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40、南征行动

40、南征行动

    为了核实南征的兵力,廖化跑了很多地方。

    总兵力一共四千余人,包括:

    刘封直接统帅的兵力千余人。

    申氏兄弟出兵的千余人,申耽亲自统帅。

    孟达的外甥李贤带领的一千人整。

    关羽军留在上庸的兵将千余人。

    大军离开上庸之后,先往东行进,经过房陵城的时候,刘封再次从城中征召部队。

    最终,房陵太守邓辅守城,王甫统帅五百人参与南征。

    部队总人数近五千。

    到达房陵之前,廖化提前派人给王甫送过口信。

    得到提醒的王甫在刘封面前表现的很谨慎,他没有和刘封发生任何争执,所以,留在了中军,跟随上庸兵行动。

    南方是熊山山区,大军没有办法翻山行动,所以,队伍继续东进,过了粉水,寻找官道南下。

    由于负责后勤,廖化的任务非常枯燥。

    除了视察军队,检查存粮,统计消耗,廖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关平闲聊。

    关平不算廖化的部属,廖化也没有给他安排军务,所以,关平倒也是廖化军中的唯一一个自由人。

    看到廖化又一次统计粮食数量,关平提出了疑问,“元俭,少将军劳师远征,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虽说廖化对刘封有很多看法,但是,妄议统帅是非,对主帅的威信有负面影响。

    廖化是一名合格的将领,迅速结束了涉及刘封的讨论,“也许,少将军有其他考量吧。”

    关平倒也识趣,没有继续抱怨,“你既然跟我父亲请愿,希望留在荆州作战,一定已经有了成熟计划吧,不如泄露一点,也让我心里有个底。”

    虽说廖化缺乏情报支撑,但他在行军路上,已经对未来有了一个判断。

    关平不是外人,廖化也没有必要隐瞒。

    “我的进攻目标,同样是秭归,我相信,那里有不少支持我军的豪族武装和夷兵酋长,我要联合他们。”

    关平倒是很吃惊,“既然你的目标和刘封将军一致,那么,你为什么要顶撞少将军呢,我听说,你是得罪了刘封,才被派到后方压粮。”

    廖化苦笑了起来,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摇了摇头,廖化解释道:“你有所不知,在我的原先计划里,我军只有三百人,队伍行军具备隐蔽性,即使我军没有办法不惊动敌人,顺利赶到秭归城下,也可以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穿过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等到敌人发现我们,试图消灭咱们的时候,我军已经进入了秭归,与友军建立联系了。”

    廖化叹了口气,“可是,少将军统领数千人马南下,这么大张旗鼓,进攻秭归的消息,恐怕已经走漏了,我军肯定会面临敌人的阻击,不仅用兵的难度加大了,偷袭的突然性也不复存在。”

    廖化随口问起了关平对战局的看法。

    关平见证了关羽亲手缔造的众多奇迹,知道很多关羽的计划。

    廖化相信,关羽也跟关平聊过很多用兵打仗的经验和故事。

    哪怕关平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那他耳濡目染之下,也应该对战局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有重生前的经验,但廖化的思维毕竟有局限,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也利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听到廖化的提问,关平倒也没有客气,他似乎确实想过,“我父亲曾经跟我提过,从蜀地进入荆州,最关键的城池有三处,秭归、夷陵和夷道。”

    廖化点点头。

    关平似乎有了信心,“这三处城池,分别是长江沿线的三处重镇,如果不能把这三座城池拿下,我军的水军就没有办法从蜀地东出。”

    “这三个地方,秭归在最西方,夷道在夷水的交汇处。”

    廖化已经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当然,他也想到了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但他还是鼓励关平继续说下去。

    “既然廖将军决定对吕蒙军进行袭扰,那么,我的看法更激进,咱们不如大胆一点,攻打三城的中心夷陵,这样一来,我军不仅可以切断秭归和夷道的联系,还可以最大程度扩大影响。”

    廖化的思绪再次回到了重生之前。

    在原先的历史中,刘备的东征就是沿着长江和夷水两路行军。

    先锋击破了东吴在秭归的驻防兵力,占据了秭归。

    江东军边战边退,但是,退到了夷陵和夷道,就再也不退了,汉吴两军隔着长江对峙。

    依靠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打法,陆逊不仅迟滞了刘备军东征的速度,也逼迫刘备在巫县、秭归这样的重镇留兵防守,避免后路出现闪失。

    在没有彻底夺下夷陵和夷道之前,长江天险便处在江东军的手中,吴军可以随时发挥水军优势,截断汉军退路。

    至于陆逊为什么不再继续往东退了,那是因为夷陵的地理太关键了。

    只要汉军冲过了夷陵,东面就是一马平川,步战能力更强的汉军,将会有更大的胜机,汉军那时候也可以摊开兵力,不必连营四十多座。

    虽然重生了,廖化却和像一名老人,总是习惯性的陷入回忆。

    “廖将军?”

