪知道这些。

    只是看到有流民入长安,看着免费的米粥过来蹭吃蹭喝罢了,吃完就走,哪会关心这群人从哪来的。

    “若是平常,放你们一马也并无不可。但你们看看这群难民,里面还有年幼的孩子,你们多吃一口,就有可能有真正的难民吃不饱饭,甚至会饿死!”

    “你们,这是在杀人呐!”

    平日里,这些家伙占些小便宜就算了,但灾情面前,还耍这些小聪明,那可就真是找死了。

    “来人,每人杖责三十,押入大牢。查查他们身上是否有不干净的,若有依法处置,若没有饿他们两天再放出来!”

    “是!”

    很快,粥棚旁边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但在场的难民也没有可怜他们,少一个人,他们可能就多半口饭。

    “我知道你们里面,还有鱼目混珠之辈,本公子有的是办法把你们揪出来,今天是杖责三十,明天就是六十。”

    “本公子给你们个机会,你们自己掂量掂量,准备领粥吧。带着孩子的,可在此领取干净的米粥,成人再另一侧领粥。”

    “好了,开始吧。”

    看着难民们有序的开始领粥,江哲就静静的看着,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前来领粥的这些难民中有一部分是骗吃骗喝的人,他们并非真难民,若在这粥中加了沙子,那这些人大部分会离去,日后也不会再来蹭粥喝。那么多余出来的粮食,才能救更多饥肠辘辘的难民。

    难民活下去都是奢望,哪会介意这粥到底干不干净。

    这一招,可以将蹭粥的五成百姓赶走。但百姓日子过的都不富裕,还有很多人咽的下这掺了沙子的米粥。

    江哲的第二招,直接将八成蹭粥的百姓都赶走了。

    杀鸡儆猴!

    江哲以雷霆手段,杖责,收押,直接将大多数蹭粥的百姓都吓跑了。

    毕竟吃一顿饱饭和打板子收监比起来,这顿饭还是可以忽略的。

    那些仍旧还未离开的,在长安城也是食不果腹、艰难求生之人。

    等到所有难民都领到自己赈灾粥后,江哲走入人群,慢悠悠的问道:“你们流落至长安,日后有什么打算?”

    日后?

    打算?

    灾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都是绝望,仿佛在说:我们还有日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