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267、曹泰现身

267、曹泰现身

    这支新出现的魏军,正是由曹泰统帅,主动撤出浮桥战场,放任汉军渡河的那支魏军。

    从敌军现身的时间判断,敌军的北撤,并非放弃了阻击,而是预判到了汉军的目的,趁着汉军破坏攻城器械,兵力分散的宝贵时机,顺势发起突袭。

    到达战场之后,魏军没有休整,立即敲响战鼓,魏军骑兵朝着汉军冲杀了过来。

    遭遇变故,廖化没有慌张。

    仔细打量魏军的兵力配置,认真分析了敌我实力,廖化认为,汉军有能力击退魏兵。

    派出传令兵,集合汉军将士,依托现场的各式攻城器械,将士们开始布防。

    为了加快将士们的布阵速度,廖化派出成何与卫兵,面朝魏军骑兵,开始布防。

    接到命令的汉军兵将迅速放下手中事务,来到成何等人身边集合。

    魏军骑兵前进道路上的攻城器械,也很快被推倒,形成临时障碍。

    远离一线,靠近河道的攻城器械,则纷纷调转方向。

    瞄准了南下的魏兵,将士们做好了战斗准备。

    魏军的这场进攻,明显是有备而来,利用攻城器械当作诱饵,让汉军麻痹大意,暴露出破绽。

    如果是普通部队,仓促遭遇袭击,很可能忙中出错,被魏军抓住战机击溃。

    廖化的冷静沉着和汉军的令行禁止,迅速让将士们恢复冷静,备战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廖化并不担心面前的战情,他更担忧浮桥战场的状况。

    如果魏军准备更充分,他们完全可以部署另一支兵马,突袭浮桥,截断汉军退路。

    退路一旦丢失,魏军又控制住河道,那么,过河汉军的处境就危险了。

    备战的同时,廖化派出马大目,探查浮桥处的情况。

    只有确保退路安全,将士们才能毫无顾忌的与来犯魏军厮杀。

    退路遭到威胁,汉军随时可能全军覆没,那时候,将士们只能立即对现场的攻城器械实施破坏,同时,撤回浮桥。

    如果魏军重兵攻打浮桥,那么,马大目需要通知守桥汉军,燃起烽火示警,提醒廖化撤军。

    假如浮桥处没有出现战事,汉军需要抽调兵力支援廖化,协助廖化击退来袭魏军,毁坏现场的攻城器械。

    魏军骑兵不断接近,河道上也响起了锣鼓声,一些魏军船只,出现在河面上。

    曹魏水军主力,此刻正处于靠近河堤战场的水面上。

    这支新到场的水军数量不多,必然是魏军的留守部队。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这支魏军水军却对的防御造成了威胁,一旦他们从侧后出现,一旦敌军强行登陆,会让汉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廖化不得不分散兵力,警戒河道。

