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赛博战国 » 第六章 咸阳抽象工作室

第六章 咸阳抽象工作室

    白起的成名,依赖于前首相魏冉保举。

    魏冉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弟弟,其周围权贵大多来自楚系,或是楚地妃子所生的秦国公子。

    宣太后,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外戚势力。

    再加上被他们提拔的武安君。

    宫廷-朝堂-武装,权势滔天无人不附,致使王权没落。

    当时的人们根本不觉得秦国需要大王,太后穰侯四君子就能够主宰一切了。

    秦国的现任首相范雎,就是通过重振王权的名号得到了重用,秦王嬴稷依靠他与外戚集团对抗。

    随着宣太后离世,前首相魏冉被废,除武安君之外的其余三君皆被驱逐。

    白起彻底失去了政治靠山。

    但他没有随着那些人死去,依然被保留任用着。

    整个战国世界,没人不清楚武安君的才能,无与伦比的军事水平,威震天下的绝世功勋。

    范雎想将其拉拢进来,即便白起曾经是政敌集团的成员。

    秦王的态度也变得微妙,对武安君不再抱有无限度的信任。

    除掉他,太过可惜。

    留着他,更加危险。

    如果白起被范雎笼络成功,局面又回到了宣太后时期,朝堂与武装链接一体,文官武将沆瀣一气。

    自己这个秦王又失去了意义,继续担任吉祥物,王权再次没落。

    秦王一直在纠结的状态中过活,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处置,一文一武,弄死谁呢?

    在这样关键的节点上,首相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策略,作为下一阶段秦国的对外扩张理论指导。

    公孙启非常清晰的记得那一天。

    当时自己刚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披麻戴孝给自己不认识的爹,然后继承家族的人脉关系,为秦国服役。

    武安君当时看他完全不入眼,觉得这就是个大族子弟,随便找些差事安排就好。

    对于公孙启的意见,武安君也没有过于在意。

    “将军,你能不能翻译翻译,什么叫做远交近攻?”

    武安君按照地缘政治学的概念进行了一番解释,讲述了远交近攻的合理性。

    公孙启给他打了零分,判定武安君的政治才能,仅能胜过关东六国的君主。

    每一个政治家都需要势力范围,作为安全屋,作为经济来源,并且提供大量官职和附属利益奖赏嫡系亲信。

    曾经的楚国外戚集团核心成员太多,每个人一块地又很分散,尤其是前首相魏冉的封地陶郡,那是一块秦国飞地,与本土不相邻。

    所以当时秦国的对外策略是天下布武,大力发展空降兵部队,加强对遥远领土和飞地的控制。

    现在是范雎时代,他看中的势力范围是韩国领土,不仅好打好欺负,这些韩地也没有秦国权贵集团的控制,只要打下来就完全属于自己。

    于是天下布武就变成了远交近攻。

    名义上,范雎说将兵力跨境投送到遥远的地方,成本太高不值得。

    实际上就是不想继续维持旧贵族集团的利益范围,想要集中力量来拓展自己看中的地盘。

    公孙启给武安君上的第一课,不要解释一则政令有什么好处,先去想想政令的制定者有什么好处。

    “只要您领兵攻韩,便是范雎集团的成员,因为是你为他获取了势力范围。”

    “哪怕您不这么认为,外人也会判断您和范雎达成了共识。”

    “王上不会容忍噩梦重现,一定会开始处理二位。”

    面对如此困局,公孙启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装病。

    无论范雎怎么求也不去,大王可能也会求一下,你只要忍住不出山就行了。

    韩国这种狗一样的国家,随便找个将领就能收拾,完全没必要武安君出马。

    范雎对您的请求,是为了拉拢你;大王对您的请求,是为了试探你。

    只要大王确认了你不会结党营私就会放心,范雎虽然拉拢失败,但见你不反对不干涉,也不会为难你。

    中策联合。

    直接与范雎沆瀣一气,继续保持宣太后时期的状态。

    像您这种政治头脑,不会抢走对方的什么利益,毕竟当年就什么也没拿到,天天当工具人。

    只需要闷头打仗,满足范雎的利益需求,他会为你解决朝堂上的一切,即便是王上的反抗也没用。

    最顶级的文臣和最顶级的武将在一起,君王只有束手就擒,若是强行硬来,直接换个秦王即可。

    下策内讧。

    反对远交近攻的策略,明确的不出战,并对范雎百般阻挠。

    同时全心全意的服侍大王,彻底与范雎一派决裂,您与王上只有互相依靠。

    虽然与范雎这种虫豸的斗争会很艰难,但有君权和我的支持,也有胜利可能。

    结果武安君上中下三策都不选,选了一坨答辩。

    公孙启看着他领兵攻韩,如何劝阻都拦不住,就像当年的屈原和楚怀王一样。

    别去,他们人多,你去干啥去。

    那是我土地!我土地!我必须得去!

    武安君在家装病,成功回绝了范雎的请求,但秦王一来求他就没忍住。

    一方面是因为咸阳魅魔的诱惑,看着大王请求自己,武安君开心的不得了,傲娇心理充分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也是对战功和军力有所渴望,自己领兵上阵,能够最大化的军事胜利,最小化军事损失。

    等上了战场又想跟范雎划清关系,于是把韩国城池化为焦土,当地人口百不存一。

    我为国家扩展了领土,又没给范雎收获私利,这总没问题了吧。

    结果就是两手空空。

    被君王猜忌,被首相记恨,还没有曾经宣太后时期庞大的政治靠山。

    现在的武安君只剩下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

    你很会打吗?会打有用吗?

    再这么下去老哥几个一起去杜邮啦!

    韩国野王之战后,武安君为首的秦国军官团就受到了全面打击。

    不仅来自秦王和范雎,就连昔日的下属都纷纷反叛,墙倒众人推了。

    秦国不是只有一个人会打,还有蒙氏王氏以及一大群军事贵族世家,没了你,人人有战功,人人有机会。

    所以...武安君白起被雪藏至今,长平之战根本不是战略欺骗,就是单纯的被扔在一边晾着。

    如果长平之战失败,或者其他人打赢这一场,没用的武安君就会被处死。

    如果长平之战由武安君指挥并胜利,他还是会死。

    河东、河内二郡就是原本的韩地,是范雎的势力范围,也是长平之战的支援基地,大量预备役人员都集中在那。

    白起上阵,人人都有军功爵,一级爵位就是免费发一套房。

    在范雎的地盘免费发几十万套房子,谁还买房?谁还贷款?免费房冲击房市,买房需求变低,房地产集团不拿地不贷款,接下来就是市政收入锐减,银行坏账破产...

    范雎一定会不惜代价的弄死武安君。

    长平之战就是死局。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经过了先前的教训,武安君算是被公孙启调教好了,肯听意见了。

    至少还有奋死一搏的机会...

    除!虫!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