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318、益州大战

318、益州大战

    一见到廖化,雍正立即围了上来,他询问道:“你没说漏嘴吧。”

    廖化决定实话实说道:“大王早已经知道了战斗的详细经过,他并不打算追究将军的战败责任,相反,他叮嘱我,一定辅佐将军管理好降兵。”

    “大王希望咱们提前做好准备,担当决战的第二梯队,而且,他希望将军能够从善如流。”

    廖化所说并非全是真话,假话中掺杂着真话,雍正无法验证话语的真伪,必然不敢不在乎。

    一开始,雍正很慌张,听到后面,他总算长出了一口气,“放心,等到决战开始之后,我一定吸取之前的教训,采用更稳妥的手段指挥战斗。”

    为了摆明态度,雍正立即开始“从善如流”,把军务委托给廖化处置。

    廖化也乐意在降兵面前增加影响力,他反复进入军中巡视,要求益州兵将士检查武器,摆出全力备战的姿态。

    主力正式交手之前,两军的斥候部队率先开始行动,战斗过程很惨烈。

    益州兵快速完成集结,抵达战场的汉军部队,也越来越多。

    汉军达到大概两千人的规模后,廖化终于等来了雍闿的最新将令。

    来人公布了雍闿的战术决策。

    雍闿的计划并没有出现太大调整,他依旧会采用精兵在前的作战方式。

    雍闿将亲自统率嫡系兵马,带领那些投奔自己的蛮族勇士,担任益州兵作战的第一梯队。

    雍正和廖化统率的降兵部队,更像是先发部队的一个补充。

    将士们不需要参与第一轮厮杀,但是,他们要做待命准备。

    接到雍闿命令之后,雍正需要在第一时间指挥兵马,杀进战场。

    这支部队负责承担扩大战果,或者,接应先锋撤军的责任。

    除了前两个梯队,益州兵还安排了第三个梯队。

    这支队伍人数也不少,战斗力却堪忧,由那些强征入伍的民兵们构成。

    将士们的任务与第二梯队的益州兵类似,但是,他们都战斗经验更少,也更加不可靠,只能作为最后的应急手段。

    从传令兵带来的命令上分析,雍闿的战术和思维没有变化,依旧要采用人海战术。

    集中全军精锐,实施一点突破,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

    一旦益州兵成功在汉军军阵上撕开一道口子,他们就可以发挥出兵力优势。

    只不过,雍闿战术胜利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证益州兵拥有强大的局部作战能力,并且可以及时撕破缺口。

    如果最精锐的部队没能取得突破,后续的兵力将会越来越弱,胜利的希望也将愈发渺茫。

    廖化不清楚益州兵的实力,但他相信自己的将士,即使没有自己作阵指挥,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必然归属汉军。

    廖化已经想清楚了击败益州兵的计划。

    丁奉苏由二将都是沙场老将,从马大目那里了解了益州兵的虚实之后,他们必然会针对蛮兵的特点进行布防。

    汉军挡下益州兵的突击,战事陷入胶着之后,雍闿一定会召集第二梯队的兵马参战。

    第二梯队将士抵达前线的时候,就是廖化煽动兵将作乱的时刻。

    廖化进行了长期铺垫,长时间给麾下兵将灌输雍闿不值得信赖的思想。

    将士们难以对雍闿产生归属和认同,他们甚至还会对益州兵的战友们产生防备心。

    时机成熟,廖化振臂一呼,扬言战事出现变故,第二梯队的将士们很可能直接崩溃了。

    后方一旦出现麻烦,战况胶着的第一梯队将士的士气会瞬间瓦解,汉军会轻松拿下这场胜利。

    如果战况完全按照廖化的计划进行,完全可以他的任务也会到此结束,收尾任务,将交给汉军兵将。

    廖化不仅可以功成身退,返回自己的部队,他又可以在乱军中接近,甚至斩杀雍闿。

    平定益州郡叛乱之后,剩下的蛮王高定,独木难支,也就更容易应对了。

    雍正犯下过大错,他急于戴罪立功,所以,他非常重视雍闿的命令。

    雍正亲自前往一线军中,动员兵马进行战斗准备,廖化则来到阵前,骑在马上,俯瞰战场情况。

    廖化并没有等待太久,益州兵率先敲响战鼓。

    第一梯队将士开始朝汉军快步冲过去。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廖化仔细打量起雍闿麾下的这支南中强军。