    汉军甚至再度调整了部分攻城器械的方向,一些投石车再度对准了汉水,警戒魏军的船队,并且投掷出少量石弹,激起水花,对魏军进行恐吓。

    汉军摆出的姿态,似乎吓住了魏军水军,他们停止行船。

    魏军骑兵却没有受到影响,开始冲锋,即将抵达汉军阵前。

    步兵和骑兵的激烈碰撞并没有出现。

    两军即将接触的时候,魏军兵分两路,从汉军阵前掠过,朝着汉军两翼迂回。

    除了少数魏军骑兵被汉军弓箭手射中,敌军大多顺利到达了汉军两翼。

    骑兵没有直接发起冲击,魏军兵将下马之后,在军官的带领下,排列好阵型,朝着汉军侧翼杀了过来。

    两翼的汉军迅速调整方向,与魏军厮杀在了一起。

    魏军下马骑兵的数量充足,战斗力同样不弱,但是,他们的突袭仅仅实现了牵制汉军部分兵力的目的,汉军并没有因此露出破绽。

    汉军并没有出现劣势,因此,廖化没有盲目调整兵力部署,眼睛盯着正面战场已经开始冲锋的魏军步兵,把两翼战场交给将士们。

    敌军步兵的进攻意图就更加清晰明了,没有丝毫迟疑,直接杀了过来。

    两军迅速碰撞在了一起,双方短兵相接。

    魏军的这一波攻击,充分发挥了兵力优势,从正面和两翼同时展开进攻,既有佯攻又有主攻,不但有人负责牵制,而且,还有将士执行突破任务。

    魏将的想法很好,魏军的战斗力却差了点火候。

    两翼的下马骑兵并没有打开局面,魏军正面突破的效果也很差。

    战事迅速陷入胶着,魏军的全力一击,非但没有冲乱汉军的军阵,而且,还露出了破绽,让汉军打了一波反击战。

    敌军的攻势太仓促,很快,魏军便鸣金收兵,步兵和骑兵迅速后撤,与汉军脱离接触,汉军倒也没有追击。

    敌人并没有退走,而是在汉军军阵前方不远处,重新集结。

    休整的时候,曹泰派出使者,试图以劝降的名义,打探汉军的兵力部署。

    从使者现身的那一刻开始,廖化就明白了曹泰的意图,但他没有会见使者,直接派出卫兵,把来人驱离。

    针对魏军的劝降,廖化做出了清楚的回应,他下令将士们使用投石车和连弩车,朝着魏军驻军休整的地点打了过去。

    石弹和弩箭都是现成的,散落在攻城器械附近,汉军将士捡起就能用。

    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汉军便已经完成了装弹,因此,得到命令,投石车和连弩车迅速发出了咆哮。

    这一轮的攻击,声势浩大,效果却很差。

    因为雨水的关系,部分攻城器械无法正常使用。

    即使少部分可以使用的器械,效果同样受到了影响。

    石弹落在两军阵前,弩箭飞到半途便无力落下,没能伤害到魏军丝毫。

    为了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作用,廖化不得不从一线抽调部分伤兵,对攻城器械进行维护。

    攻击虽然没有得手,却明白无误地表现出廖化的想法。

    这一轮进攻,伤害性为零,侮辱性却很大。

    魏军停止休整,再度擂鼓进攻。

    这一次,敌军放弃了复杂的全线进攻战术,步骑兵力集中在一点,展开正面突破。

    汉军将士继续装填弩箭和石弹,对魏军实施反击。

    有了之前的失败经验,汉军第二轮的打击,命中率提高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精准度更高的弩箭,大多顺利命中目标。

