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二章 将军们喜欢战争......为了建功立业

第二章 将军们喜欢战争......为了建功立业

    关于兵团的失败,也许日本人会对于这一点有着耻辱的感受,毕竟只从战线及战损上来看,征日兵团前期九万余人,后期五万余人,将整个日本几乎完全碾压了一边,然后在漫长的消耗战中指着自己那两万余人的伤亡开始大呼自己失败了。

    要知道,幕府在这几年的战争中至少已经损失了超过十五万人,以平均一比七的战损比,征日兵团却认为是己方的失败,在幕府看来,这样的表态更像是某种侮辱。

    当然,兵团不会在乎日本人的想法。

    这大概也是兵团的败因之一。

    ......只是之一,虽然李贶生同样接受及认同了老头子的教育,不应该说正是因为接受了老头子的教育,所以李贶生才清楚,在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民众的确是有力量的,但这份力量往往会无法发挥出来,甚至在内部的次要矛盾之中被消耗殆尽。

    真正让兵团的作战彻底陷入失败的,也正是因为那些日本农民有了某种严密的,甚至绝不弱于兵团的组织性。

    而这一组织性还不是由其他人所带来的,偏偏,正是由兵团所带来的。

    这正是李贶生对兵团感到最不满的地方。

    这帮王八蛋根本没有一个长久的战略方案,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作战目的是什么,整体的作战思路完全就是以战养战,打到什么哪算哪。

    这种作战思路也许放在五十年前卫所制度和旧军队尚在的时候还能管用,但现在......妈的,这帮王八蛋是不是忘记了自己已经是新式军队了!以战养战?日本这地方,如果不建立起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工商业体系,靠什么来以战养战?是用日本人的武士刀来养他们这支五万人的新式军队吗?

    简直就是胡闹!

    五年时间,把原本倾向于天朝的足利幕府彻底推到了敌对方,消灭了本该成为拖幕府改革后退的保守派大名,却因为傲慢而没有去歼灭那些更加进步和善于变通的大名,在日本建立的战时管理系统也搞得一塌糊涂,前线军队和后方驻守部队完全分不清状况及指责,完全是按照军事思路进行的安排。

    李贶生不知道那群王八蛋是怎么想的,把前线打残的部队不加约束和整理的直接丢到后方去进行地方管理和驻守......原本运作良好的兵员补充和管理系统被这一招弄得乱七八糟,在前线目睹着同袍死去的士兵被匆匆忙忙调到了后方,又失去了约束,会发生什么几乎可想而知。

    肆无忌惮的发泄,报复,腐化,堕落。作为野战军体系的士兵,在失去约束的一瞬间便彻底沦为了被暴力掌控的野兽,不仅导致了后方控制区的混乱和反抗,也导致了这些被调往后方的部队开始成批成批的失去了战斗力。

    新式军队不是一群野兽,不是一群挥舞着武器自以为能够以一挡百的莽夫组成的。什么是战争,正德十三年,新军火器配备率超过八成,十八年,棱堡出现,二十五年,二次军改,大炮兵主义出现,野战军平均每一百人便拥有一门火炮,二十人便有一人学习过数学,任何骑兵集群的集体冲锋在霰弹火炮面前都变成了笑话。

    一群习惯了待在后方欺压农民的士兵,也将新式军队最重要的两样东西:纪律和组织完全丢弃了。

    这种情况下,偏偏后方控制区最早那一批接受了天朝化教育的农民和武士们也开始选择了逃亡幕府——然后,便是幕府的全面天朝化改革。

    兵团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不是在同一个一两个大名和他们麾下的武士作战了,从这一刻起,幕府已经开始有了动员和组织起整个日本同他们抗争的潜力。

    他们是在同一个弱化版的天朝作战,而兵团的中高层将领至今都没有理解到这一点。

    或许说,他们意识到了,却不愿意承认。

    又能够承认什么呢?承认是他们的不负责任和短视造成了大批接受了天朝教育的日本人叛逃,为幕府的改革提供了原初的助力?承认是他们的傲慢致使他们不加辨认的将大名们大多消灭,结果使得最顽固和最保守的,执意反对天朝化改革的那些大名们全部消灭了,反倒为幕府的变革清除了助力?

