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二十三章 铁路

第二十三章 铁路

    按照老头子曾经所说的未来,大约在距离现在两百五十年之后,以蒸汽动力为主的铁路列车才会出现,一辆列车的载重量大约能够达到九十吨左右。

    而如今,据李贶生所知,长江航线上的内河船只,载重量一般在二十吨到五十吨左右,外海船只的载重量则一般在八十吨到两百吨左右。

    相比起海运,列车所主导的陆运也许并不能展现出太大的优势。可相比起极度依靠内河,受到水系限制的河运,以蒸汽列车为主导的陆运,大抵则能够做到不分伯仲。

    唯一的问题是,现在的天朝做不到用蒸汽列车取代传统的畜力乃至人力运输。

    甚至不是制造问题,光靠天朝庞大的手工业规模,依靠着一群手工业者,李贶生都自信于天朝绝对能够搞出几十辆,甚至几百辆蒸汽列车来,维持一条乃至数条铁路线都是没问题的。

    问题在于,现在的蒸汽机,就如同李贶生在乡下所看见的实验一样,问题多,容易故障,且维护人员稀少。

    现在天朝懂得维护及制造这种原始蒸汽机的人,大概不会超过四位数,除了科学院的那帮人,估计也就只剩下一些为了希望摆脱水力机械,将工坊搬迁到内地的地方,搞出来的实验工坊了。

    按照老头子的话说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天朝至少往前推进了一百年,虽然还没法进入蒸汽时代,但也初步有这个资格冲击一下。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对于天朝,现在的问题从来不是生产力不够的问题,不如说,非要较真的话,生产力永远不可能有足够这个说法,无论何时何地,生产力都是不足的。

    对于天朝来说,现在的问题绝不是生产力的问题,几百万手工业者都快把整个市场给吃空了,在如今的天朝,以老头子的话说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永远都只会是萌芽,而绝对不可能破壳而出——谁他妈敢冒着几百万手工业者的愤怒搞资本主义?那几百万手工业者,背后代表的是上千万的家庭人口,以及围绕着所产生的,至少有着两千万利益相关者。

    市场已经饱和,订单量趋于稳定,手工业者的规模已经固定,这种时候,谁敢搞资本主义那一套,那些失业的,被剥削和压榨,以作为原始资本积累的手工业者们,是真的能杀人的。

    ‘从里昂到西里西亚,几千名到几万名纺织工就能搞得资本家们焦头烂额,而现在中原有五百万手工业者,一半是纺织业的,光是江淮地区就有大约两百万。

    哈,这两百万人要是搞起卢德运动来,我估计世界没有哪个资本家能受得了,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永远都只会是萌芽。’

    就是这样。

    很简单的道理,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从一开始就至臻至美的。想要破坏原本保守,落后却稳定的手工业体系,打造新的工业体系,那么,原始的资本积累可从没有什么温情可言,而几百万手工业者,会为了保卫他们的‘美好生活’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

    连老头子都不敢说他能抗住几百万手工业者的愤怒。

    那么,就反过来想吧。

    天朝现在的经济结构和模式,是基于先通过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将铁质农具的生产,将铁器的价格打压到极低之后,通过农村保障体系输入到农村去,开拓农村市场。

    这是一套先生产,再解决需求的模式,在过去,凭借着封建制度的权威关系外加上系统的帮助,老头子能够维持这个体系的运作,而现在......

    城乡对立的加深,已经证明了这一套无非再延续下去。

    那么,就加速一下吧。

    李贶生将一张地图摆在了眼前的案桌上,那是一副中原地图,没有将行政区划画出来,更多的只是标注了城市,水系和地形。

    而在这张地图上,几条线被用鲜红色的墨水清晰的标注了出来。

    从广州府到武昌府再到开封府,最后抵达天津县的南北贯穿线。

    从重庆府到成都府,再经过汉中抵达西安,之后向西贯穿河西走廊的西部线。

    同样从成都出发,抵达昆明府,然后向西经过大理府,穿过整个禅邦自治州,最终延申到沿印度洋海岸的勃固。

    金运亨看了看地图,好像看出了些什么,但心里不是很能确定,有些犹豫的问到:

    “阁下画出这些红色线,是指......”

