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88、进攻兴山

88、进攻兴山

    江东军没有在山里布置斥候。

    廖化顺利统帅部队来到熊山山脚,没有暴露行踪。

    然而,廖化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动奇袭。

    原因很简单,失去熊山的遮掩,廖化军的行动将会立即被敌人察觉。

    敌人虽然没有部署斥候和阻击兵力,兴山城西侧的河道却是城池的天然屏障。

    陆军想要渡河,要么搭浮桥,要么使用渡船。

    廖化军没有渡船,只能就地取材,搭浮桥。

    即使敌人反应再慢,也不会任由廖化军从容渡河,发起突袭。

    没有掌握进一步情报之前,廖化选择按兵不动。

    将士们就地休息,大批斥候悄悄出山,打听情报。

    黎明的时候,斥候们陆续返回。

    根据斥候带回的情报,敌人确实没有在西岸部署侦察力量。

    河道西侧到熊山山脚的大片土地,都被敌人放弃了。

    但是,敌人没有忽视河道的战术价值,不少快船沿河巡逻。

    继续等了一段时间,最后一名斥候来到廖化身边。

    斥候告诉了廖化一个好情报。

    兴山城往北,之前一次兴山城战事的时候,廖化搭建的浮桥,被敌人重新修复,并且加固了,似乎可以被廖化军利用。

    当然,敌人并没有疏忽这处安全隐患,桥的东侧,靠近兴山城方向,敌人建立了一座大营。

    驻防的部队似乎不是陆军,而是水军,除了浮桥,岸边还有十条快船。

    廖化重重奖赏了斥候,他带回的这条消息,对廖化来说非常重要。

    既然知道兴山城有一支水军,那么,不管怎么样,廖化都要在攻城之前,瓦解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否则,一旦水军控制河道,廖化军即使杀进了兴山城,也会面临退路截断的风险。

    不论敌人重建浮桥的目的是什么,廖化都决定把浮桥拿来自己使用。

    廖化不准备白天发起进攻,下令部队重新上山休整。

    他打算夜间下山,强渡浮桥,先一步摧毁敌人的水军。

    为了保证一击成功,廖化会亲自统帅主力参战。

    辅兵和部分战兵余部留在熊山山脚,等侯廖化下一步的行动命令。

    廖化并不准备让苏由参战,他要求自己这名部将留在山腰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兴山城之战的经过,以及,敌人遇袭后的反应,为以后的作战进行准备。

    将士们休整的时候,斥候们却没有休息。

    廖化下了死命令,要求斥候们必须在隐藏自己身份的同时,摸清楚巡逻快船的行动规律。

    凌晨的时候,将士们开始下山,在斥候的带领下,顺利到达浮桥附近的山脚。

    浮桥使用渔船和木板搭建,桥的东岸有守桥的士兵。

    快船也停在浮桥东岸,距离上桥位置很近。

    浮桥没有办法同时承载太多成年人通行,所以,为了保证战斗力,廖化集中了二十名伍长,负责夺桥。

    其余部队在什长的带领下,有秩序的渡河。

    黎明时分,估计巡逻船队已经驶离浮桥,廖化下令突袭。

    队伍刚刚走出熊山,就被两名守桥敌兵发觉。

    意识到遇袭之后,敌人立即出言示警。

    一人转身往大营跑,另一个人试图毁掉浮桥。

    但是,廖化带兵强渡浮桥,杀掉了这名士兵。

    水军大营的敌人已经被惊醒,不少人出现在营地门口,观察情况。

    廖化没有耽误时间,随手指示一名伍长留守浮桥,接应后续将士,他带领其他人直接突袭敌人的停船位置。

    和浮桥上的情况相似,守船的敌人兵力不足,仓促遇袭,士兵们没有反抗的勇气。

    敌兵逃上一条快船,驶离岸边。

    虽然救出了一条船,但是,依旧停靠在岸边的其余九条船,却都被廖化俘虏了。

    控制住船之后没多久,廖化迎来了敌人水军的反攻。

    不论是人数还是斗志,水军都打不过兵力越来越多的廖化军。

    挫败敌人的第三次攻击之后,廖化带人来了一个反冲锋,将水军彻底击溃。

    驱离敌人之后,廖化没有在浮桥处耽误时间,立即命令士兵登船。

    兵多船少,第一拨上船参与奇袭兴山城的,同样是精锐。

    既然已经过了河,浮桥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廖化命令没上船的部队毁掉浮桥,步行南下。

