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捡到了一本三国演义 » 第三十章 姑臧贾诩 (求追读)

第三十章 姑臧贾诩 (求追读)

    姑臧贾诩者,名士阎忠称其有陈平张良之才,少聪慧,鲜有人知。

    在董卓的印象中,贾诩就是一个极其的低调的人,没有什么存在感。

    “他可以?”

    董卓露出疑惑之色,贾诩在他麾下,并未出彩,故而在李儒说出贾诩的时候,董卓眼神中带着怀疑。

    “文和倘若不可,试问天下又有几人可以?”

    李儒摇曳着羽扇,面容中露出自信,这是他对贾诩的自信,也是和贾诩相交多年,知道贾诩的真正的本事,他知晓贾诩擅藏拙,但是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允许贾诩藏拙。

    董卓心里稍微安下心来,李儒他的眼光,他还是相信的,既然李儒相信贾诩,他为何不能试试。

    “文优,檄文可拟好?”

    “明日即可昭示天下。”

    “彩!”

    出师有名,他董卓起事并非是为了造反,只是为清君侧!

    ............

    次日,陇西郡大夏城内

    “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即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圣德伟懋........兹废皇帝,请奉皇子协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檄文上所写,着重说明永乐太后之死,乃皇太后何氏所为,大汉以孝治国,然永乐太后为皇太后母亲,天子祖母,却被鸠杀,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皇太后有何颜面坐在九五之位,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而他董卓今日起兵,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希望,清君侧,废皇帝,立皇子协为皇帝,并非是犯上作乱的逆贼,这一切都是为了顺应天命,才出此下策。

    “兹事重矣,桌告之天下,毋为何氏期满,诸君合力,清君侧,立正统,奉皇子协为正统!”

    举起手中的酒杯,董卓一饮而尽,直接把手中的酒碗摔在地上,看向聚集在郡守府邸的前百姓高呼:“诸位,卓上应天命,下顺民心,今日起事着实见朝廷昏聩,出此下策,诸君可愿助我!”

    董卓何人!

    少时游侠儿,好结交游侠,闯下偌大的美名。凉州百姓多闻董卓之名,故深信不疑。

    都在郡守府邸齐声高呼,支持着董卓。

    站在郡守府邸前的董卓眼眶一红,朝着郡守府邸前的百姓躬身:“有诸君相助,卓纵死无悔!”

    “纵然前路艰难,卓不退缩!亦不悔!”

    “侯爷大义!”

    “侯爷大义!”

    “.....”

    在董卓转身入府邸后,府邸外的呼喊声依旧如海浪u一般连绵不绝,一波接着一波,势头不减。

    “叔颍,你可看到了这就是百姓,愚不可及。”

    董卓看向身边的董旻意味深长的说道着,一旁的董旻则是连连颔首,兄长的意思他明白,这些愚民最好利用不过。

    不过,愚民归愚民,董卓也知晓,欲成大事,还是需要这些愚民的助力,只要舆论能波及天下,到时候,自然有人响应,形成浩浩荡荡之势。席卷天下,届时,纵然是刘辩小儿占据帝位又如何,在大势之下,他只能颓然认命这一条路。

    “文优,你可是害惨了我。”

    在贾诩的府邸内,贾诩看向面前的好友李儒,连连摇头,苦着一张脸,不断朝着李儒抱怨着,贾诩没有多少的想法,在他看来,他只要能凭借一己之力,在这个世道中,保全自己的家人即可,至于闻达于诸侯,名传天下,这种事并非他所考虑的。

    达者独善其身!

    这是他的宗旨!

    “文和,你有济世之才,何必如此碌碌无为乎?”

    对于贾诩的抱怨,李儒充耳不闻,在他看来贾诩有这样的本事,竟然愿意默默无闻,这是他所不理解的事情,有此本事,何不如大展拳脚,展露在世人面前,舒心中抱负,名刻于青史之上!

    “文优,当今天子虽年幼,但并非昏君,观其政令,有明君之象,天下承平有何不可,汝何必这般折腾?”

    贾诩看透人心,自然知晓李儒、董卓等人的野心,若生逢乱世,尚且如此,但大汉历经数朝,终遇明君,为何不选择去报效朝廷,安定天下,何必这般行事,李儒所撰写的檄文他看过了,若传之天下,必定会让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再加上董卓在凉州起事,定然各地枭雄必不会错失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统统响应董卓的号召,届时,天下陷入烽火狼烟中,对于李儒等人而言又有何好处?

    “多说无益,文和可愿助我。”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儒知道自己无法劝说贾诩,正如贾诩无法劝说自己,二人都明白对方的志向,同样也不明白对方的行为究竟是为何。

    李儒话音落下,贾诩沉默许久,眼神逐渐变得清冷,视线缓缓上抬,落在李儒身上:“文优,此事诩应允,不过只此一次,今后你我二人桥归桥,路归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必深交。”

    李儒身子微微一颤,连连后退数步,眼神中带着悲伤看向贾诩,贾诩话中的决绝之意,他听得出来,自此之后,他要缺少一个至交好友。

    然大事摆在眼前,李儒在心中权衡利弊,心里明白前往益州见刘焉的人选非贾诩不可,唯独贾诩可促成此事。

    “文和....”

    “不必多言。”

    “送客!”

    贾诩冷着一张脸看向李儒,眼神冰冷,不带丝毫的情感在其中,李儒瞬间感到一阵悲恸,人在前行的道路上,能遇到一二知己,可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然而在失去的时候,才会觉得悲痛万分。

    望着李儒离去的背影,贾诩久久不曾说话,良久后,叹了一口气,便不再多言。

    贾诩并不看好董卓起事,在他看来,天子昏聩,董卓起事,尚且有成的希望,但是当今天子朝野上下皆称明君,董卓岂能有机会?

    “文优,必败之事,何须挣扎。”

    为了所谓的理想去拼命,在贾诩看来,是何等的愚蠢!

    雒阳宣德殿内。

    太尉刘虞带一人入宫,面圣天子,当得知其姓名后,刘辩面露好奇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