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月山河谣 » 第六章 父母之命

第六章 父母之命

    大明洪武十一年,除夕。紫禁城灯火通明,比往日更加金碧辉煌。

    整个金陵沉浸在鞭炮声中,震耳欲聋,连绵不绝。到处悬挂大红灯笼,在烟雾中摇摇欲坠,却又光彩炫目。

    集市上,商铺门口两侧的喜联洋溢着新春气氛,百姓多以在家中守岁。巷道里,零星有行走之人,他们相互抱手祝词,一片祥和之像。

    正月初一,天色见亮,李文忠来至皇宫,他今日醒得稍稍晚了些。

    奉天殿前,鸦雀无声,一列列文武百官矗立在寒风中,他们同李文忠一样,也是来向皇帝拜年。

    胡惟庸站在人前,虽有些傲然之气,却也算得上毕恭毕敬。在他身旁,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眼帘。

    李文忠迅速从百官中穿过,在此人身后轻轻拍打一下。

    “徐叔,新岁好!”。

    那徐达回过头来,满面笑容:“保儿呀!”

    他们许久未见,自然心情激荡。

    徐达伸出掌来,李文忠即有领会,微笑着相接,徐达身体魁梧,他顺势一把将李文忠拽至身侧,呈勾肩搭背状。

    “你小子回来有些时日,也不去咱府上转转,现在能耐了,不拿你徐叔当回事?”徐达在李文忠耳边窃窃私语。

    “我又何尝不想找您小酌几杯?回来这几日,都督府衙的门槛都快被踏烂了,云南战事正紧,不敢懈怠。”李文忠同以小声叹道。

    “公务要紧!公务要紧!”徐达又凑得更近些说道:“你小子听叔一句劝,天下终将一统,到时你务必辞去大都督一职,跟咱一样过点清闲日子岂不乐哉?”

    李文忠没应答,他知道徐达是为自己的前程而忧,故而点头。

    “汤叔呢?”李文忠在徐达身后探寻一番。

    “你父皇许他不用临朝,趁了他的心,每日里带着家丁在京城三五成群饮酒作乐,快活得紧。”

    “咱没他那么好的身子骨,近年,背身生了疽,时有发作,当真苦不堪言,太医说咱吃不得大发之物,尤以烧鹅最为禁忌。”徐达语气颇有不甘。

    李文忠惊愕道:“那您可得好自珍重,不能违背医嘱,假以时日定会慢慢好转。”徐达叹道:“没那么容易,汤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效果。”李文忠眉头一转,突然想起寨柳。

    “叔,有位苗族姑娘,医术精湛,回头我领她去给您瞧瞧。”

    “你带回来那什么圣女?”徐达瞪眼道。李文忠皱眉道:“您怎知晓?”徐达道:“又不是什么秘密,这京城早已传得开了。”

    “大都督,祝您新春万安,快意安康。”趁李文忠和徐达止言之际,胡惟庸道出拜年贺词。

    “同祝胡相安康,事事顺心,加官进爵。”李文忠拱手回道。

    “胡大人已为百官之首,无官可加,爵位倒是尚有可能。”徐达笑道。

    “徐帅说的是,徐帅说的是,下官不敢有此念头。”胡惟庸颔首而道。

    他们对话之时,朱标一袭崭新红袍,身后跟着一个儒生,从奉天殿正门走出。

    李文忠一眼便认出了这名儒生,正是前几日在街头伸张正义的方孝孺。

    以往过年,朱元璋和马皇后一定会在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李文忠左顾右盼,心下生疑,他默念道:“怎么就大弟一个人?父皇和母后呢?”

    顿时嘈杂起来,百官们纷纷拜道:“祝太子安康,万民有福。”

    朱标站在人前,伸手示意肃静,高声说道:“诸位爱卿,新春之际,皆同乐,同乐!”有官员道:“殿下,怎不见万岁和皇后?”朱标抬眼看去,说话者正是徐达。

    这不奇怪,除个别亲近之大臣,无人胆敢如此直白问询朱元璋的行踪。朱标作揖笑道:“徐叔新年好!父皇与母后有些私务,叫我来代行天事。”

    徐达连连点头,大呼皇上万岁,众百官跟着齐声附应。

    少倾,那国子监儒生从袖口取出一册清单,朱标示意他交由胡惟庸,高声说道:“一年以来,尔等不辞辛苦,为天下苍生所操劳,孤特意准备些薄礼相赠。”