    关平的声音叫醒了廖化。

    廖化把自己的看法毫无保留的告诉关平。

    夷陵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更是刘备东征的一个关键城池,但是,进攻夷陵却并不符合廖化当下的现实情况。

    除了联络荆州反孙拥刘的势力,廖化还要保证自己和将士们在江东军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

    夷陵有秭归、夷道的保护,地处后方,在战事不吃紧的情况下,后方守备很有可能松懈,如果廖化集中兵力偷袭,极大概率会得手。

    但是,得手之后呢,那时候廖化军该怎么办?

    进入夷陵,等于攻占了西荆州的最核心城池,那时候,廖化不仅会面对吕蒙军的全面反扑。

    而且,夷陵地处敌军势力的腹部,四面受敌,汉军将士们的战略回旋空间将会非常小,也就是说,容错率很低。

    出于这种考虑,廖化才会把用兵的方向放在秭归。

    在秭归一带打游击,不仅可以借助地形搞偷袭,更可以借助复杂的山势保护自己。

    前往秭归还有一个好处,这个位置地势比较偏僻,所以,廖化能争取到很多时间。

    廖化把自己的所有看法都和盘托出。

    关平倒也是一个态度虚心的人,他当即表示自己考虑不周。

    廖化反而安慰关平,他告诉关平,如果有任何建议,不要有顾忌,直接提出来。

    两个人没有掌握太多情报,所以,一切的计划都只是个初步计划,真正作战的时候,还得结合具体情报行动。

    而且,这次南下,大军跟随刘封作战,保证大军的粮食供应,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原本廖化的设想,吕蒙军很有可能会在防御设施完善的兴山进行第一拨阻击。

    出乎廖化的意料,敌人的动作很快,上庸兵将士刚刚变更行军方向,南下不久,就遇到了江东军的第一波阻击。

    廖化是后军,等到他收到情报的时候,刘封已经带兵攻破了敌军的第一拨阻击兵力,正在指挥兵力继续行军,扩大战果。

    刘封给廖化带回的口信很简单,只有八个字,“加速行军,兴山见面。”

    地形复杂的山区,并不适合大部队作战,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刘封贸然统帅主力急行军追杀,这不是一件好事。

    南下的部队由四支队伍组成的,互相之间没有统属。

    而且,行军道路复杂,根本没有办法铺开兵力,这种情况下,上庸兵根本发挥不出兵力优势。

    如果吕蒙军的主将会打仗,依靠山势阻击上庸兵,等到攻势衰弱之后,抓住战机,反攻上庸兵的薄弱位置,那么,大军很容易崩溃。

    对于这一位跋扈的少将军,廖化没有办法阻止。

    但他不明白,申耽和王甫这些人为什么不阻止。

    别说刘封只攻破了吕蒙军的一道防线,哪怕看见了兴山县也不该立即进攻,用兵作战,应该先让自己掌握更多情报,利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求战。

    廖化只能催促队伍加速行军,距离兴山的距离越来越近。

    意外终于传到自己的耳朵里,带回消息的,依旧是那名给廖化传达过命令的传令兵,这一次,他带回的是噩耗。

    进攻江东军第二处防线的时候,上庸兵的攻势失败了,敌人抓住战机,发起反攻,上庸兵战败了。

    如果不是王甫带领将士及时加入战局,阻住了敌人的进攻,只怕上庸兵的损失更大。

    命令队伍停止行进,廖化准备重整部队。

    很快,溃兵从前线逃回,一个个人心惶惶的。

    收拢败兵的时候,廖化也了解到战斗详细过程和损失情况。

    负责阻击任务的敌军兵力不多,由于王甫的支援很及时,上庸兵的损失不大。

    但是,在逃亡过程中,将士们的武器装备却大量丢失,部队已经不堪再战。

    统帅后军迅速与前军汇合,虽然见到了申耽、李贤等将领,廖化却没有见到刘封。

    使者传达了刘封的命令,南征结束,将士们准备返回上庸。

    廖化也没有想到,上庸兵气势汹汹的攻伐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他甚至没有看见兴山的城墙,汉军在行军过程里,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安排好军务,廖化来到了王甫的身边,询问战况的同时,他想从这个知情的朋友口中,打探出江东军在兴山一带的战备情况。

    从兴山南下进攻秭归,几乎是廖化进兵的最优选择。

    王甫一开口就是个大消息,“你知道吗,刘封将军受伤昏迷了。”

    (没查到神农架在三国的名称,熊山名字参考《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