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史事讲将 » 第一百章 位列三公——崔林

第一百章 位列三公——崔林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崔琰从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稍迁御史中丞。文帝践阼,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在官一期,寇窃寝息;犹以不事上司,左迁河间太守,清论多为林怨也。迁大鸿胪。林为政推诚,简存大体,是以去后每辄见思。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转光禄勋、司隶校尉。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散骑侍郎孟康荐林。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六百户。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顷之,又进封安阳乡侯。明帝又分林邑,封一子列侯。正始五年薨,谥曰孝侯。子述嗣。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曹操攻陷邺城,初步平定冀州,征召崔林为邬县长,崔林因为贫穷连车马都没有,只好步行去就任。曹操亲征壶关,进攻反叛的并州刺史高干,他到达后询问哪位官员最有德政,并州刺史张陟推举崔林,于是提拔崔林为冀州主簿,又调任别驾、丞相掾属。

    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任命崔林为尚书,又出任幽州刺史,当时北中郎将吴质,统领黄河以北的军务,涿郡太守王雄对崔林的副官说:“吴中郎将(吴质)是皇上所宠幸的显贵大臣,持节统领军事,州郡官吏无不敬仰他,而崔使君(崔林)却丝毫不与他联系,如果吴质以不整治边塞的罪名杀你,崔林又怎能保护得了你呢?”副官将这番话告诉了崔林,崔林说:“我把脱离幽州刺史这个官职,看得如同脱鞋一样,怎能牵累你呢?幽州与夷狄接壤,应该以温和平静的方法来治理,如果扰乱他们就会逼他们生出叛逆之心,这样便给国家平添北方边塞的顾虑和忧患。”崔林在任期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兴兵叛乱,但最终还是因为不讨好上司,被降为河间太守,人们都为崔林抱不平。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赐崔林爵关内侯,又转授光禄勋、司隶校尉。崔林在司隶校尉所管辖的各郡,免除整肃了许多贪官污吏,崔林为政重诚信,识大体,所以在他离职后,部属官员常常怀念他。山阳公刘协去世,明帝命使持节行司徒事太常和洽前往吊祭,又让崔林以大司农持节行司空事监督丧事。

    景初元年,司徒、司空的位置都空缺,散骑侍郎孟康上疏推荐崔林道:“宰相,乃是天下人所仰望效仿的对象,确实应该寻求秉公办事、行为端正、品德高尚、主持正义、堪称表率的人来担任。我暗中观察司隶校尉崔林,他秉性正直,胸襟博大。论其长处较之于古代贤人,忠直不阿与史鱼匹敌。任州郡的长官,所在的州郡都得到治理,出任地方官时,管区内和顺整齐。实在是台辅的杰出人选,衮职的良才。”朝廷根据孟康的建议,在这年便以崔林为司空,封爵安阳亭侯,食邑六百户,任三公被封为列侯的惯例,从崔林开始,不久,又晋封安阳乡侯。

    崔林曾经和陈群等人,一起讨论谁才是冀州第一名士,崔林认为崔琰是第一人,可是陈群却认为,崔琰“智不足以存身”,在保全性命方面崔琰还有不足,可崔林不无鄙夷的说:“大丈夫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君子所看重的只是有没有遇到明君,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如何保全性命,何必在乎呢?后来,陈群依附曹操,身居高位,之后又追随曹丕,主持废掉献帝,官拜三公,成为官场红人。可是,在崔林等传统士人心中,陈群却不过是一个出卖礼法,没有原则的小人,根本不能和耿介忠贞的崔琰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