    大明的官员每年只有三日休沐,分别是过年、冬至以及朱元璋的寿辰,而朱标体恤群臣不易,让官员们先行回家与亲人团聚,随后令户部差员照清单送物。

    众臣跪拜,纷纷离去……

    徐达和李文忠原本也要回府,刚迈出几步,被朱标叫住。临来时,朱元璋有过交代,要朱标留下李文忠和徐达,一同过年。

    朱标刻意放慢脚步,待李文忠和徐达离得远了,便止步不前,小声朝方孝孺说道:“师弟,连日来,东宫诸事你费心费力,孤暂且谢过,随后也有重赏予你。”

    见朱标低头作揖,方孝孺连连推辞,惶恐而道:“殿下如是说,令臣汗颜,份内之事,岂敢邀功?”朱标笑着抚了方孝孺一把,说道:“你我师出同门,不必如此,不该如此!”

    朱标又道:“孝儒,你与郑家小姐怎样了?”

    突发一问,方孝孺低头不语,面色黯然。

    “正值佳节,理应去登门拜访你未来岳父才是。”

    “这……”方孝孺开不了口。

    “孝儒,但说无妨!”朱标追问。

    “人各有命,方某人何德何能配得郑小姐?”方孝孺仰天长叹,,尽显无奈。

    “这是什么死话?相爱的人就该在一起长相厮守。”朱标匪夷所思地瞪了一眼方孝孺续道:“有难处?但说无妨!”

    “身为罪臣之子,还能有多奢求?”方孝孺叹道,他一直对其父方克勤的死耿耿于怀。

    朱标面露难色道:“孝儒,父皇钦定的案子,孤无能为力。不过,你且安心,日后孤即位,定会给方大人平冤昭雪,还你一个交代。”

    “有您这话,已是足矣!此生,我方某人惟太子殿下是尔。”方孝孺说着俯首贴地,泪如泉涌。

    听方孝孺如此一说,朱标为之色变,他环顾左右,立即打断道:“不妥,此话不妥,你不是忠于我,是要忠于大明社稷。”方孝孺自觉言语有误,磕头如捣蒜般,乞求恕罪。

    朱标面色稍有缓和,说道:“切记,以后此话千万不可乱说,会引火上身。”

    “臣记下了!”

    朱标微微点头,肃然道:“至于郑家小姐的事,孤会替你张罗,你堂堂太子同窗、正六品东宫属官,他个平头百姓也配低看于你?”

    “谢太子费心,不过感情之事,还是顺其自然吧!”

    陡然心生一事,朱标说道:“孝儒,这事暂且搁置几日,你先去东宫,挑些礼品去看望宋师父,可不急于返回,陪他老人家用膳。”

    “他老人家年岁已高,儿孙又都不在身边,在这偌大京城,也只有你我两个亲近之人,应多尽孝心才是。”朱标叹声又道。

    “得命!”方孝孺马不停蹄直取东宫而去……

    在一小宦官的引领下,李文忠和徐达来至内宫一处偏殿。

    传来一阵嬉笑,李文忠聆耳听去,与徐达相互而视,

    “老二。”“汤叔。”二人几乎异口同声。

    声落,二人已达朱元璋身前,刚欲行礼,朱元璋伸手拦过:“今日无君臣之分,不用拘礼,都免了。”

    只见朱元璋躺在一张梨花椅上,汤和与之相对而坐,围着烧得正旺的火盘取暖。

    汤和摇头晃脑,满脸红光。

    徐达问道:“老二,你整天神龙见首不见尾,今日是怎回事?”

    不等汤和作答,朱元璋抢言道:“他现在可了不得,咱许他不朝,他倒好,直接见不着人了,于是昨日便差人去他府上,提前相约。”徐达附言道:“是呀,这个老滑头,躲起来享清福,大略一数,我与他半年未遇了。”汤和笑道:“我还不稀得见你呢!”说着便朝李文忠招手:“保儿,来叔这儿烤烤。”

    徐达抓过一把椅子,拉着脸道:“你就记得保儿!”汤和狡黠一笑:“那是自然,咱就宝贝咱家保儿。”