    弩箭发射的时候,带着巨大动能,威力惊人,它们不仅击穿了魏军士卒的甲衣,甚至把少数敌兵打飞了。

    对人多势众的魏军来说,这点损失并不算什么,但是,魏军的进攻阵型却出现了很多破绽。

    魏军士卒踏过战友的尸体,迅速与依托现场各类杂物进行阻击的汉军,厮杀在了一起。

    魏军压上了主力,强攻汉军一点,确实在局部战场上,给汉军造成了压力。

    而且,魏军似乎集中了全军弓弩手,将士们的头顶不断飞起箭雨,朝着汉军正面防线射下。

    部分魏军弓手为了增强威力,采用了火箭射击的方式。

    魏军弩兵的射击效果较差,敌军弓箭手的数量又太少,并没能给汉军造成太大威胁。

    战场刚刚下过雨,地面正潮湿,这又进一步削弱了魏军的火箭效果。

    除非矢箭直接命中汉军兵将,否则,箭支落地之后过不了多久,箭头上的火苗就熄灭了。

    无论是汉军的攻城器械,还是魏军使用的弓弩手,都不足以影响战斗大势。

    真正决定胜败的,还是两军近战部队。

    在这一轮进攻中,双方进行了更加激烈的攻防战。

    魏军兵力比汉军更多,进攻更有组织。

    汉军同样进行了更充足的备战,趁着魏军休整的时候,汉军撤下了伤员,划分好了责任区,组成防御阵型。

    在魏军的猛烈进攻中,汉军前线将士不断后退。

    将士们保持了超高水平的战术素养,撤军的时候,阵型基本保持平齐,没有给敌人太多机会。

    与其说魏军把汉军打的节节败退,不如说,汉军主动让出了一些不利于防守的区域,诱敌深入。

    魏军毫无防备的冲了进来,原本就受损的阵型,变得更加残破。

    魏军明显没有意识到汉军的用意,魏军持续追加兵力,士兵的状态很亢奋。

    与魏军陆军的冒进相对的,是水军的过于谨慎。

    两军第一次攻防的时候,水军选择隔岸观火。

    第二轮的进攻打响之后,两军主力迅速纠缠在一起,杀的难分彼此。

    魏军河道上的水军,却依旧没有靠岸的迹象。

    廖化不再迟疑,派出传令兵,将警戒魏军水军的部队投入地面战斗。

    同时,要求鼓手敲响反攻号。

    魏军不断突进,攻势开始衰弱,汉军发起反击,迅速挡住了魏军的进攻。

    两翼的汉军开始朝着敌军侧翼迂回了过去。

    部分心理素质差的魏军士卒,脱离战斗,成为溃兵。

    发起反击之后没多久,廖化派出去打探浮桥虚实的马大目,气喘吁吁的回到了战场。

    马大目大声报告:“浮桥处一切正常,魏军没有任何兵力调动的迹象,苏将军统帅的后军也已经完成渡河。”

    “苏将军让我转告廖将军,援军已经动身,很快就会赶到战场。”

    为了避免声音被战场的厮杀声掩盖,马大目有意提高了自己的音量。

    不仅仅是廖化,他身边的许多汉军将士,也听到了这条好消息,汉军士气受到鼓舞。

    为了迅速提高汉军士气,动摇魏军斗志,廖化派出大量士兵,宣传汉军援兵即将到达战场的消息。

    溃兵数量不断增多,魏军响起了撤军的金声。

    敌军的撤军决定,出乎了廖化的预料。

    魏军虽然出现了败象,但终究还有一战之力,没有真的战败。

    汉水河道上,魏军船队开始行动,朝着岸边驶了过来。

    如果魏军主力能够坚持到水军登陆而不崩溃,这场战斗的胜负,依旧存在变数。

    不论魏将的撤军目的究竟是为了撤回部队,重整旗鼓,再次出击。

    还是说,魏将已经确认了没有胜算,准备撤回营地。

    总之,从魏军鸣金的那一刻起,他们的败局已定。

    和上一次的攻防战不一样,这一次,汉军没有坐视魏军与己方脱离接触。

    廖化同样不会给曹泰留下转败为胜的可能,他丝毫不理会魏军水兵,下令汉军发起全面追击,力争把魏军彻底杀败杀散。

    刚刚开始败退的时候,魏军的主力并没有走散,整支部队还保持着基本建制。

    发现汉军紧追不舍,魏军也曾分出小股兵力,转身阻击汉军,为主力撤军争取时间。

    但是,两军的士气却如同天壤之别,魏军的阻击军队兵力数量太少,很快就被击溃。

    魏军断后部队非但没能帮助主力争取到反应时间,他们反而导致魏军士气进一步下降。

    连续小败之后,魏军停止后撤,转身迎战。

    一番厮杀,战斗迅速分出结果,汉军轻易击败了魏军。

    魏军继续朝着北方的营地退走,汉军丝毫不停息,继续追杀。

    廖化亲自带兵身处追击一线,看到大量精疲力竭的魏军掉队士卒放弃抵抗,丢弃武器投降。

    战事打到这种程度,魏军依旧保持着一定实力。

    廖化却存了不将魏军击溃不收兵的决心,没有变更命令,汉军继续对魏军衔尾追杀。

    接下来,汉军和魏军进行了两场战斗。

    每一次魏军都觉得自己又可以了,但是,战斗的结果却都以汉军取得胜利告终。

    等到汉军第四次追上魏军的时候,敌人的斗志彻底瓦解。

    刚刚完成集结,还没有和汉军交手,魏军便崩溃了,溃兵失去战意,朝着四面八方逃窜。

    瓦解敌军反抗意志之后,廖化突然发现,汉军已经接近了魏军大营。

    在汉军击败曹泰的整个过程中,魏军没有派出任何一支部队,出兵支援。

    魏军很有可能兵力不足,但是,廖化没有机会验证自己的猜测,他只能根据自己的推理,作出判断。

    击溃了曹泰部魏军,汉军不论是渡河返回南岸,还是破坏攻城器械,短时间内,都不会遭到魏军的阻拦。

    魏军大营摆在廖化的面前,如果汉军不做任何试探,便收兵回撤,很有可能会错失更大战果。

    如果廖化的判断错误,他同样会失去得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廖化的决断,将影响很多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