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禅,匡扶汉室 » 24:绝顶谋士也吃激将法吗?(求追读!)

24:绝顶谋士也吃激将法吗?(求追读!)

    月夜高悬。

    斑驳处处。

    一席青衫的法正像是一位儒者。

    却又锋芒毕露。

    刘禅吃了一大锅的虎肉,正需要消消食,也要和法正交心,一口答应下来。

    提起法正。

    刘禅最先想到的是“可惜”,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作孽”,最后转为“性格缺陷,水火不容”。

    法正本是落后刘禅半步。

    后者迟缓了些,与其并肩而行。

    法正一愣,转而一笑。

    相比于愈发垂老的刘备,年纪尚小却又谋略不凡,又兼得“北斗”之名的世子刘禅更值得追随。

    可惜。

    刘备还在位置上,他还属于刘备的班子。

    当初他可是力主将迎接刘备入川,同时当任了联络员,而张松从头到尾都没有见过刘备的。

    从入川,再到治蜀,以及定军之策,法正居功至伟,在功劳簿上一举超越诸葛亮担任尚书令。

    可不曾想。

    刘禅却要带他去荆州。

    其中缘由,法正已经明了,他今夜只为和刘禅交流沟通一番,增进情谊。

    想了想,法正说道,“殿下,如今汉中战事刚刚结束,蜀中疲累,若再启大战,恐力有不逮。”

    “若是王上劝阻云长将军放弃攻伐荆襄,或可免了此行。”

    法正还想最后再挣扎一下。

    他作为东州派,若是远离川蜀之地,远离核心。

    仅仅靠一个李严和吴懿,恐怕还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想当初。

    刘备随李严治蜀地,被封为蜀郡太守。

    在位期间,法正处理了一大批的“政敌”,“对手”,引来许多人的不满,很快把小报告打到刘备诸葛亮那里。

    虽然两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法正十分宽容。

    但在汉中大战期间,诸葛亮火速提拔杨洪为蜀郡太守并且很快转正。

    这一点被法正看作对他的打压。

    实际上。

    昨天刘禅和诸葛亮提及此事时,后者也说过这是为了缓和益州人士与法正之间的矛盾,属于给法正擦屁股。

    可法正并不领情,隐有记恨。

    如今诸葛亮承了刘禅的意思,把杨洪调到汉中,也算是缓和与法正的矛盾,阴差阳错间办了件好事。

    刘禅心中如明镜,心中无奈。

    这些人怎么总想着益州这一亩三分地啊。

    他都怀疑自己那大舅哥有没有好好传达他的意思,把这“天下大糕点”讲给法正、李严他们听。

    既然今天夜话,刘禅挑明了,说道,“孝直先生,禅年纪虽小,但随师傅们学习许久,知道一个故事。”

    这里的师傅包括了荆州派的卧龙凤雏。

    也包括益州里的许靖等。

    至于法正,李严等,他们暂时还未进入刘禅的“老师派”。

    故事?

    法正眉头微皱,只能侧耳倾听。

    刘禅继续说道,“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是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刚刚张开贝壳,被水鸟鹬伸出的长嘴啄其肉,蚌随即收紧贝壳,夹住了鹬的长嘴。”

    听到这里,法正面色微变。

    他岂能不知这个故事?

    鹬蚌相争。

    而渔翁得利。

    “两者互不相让,最终导致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将其一并捕捉。”刘禅就像是给邻家小孩讲故事的大哥哥。

    眼神纯净,面容带笑,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法正心中却像是被暴风卷过。

    剩下一地狼藉。

    法正最开始觉得刘禅是在敲打他,还有些讽刺意味,也算是在教训他。

    十二岁孩童的训斥?

    法正想想就觉得羞恼。

    但后来法正的思绪又变了。

    换了想法。

    总而言之,聪明人的想法很多,思绪又快,短时间内冒出多个方向不足为奇。

    最终都化作刘禅的一句话。

    “看来孝直先生的志向太小了。”刘禅微微昂着头,双手背负,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前走。

    “区区一郡之地,一州之地就绊住了你的手脚,迟滞不前,如何能够辅佐父王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法正刚开始有些生气。

    想拂袖而走。

    但回过神来,又觉得好笑,“拙劣的激将法。”

    可。

    有些人就喜欢吃激将法。

    尤其是性格上有缺陷,或者极为突出的,比如二爷,比如庞统。

    心高气傲,有时候和莽撞是类似的。

    稍微挑逗一下就会失去理智。

    法正亦是如此。

    法正与张松是好朋友,两人都认为刘璋成不了气候,关键法正在刘璋手下不得志,只是小官。

    而且法正既不受“土著”喜欢,也不受“客籍”爱戴,人缘比较差。

    这也是法正在拥护刘备为主后上任后,持续不断打压人的缘故,有种“龙王归来”的意思,会让人感觉很爽。

    激将法。

    对法正来说,就合适不过。

    刘禅没有回头,听脚步就知道法正有跟上来,继续说道,“禅年纪还小,懂得不多,话说的糙了点,孝直先生勿怪。”

    法正闻言额头抹过一缕黑线。

    刘禅却是不管,接续说道,“天下之大,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糕点,现在曹魏占了五份,江东占了三份,仅剩余两份在父王手中。”

    “再怎么分,大家也只能分到两份糕点罢了。”

    这话。

    确实糙了点。

    法正心中想到,却不曾想刘禅停了下来转过身来直勾勾的盯着他,吓得这位大谋主心跳漏了一拍。

    “殿下。”

    法正吐出一口气,有些惊慌。

    “孝直先生乃是九天之上的鲲鹏,有经世济国之才,天府之国虽好但仅此一地容不下鲲鹏的遮天之翼。”

    刘禅真切无比,看着法正,道,“天下之大,九州之广,那才是孝直先生该施展才华的地方。”

    “古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今禅不才,愿效仿酂侯恳请先生辅佐父王北伐曹魏,克复中原,匡扶汉室!”

    “先生可愿否?”

    法正心中一动。

    他自恃谋略武功,有不输于孔明之智。

    这也是他想要和诸葛亮一分高下,争个长短的原因之一。

    可刘禅竟然直接将他的地位拔高到了“韩信”的位置上。

    虽然他觉得自己更像是张良,陈平这类谋士。

    但足以让法正有种“士为知己死”的感觉。

    大为感动!

    说实话。

    法正心底到底怎么想,刘禅并不清楚。

    但刘禅觉得法正心中匡扶汉室,克复中原的决心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想换主子得权势的想法。

    这不好嘛?

    再好不过!

    有弱点,就有留给刘禅拿捏的机会。

    法正想像外人证明他的能力,智谋,还想获得更多的权势,地位,刘禅都可以满足他,并且帮助他。

    刘禅最后再加把火,道,“孝直先生是愿做汉中王的尚书令,还是更希望做天下九州的尚书令?”

    两者之间,孰轻孰重。

    一目了然。

    若是法正无此“野心”,刘禅也不想带他一把。

    多少一个法正而已。

    他就已经救下庞统,足以平替法孝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