    “呸,我还不稀得见你呢!”徐达摔了椅子,不屑说道。

    紧接着,殿内响起欢快的哄笑。

    少倾,一名女官婉婉而来,行了一个万福礼,众人眼前一亮,不是别人,乃是徐达长女徐仪华。

    “乖乖,这是咱大闺女?”汤和惊讶道。

    “以前她才这么点大,现在都成大姑娘了。”汤和用手比划着又道。

    徐仪华在徐达面前拱手道:“爹爹,今日宫中诸事繁多,就不跟您多叙,皇后娘命我前来送些酒菜,好让你们先吃着,她忙完便来。”说罢,招呼门外宦官将肉食入内。

    她举止大方,细声细气,在场几人无不笑颜逐开。

    她离去时再三叮咛徐达:“爹爹,您身子还未痊愈,少吃点酒,太医说烧鹅不能碰,你就不许吃。”

    在女儿面前,往日里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徐达居然句句应允,连连称好。

    徐仪华前脚刚走,汤和便不禁感慨:“多好的闺女呀!死老三真有福气。”徐达本就非常疼爱这个女儿,见她如此优异,自然很欣慰地抚着须。

    “老三,咱家小四如何?”朱元璋凑近徐达,小声耳语。

    “燕王殿下少年英雄,定可成大器。”徐达如是回答。

    “什么燕王不燕王的,在你跟前不论这个,他是你侄子。”朱元璋故意放声说道,意为让汤和与李文忠都听得清。

    “臣不敢,臣不敢!”徐达面色骤变,一脸惶恐。

    朱元璋哈哈大笑道:“刚说过,今日无君臣之分,咱唠唠家常。”接着,他脸色急转严肃,又道:“老三,咱做个亲家怎样?咱大闺女嫁给小四。”

    始料未及!徐达这才明白今日朱元璋邀其宫中的意图,至于李文忠与汤和,只不过是皇帝找来的见证人罢了,他不知所措,口中念着:“这……”

    “老三,这么大的天恩,赶快答应,赶快答应呀!”一旁的汤和倒是急不可耐,他恨不得自己替徐达做主定下这桩婚姻。

    倒是徐达迟迟未决,陷入沉思。

    “老三,你他娘给个痛快话,成不成?”朱元璋似乎有些操切。

    徐达不愧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他不是泛泛之辈,想到自己太过被动,于是便反客为主将了朱元璋一军,他故意高声说道:“此事,皇后知情否?”

    他这么说,一是试探朱元璋是否真心实意,二是毕竟自己要嫁出女儿。所谓低头娶媳,抬头嫁女,这点面子总要争一争。

    “那不行,此事必须要皇后点头才行,华儿可是咱的宝贝,哪能那么随便就凭一句话就嫁了?”

    “朕的话就是圣旨,你嫂子也得同意。”朱元璋暂金截铁说道。

    “怎么?朕的皇子还配不上你家丫头?”朱元璋冷着脸又道。

    徐达意识到自己失了言,立即回复道:“配得上,配得上,是咱家闺女配不上燕王。”

    朱元璋不耐烦地说道:“甭跟朕扯那么多废话,就说嫁不嫁?”

    徐达叹了口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您金口玉言,我哪敢说不呢?”

    这话倒是让朱元璋没了脾气,徐达是他的爱将,又是多年的老弟兄,用天子身份强行逼其就范显然不妥,他哈哈一笑,道:“那好,朕就让你皇嫂来办这事。”

    正说着,一个熟悉的声音说道:“你们在说什么呢?这么欢快。”

    马皇后推门而入,李文忠、徐达、汤和立即起身,朝她行礼拜年。

    马皇后盈盈一笑,予以回应,她从身后的侍女手里接过一碗参汤递于徐达。

    “老三,华儿心疼你,你就别喝酒了,喝点这个。”尔后她又给了李文忠一个红色锦帛:“保儿,这是你的压岁钱。”

    “标他娘,你来的正好,朕决定让小四娶了老三的大闺女,你看如何?”朱元璋说道。

    马皇后眼前一亮,一面拍掌称好,一面说道:“我早有此意,我太喜欢这个丫头,把她留在身边作女官,就是想在众皇子里给她选个如意郎君,将来当个王妃。”

    “不过。”马皇后话锋一转。

    “不过什么?”朱元璋问道。

    “咱要看老三的意思。如老三不同意,自当作罢,不可硬来。”马皇后说道。

    话已到这份上,面子里子都有了,徐达再无怨言,其实他从内心也愿意接受这门亲事,与朱元璋结亲,那便是皇亲国戚,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一切听嫂子安排。”徐达恭敬一揖道。

    “那就这么定了,我皇家自然也不会薄您的颜面,一定以最高的礼制迎娶咱大闺女。”马皇后笑道。

    “徐叔,恭喜!”“老三,恭喜!”

    李文忠和汤和纷纷祝贺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