    至于廖化,则亲自带领船队,朝着兴山城方向发起进攻。

    利用河道,船队直接攻进兴山城。

    行船途中,船队遭遇了与那艘逃亡的快船会合的巡逻快船。

    三条敌船上的敌兵使用弓弩,对廖化的船队进行射击,却没有产生太好的效果。

    意识到敌人的攻势不强,廖化命令将士们加快行船速度,除了必要的弓弩还击之外,不必理会三艘敌船。

    敌人明显水战准备不足,船上缺乏水战武器,当廖化船队攻势汹汹的南下之后,三条敌船同样调转方向,快速退入兴山城。

    前后脚的功夫,廖化统帅的九条快船,驶进了兴山城。

    兴山城北部城墙的守军虽然做好了防御准备,也意识到了廖化的水路进攻,但是,他们弓箭部队人数不多,没能形成有威胁的箭雨。

    大概是受到距离影响,滚木落石的攻击同样对船队无效。

    抵达码头之后,廖化命令船队登岸。

    兵力不足的敌人被迅速杀散。

    清理码头的同时,廖化下达了三个命令。

    首先,一条快船立即回到西岸,通知那些待命的辅兵和战兵来到岸边,做好接应准备。

    其次,其他快船立即北上,接应那些步行南下的部队从水路进入兴山城码头。

    最后,留下少量士兵防守码头,廖化亲自带领部队朝着城里的府衙突击。

    只要能杀死孙桓,兴山城之战,就大获全胜了。

    廖化一行迅速杀到城主府,廖化却没有遇到孙桓,只抓到了几名留守的士兵。

    士兵告诉廖化,孙桓早在五天之前就已经带兵南下了,兴平城的防务由南北两城门的守将负责。

    敌人的主力已经离开了,廖化重创兴山城守军的任务注定无法完成。

    队伍迅速到达并控制了仓库,廖化开始组织士兵搬运粮食。

    敌军也开始走下城墙,对廖化军进行夹击。

    敌军各自为政,并没有给廖化造成太大威胁。

    将士们一边与敌人作战,一边夺取敌人的物资。

    出乎廖化的预料,兴山城的敌人,储存了远超驻军使用规模的粮食。

    廖化很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挫败了一场可能对上庸地区开展的攻势。

    虽然很想把粮食搬空,但是,在没有彻底保证水道安全的情况下,廖化只能放弃贪念。

    再说了,即使廖化军从兴平城离开,赶回熊山大营,需要翻越大量山路,将士们可以运输的粮食数量有限。

    命令部将守住仓库,廖化亲自带领部分将士,往码头运输粮食。

    不断有敌人的小股部队从城里出现,对廖化军发起袭扰,但都被打退了。

    到达渡口,廖化与新登陆的士兵会合,河道的另一侧,辅兵们也已经来到岸边。

    将士们把粮食转交给码头上的部队之后,便重新回到仓库搬新粮食。

    码头部队负责把粮食送上船,满载之后,船队立即西行,到西岸卸下粮食。

    就这样,船队往返了两次,输送了大批粮食。

    敌人当然不会放任廖化军的行动,很快,河道上出现了火光。

    去而复返的敌人快船重新出现在水面上。

    这一次,敌人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使用火箭射击,还带来了了不少草船。

    草船加火攻,给满载粮食机动性差的船队造成了重创。

    廖化军水战经验不足,骤然遇袭,立即损失了三条快船。

    敌方水军却没有出现损失,而且,这只是个开始,河道上不断有草船顺流北上。

    如果水战持续进行,别说是转运粮食了,船队必然会全军覆没。

    抽调使用弓箭的士兵,在岸边掩护水军作战。

    廖化亲自前往仓库,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

    将士们有秩序的向岸边撤离,廖化则亲手点燃火把,焚烧仓库。

    坐视火势不可挽回,廖化这才带领最后的将士后撤。

    再次回到码头,廖化发现,敌人再次击沉了廖化军两条快船。

    当然,敌人也不是毫无损失。

    一条敌船由于距离火船太近,发生碰撞,起火燃烧了,而且,碰撞的火船阻碍了剩余草船的行进通道,引发了混乱。

    河道上的混乱给了廖化机会,将士们加快撤军速度。

    几次往返,大军撤回西岸。

    水面战场上,廖化军吃了大亏,但是,兵员损失并不大,这一次的行动,获取了大量粮食。

    为了防止大军撤离后,敌人重新缴获这几条快船,廖化下令凿沉了所有船只。

    命令使者携带足够粮食,沿着山脚北上,前往上庸郡。

    廖化准备把补给计划告诉王甫和刘封,让对方提前做好准备。

    兴山城的敌军吃了个大亏,然而,廖化军退走之后,他们却并没有渡河报复。

    抢夺的粮食超出了廖化一行的运输能力,尽管心疼,多余的粮食不得不就地掩埋。

    留下苏由继续勘测地形,廖化统帅大军,押运粮草,开始朝着大营撤退。

    对于这场奇袭,廖化比较满意,但是,他现在只想知道巫县的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