    五年前也许这帮家伙还会怎么做,但现在,对于这群已经脱离了约束整整五年的家伙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只剩下一个了:想尽办法消灭幕府,将耻辱变成胜利。

    这也是李贶生会被派来这个岛国唯一的原因了,他必须把这群战争疯子重新拉回去,免得这帮人真的在这个小小的岛国上惹出不可挽回的乱子,甚至于......被到了绝境的日本农民们组织起来歼灭在这个岛国上。

    那可就不好玩了。

    李贶生的确对野战军有不满和憎恨的情绪,但情绪只是情绪,搞政治的人要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那就未免太过傲慢了,从理智上出发,即使他不认为这场战争具有着任何的正义性和价值,可他也决不能放任这兵团被抛弃后,在日本被幕府和农民所消灭。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只有妥协。

    将责任丢到另一群人头上,修改战略目的以表示兵团已经良好的完成了自身的作战任务,因此,他们的撤退绝非战败后的逃亡,而是胜利后的凯旋。

    向幕府妥协,以现兵团控制区的保留和贸易的持续交换到幕府未来将不会反攻的保证......如果兵团撤退,失去了外部压力的幕府也极可能会失去天朝化变革的动力,对于幕府内部已经因为变革而获利,并开始形成的变革派来说,这绝非好事,因此他们会答应的。

    同国内的新文官集团妥协,以日本的资源和对日贸易的垄断特权交换到他们对于国内舆论的控制,让这场被迫的撤军从舆论上变成兵团在达到战略目的后继续进军,却因为一小部分走私商人对幕府的支援而遭到了阻碍,因此不得不撤军的风向。

    最后,也是最为必要的,是同控制区内的日本农民们妥协。

    日本战争日本化,这才是这一系列撤军计划里最为重要的东西。天朝不可能放弃已经得到的利益,那些因为征日战争而背后得利的相关势力也绝不可能允许这一点出现,而如果没有绝对暴力的保证,李贶生也不觉得幕府真的会因为一个许诺便放弃反攻,收复失去的土地了。

    因此,他必须让日本人自己来承担这场战争,而由于民族情绪的问题,作为侵略者的天朝,自然在天然的立场上便弱了幕府一筹,无法通过民族主义来动员日本人,李贶生只能通过更多的让步和妥协,让大批日本农民得到更多的利益,以此来确保这些日本农民会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而战斗。

    他们想要土地?那就调来兵团的部队把那群该死的武士和藩主全部杀光,把土地发给他们。

    他们想要权利?那就建立议会,普及教育,让他们在自己的岛上随意的使用他们的权利吧,将权利平均的发给每一个人,人人皆王。

    他们想要未来?那就许诺他们天朝话改革的保证,向他们许下未来会被天朝并为本土的承诺,他们将会得到天朝国民一切的权利和待遇。

    终于,李贶生努力了两年,逐渐有了人开始相信他,那些曾经也相信过兵团的登陆是为了解救他们的日本农民,在被背叛一次后已经无法容忍第二次的背叛了,他们现在只相信现实和眼前的利益。

    如果这一次也失败了,大概李贶生只会想要立刻抽身离开这个鬼地方了吧。

    不管怎么样,在他的努力下,征日战争,似乎终于有了结束的希望。

    一周前,兵团高层同李贶生已经达成了协议,兵团高层需要李贶生将自己手下的日本民兵抽调一批,和兵团一起参与对大阪的进攻,这次进攻之后,无论是否成功攻下大阪,兵团都会撤军,并逐步将控制区的管理权交还给这些日本民兵。

    ......连妥协都要搞得这么别扭。

    无非就是想要这场战争结束的好看一点罢了。

    不过,只要兵团能够撤军,怎么样都好。

    李贶生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