    和朱褒部队的特征类似,益州兵高度具备南中兵种的地域特色。

    士兵们不爱用枪,大多数将士手持藤牌和短刀。

    和牂牁兵相比,益州兵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衣着更简陋。

    益州兵发起进攻之后没过多久,汉军将士同样开始冲锋。

    两方都是轻步兵,战争迅速陷入白热化。

    廖化猜中了开头,汉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一度挡住了蛮兵精锐的攻势。

    然而,预料中的胶着战况并没有持续太久,汉军在益州兵第二梯队加入战场之前,便溃败了。

    汉军主力还能维持大致阵型,朝着东边撤走。

    在撤军的过程中,不少汉军和主力分散,被益州兵消灭。

    与主力失散的败兵们各自为政,朝着南北两个方向退走,汉军把兵器扔的到处都是。

    汉军的表现,印证了战斗力薄弱的说法。

    雍闿并没有留下打扫战场,而是组织兵马对汉军主力展开追击。

    下达总攻命令的士兵来到了廖化和雍正身边,将士们的任务彻底变了,从破敌变成了追敌。

    除了第二梯队的将士们,第三梯队的部队也在同一时间加入到追击中。

    益州兵大获全胜,廖化此时再煽动叛乱,很难取得成果。

    即使军中产生混乱,已经掌控局势的雍闿,也可以分出兵力进行处置。

    尽管如此,煽动士兵叛乱也并非毫无意义。

    后方出现问题,益州兵的追击力度必然受到影响,汉军败兵,也可以获得喘息之机,重整队伍。

    然而,廖化的身份必然会暴露,这些汉军降兵遭受利用,也会彻底对他失去信任。

    思索一番之后,廖化放弃了这个不成熟的临时计划。

    倒不是害怕危险,而是廖化决定相信自己的将士,汉军败得这么快,必然有原因。

    雍正希望立下战功,所以,将士们动身之后,立即开始强行军。

    第二梯队的益州兵不仅追上了雍闿的先行部队,还超越了第一梯队的友军,对汉军展开衔尾追杀。

    汉军慌不择路,逃到一处山谷面前,短暂停顿之后,汉军将士们退入谷中。

    雍正大笑了起来,“我原本还担心敌人有埋伏,会派出骑兵参战,现在可以确信,敌军确实没有准备。”

    “这处山谷我曾经来过,只有咱们面前的这一条路可以容纳大军进出山谷,谷里的敌人虽然可以从小路上山,但是,山路崎岖难走,不适合大军通行,而且,逃兵根本没有办法获得补给。”

    雍正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表情,“咱们这个时候杀进山谷,无异于瓮中捉鳖。”

    雍闿的传令兵再次赶到,命令道:“大王要求二位将军带兵守住谷口,防止汉军突围,请将军们做好准备,只等大军一到,我军就会强攻山谷。”

    接下命令,送走传令兵之后,雍正却把雍闿的命令抛到了脑后,他兴奋的喊道:“传令兵,下令进攻山谷。”

    廖化此时能做的,只有为自己的部队争取反应时间,他拦住作势欲走的传令兵,询问雍正:“大王已经下达了命令,咱们守住谷口就是大功一件,何必多此一举,贸然入谷呢。”

    “既然汉军插翅难飞,咱们需要防备的,仅仅是敌军的突围,避免敌人垂死挣扎,给咱们重创。”

    雍正摆摆手,示意廖化不必再劝,“樊兄弟这就不懂了,咱们在山谷外拖延的时间越久,敌人在谷内的备战准备就越充分,此时敌军或许已经意识到谷内没有其他生路,正是士气最低迷的时刻。”

    “将士们大败了一场,眼下正是立功赎罪的最好机会,等到主力一到,第一个杀进山谷的功劳,或许就会让他人抢走了。”

    雍正前面的解释只是托词,他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立功。

    雍正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言语上的不妥,他连忙解释道:“只有立下大功,才能扭转将士们在叔父面前的无能印象。”