    “如果这些线路,用着比海运略低一些,但可以和现在的长江航运或者黄河航运相差无几的运输量,各位认为,你们还需要受到江淮的束缚吗?”

    没人回答。

    这话说的实在有些骇人听闻。

    金运亨是朝鲜人,天然亲近渤海圈的发展计划,但他也并非完全抗拒江淮系,只是江淮系早就发展起来了,现在挤进去也没什么意义,捞不到多少好处,不如跟渤海圈子的人玩。

    坐在金运亨身旁的,是被金运亨以同大师兄弟的名义带来的金璇邦,虽然同样姓金,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汉人,出生于湖南大庸县,一直致力于连同西南系的人,避开江淮走湘江-珠江水系,搞出一个西南经济圈。

    除此之外,还有徐嘉道,江西丰城人,林述唐,湖南长沙府出生,谭节吾,湖北荆州人,欧阳壮飞,湖北武昌人,和寻太平,江西南昌人,以及刘尚述,四川成都人。

    这的确是相当有意思的组成,基本上全都是巴蜀,两湖和江西的人参与了聚会,同时,他们背后的故乡,也是作为长江航线的中上游地区存在。

    而按照地图上的红线表明,最重要的一条线,应该就是那条贯穿南北而避开了江淮的线路,其中心区域,就是以武昌,南昌,长沙组成的三角地带。四川则是作为连同西部内陆而存在的重点支线。

    如果地图上的红线真的具备着如今长江航运及黄河航运的运力,不,哪怕只有一半的运力,都足以让其涉及的几个地区,不顾一切的投入资金去建设了。

    可问题是,这真的能成功吗?

    “阁下所说的事情,可千万别是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那样的话,估计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修建,到我家曾孙来地府看我的时候,也许能够带来运河开始通航的消息。”

    谭节吾带着些许笑意的主动说到,话语里也不免带上一些试探。

    李贶生也许是可信的,但那话实在太过惊异,让人不得不慎重考虑李贶生这话到底有几分可信。

    如果真的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修条从天津到广州的大运河,那么他们大概会喝完这顿酒,然后回去跟自家孩子说今天他们听了一个极其好笑的笑话。

    愚公移山当作寓言故事尚可,但现实里,没有人真的会蠢到企图靠人力搬走一座山。

    当然,李贶生指的肯定也不是修运河这种不切实际的办法来绕过江淮。

    五百万手工业者的产能太过于庞大了,以至于市场饱和了是吧。

    那么好。

    那就让市场的需求再增加一点吧。

    南北贯穿线,全长预计将修建超过三千五公里的铁路线,同时连通武昌-成都支线铁路,和其余大量的支线,仅一期铁路工程,预计将修建总计四千公里的的铁路。

    初步估计将修建约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初期投入资金为两千万两银子,一期工程修建完毕预计需要五千五百万两到六千万两银子。

    考虑到耗时过长,耗资巨大的问题,因此,铁路的修建需要采取各地区分段修建,各自承担部分劳动力及资金花费。

    其中,消耗的木材,铁铜,煤炭,乃至于布匹,织物等,将远远的超出现在中原手工业体系的产能上限。

    “......渤海系那帮人才从日本捞了一千多万银子,这下得全砸进去了啊。”

    而且还得是开开心心的砸进去。

    在听完李贶生将铁路计划和蒸汽列车的全貌一点点讲出来后,不知道过了多久,金运亨听到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来。

    金运亨对此也颇为信服的点了点头。

    甚至江淮系的人都得挥舞着手里的银子,期望着能够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