    “樊兄弟,咱们可得主动为叔父分忧啊”

    雍正的命令迅速传达了下去,益州兵迅速展开行动。

    留守在谷口的少量汉军迅速被益州兵击败,雍正统率将士们夺下了谷口。

    雍正忘记了自己的话,夺取了谷口依旧没有半分满足,下令将士们继续突击。

    这一次,廖化并没有进行劝阻,他终于发现了异常。

    汉军的败退速度太快了,明显有诈。

    雍正打算瓮中捉鳖,他却完全没有想到,汉军或许布下了请君入瓮之策。

    益州兵击败了汉军多支兵马,在山谷深处,他们遇到了严阵以待的汉军。

    雍正声嘶力竭的下命令,要求将士们重新布阵,却已经太晚了。

    山谷中响起了隆隆鼓声,汉军开始发起冲锋。

    除了正面反击的汉军,山谷两侧的山腰上,也都竖起了大量旗帜,大批汉军现身呐喊,举高临下发起突袭。

    廖化立即大声喊道:“不好了,有埋伏,将士们速速撤退!”

    早在廖化下命令之前,将士们便已经意识到了危险,开始出现溃败。

    廖化的这番言论,加速了部队崩溃的速度。

    益州兵退到谷口的时候,与后续进入山谷的友军部队撞在一起,谷里的人想出去,谷外的人想进来,谷口处挤满了人。

    战前,雍正意气风发,遭遇变故之后,他却彻底乱了分寸。

    汉军似乎不仅把这处山谷当成了一处埋伏场所,山谷外同样出现了喊杀声。

    廖化惊叹不已,自己的将领们正在快速成长,竟然连自己都没有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

    眼下明显不是感慨的时刻,乱军之中,稍有不慎,玉石俱焚,廖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命。

    雍正就是廖化的护身符。

    廖化立即来到惊慌失措的雍正身边,大声喊道:“我军遭受了埋伏,必然会失败,请将军赶紧下令撤退。”

    雍正立即喊来了身边的将士,下达了撤军命令。

    但是,在这乱军之中,命令根本没有办法得到有效传达。

    而且,就跟雍正说的一样,整个山谷只有这一个谷口,已经被人塞的满满的。

    廖化只能再次给雍正暗示:“部队没了,咱们还可以再招,雍正将军可是大王的侄儿,你一定不能有任何闪失。”

    雍正无神的眼睛里,浮现出一丝凶狠,他拔出了刀,大声喊道:“将士们,随我杀出谷去,所有不听咱们命令,堵塞道路者,都是咱们的敌人。”

    廖化同样在一旁煽风点火,他大声喊道:“雍正将军已经下命令了,你们还等什么?”

    这两句话,彻底点燃了将士们的残暴,益州兵根本没有理会身后的汉军,直接朝着谷口的友军杀了过去。

    廖化始终跟在雍正的身边。

    既然雍闿可以掌握战事的过程,那么,雍正的身边必然有雍闿的人。

    跟在雍正身边,廖化既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又可以伺机杀死雍闿。

    战局混乱,益州兵的成分复杂。

    一旦雍闿死亡,益州兵将会分崩离析。

    雍正指挥将士们杀向了挡路的友军,那些谷口的益州兵也不得不转身杀向更加靠外的自己人。

    益州兵高效率的冲出谷口,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大批将士死于自相残杀以及相互践踏。

    局势已经很混乱了,汉军又加了一把火。

    汉军提前埋伏在两侧山谷上的弓箭手们现身了,他们使用火箭,对山下的敌人进行射击。

    慌不择路中,雍正丢下了自己的部队,抢先冲出了山谷,廖化没有丝毫迟疑,紧紧跟随。

    此时山谷外面也战成了一团,局势非常复杂。

    在乱军之中,廖化和雍正走散了,但是,他歪打正着,居然来到了雍闿的将旗附近。

    廖化大声喊道:“报告大王,樊七有重要军情汇报。”

    沿途的益州兵不敢阻拦,放任廖化进入旗下。

    见到“雍闿”,廖化这才发现,益州兵的统帅竟然是个冒牌货,正主早已经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