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素心散文随笔 » 过三年

过三年

    公公去世三年,按照过去的习俗是要大操大办的。如今,新事新办,在当地已经相当盛行,方村大圆也都按照新的形式给老人过三年,一家人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烧纸祭奠纪念,流程简单,节约勤俭。我的两位同事与我公公同属富平故里,她们的父亲也于今年年初过了三年,都是按照俭约的形式操办,功德圆满。

    小叔子打来电话说要给公公过三年,过就过吧,入乡随俗。又说要大办,得请村里人帮忙。邻居家谁谁谁的儿子没有给他爸过三年,村里人闲话说了好一阵子。在周围都时兴新的文明操办形势下,先生的村里终究还是守旧的过着以前的习俗。过就过吧,小叔子担心被村里人说闲话,毕竟他们的根基还在农村。

    在农村,乡行最重要,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是相当有分量的,一旦得罪村人,遇到家里大事,比如老人下葬,将无人帮忙。以前就有过这事,儿女不孝顺,老人还没有下葬,几个弟兄就开始抢夺礼品货单,管事的一生气撂挑子不干,人埋了半截,孝子们头都磕破了,村里人才起了一点恻隐之心,帮忙把人埋到底。

    在农村,村人的力量是相当大的。所以人要活乡行,乡行好了,什么事都好办。在外头工作的人经常不回家,遇到大事,才是和村人拉关系,活乡行的重要机会。

    小叔子和婶婶给单位请了假,已经于一个星期前回去准备,既然要大办,得通知亲戚朋友都来助兴,通知邻里都来帮忙。花炮,花馍,花圈,门面,除了没有棺才,一切的一切都要像刚去世时的形式,重新来一遍。孝子贤孙们在吹打手的热闹欢吹里,把老人的魂魄请回家里,亲戚朋友祭奠,送钱,所有埋葬时的形式重新来一遍,在花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中,再重新把老人送回墓中,重新磕头祭拜。

    形势完毕,所有的孝子贤孙们脱去孝衣,从坟屯的这边扔向那边,俗称脱服,我想应该也有托福的意思吧。没有来的孝子托家人带上自己的孝衣孝圈,和大家的一起也从坟屯这边扔向那边,算脱了服。整个事情就算结束了,从此阴阳两隔,各自忙碌自己的生计,把彼此留在心间,永远的尘封起来,除了清明上坟,十月一送钱,除夕夜把先人请出,过年期间欢聚一起。

    买菜,买肉,买鱼,买果子,我们回去的时候,他们把一切都准备妥且了。小叔子请了全村人来帮忙,所有留村的老人和孩子媳妇都被请来吃流水。

    亲戚们陆陆续续赶来了,舅舅的婆姨们娘子军出面行集体门户。公公的舅家派来人行最后的礼节,从此再和公公家没有关系。姑姑是最重要的,全家出动,认真的来了却姑姑的心愿。兄妹一场,就此一回了,像死去时一样,一切都是最真诚的祭拜。小姑子是不用说的,主要的送饭人,门面,鲜花,各种礼品。外甥女是爷爷一手带大的,从北京赶回,过完事再连夜赶回北京,算爷爷没有白疼。

    三年的场面热闹而非凡,除了少数几个哭的悲天悯地的,大多都是自己心中的委屈,其他人都是热闹的凑形势,假装的哭泣,假装的悲伤,认真的祭奠,场面看上去热闹悲伤而滑稽。

    在农村这是理所应当的,三年是喜事,一切都陷在热闹的繁华里。悲伤只是自己心中的说事和祭拜。也有真悲伤的,想起公公当年被车祸伤了的场面。人活着真不易,命像小鸡一样,一个大的铁东西碰一下就了却了一生。

    管事的、服务的都十分认真,像被请来干一场工作,认真干活,认真做饭,甚至认真吃饭。碗里的汤水吃的干干净净,桌上的菜吃得彻底完全,剩在盘子里的肉食和稀罕物被来吃饭的老人,用皱皱巴巴的塑料袋装回去,给在家里等着的老头。我赶紧伸手帮忙,把桌上其余的香鱼甜品都装上。

    社会再发展,在农村,人还是过着旧日子,新只是一种表象。这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根深蒂固。房子虽然都盖了砖房,楼房,生活依旧是过去的老思维,吃饭永远都是那几样,面食,菜也是清淡的,遇到这样油水大的吃场,大家是一定要来撑了场面吃一回的。

    谁谁谁家的孩子吃完饭夹了两个馍,说是回去有事,撂下他奶就走了,谁都知道他是给他妈送那两个馍的,骑车半个小时,到家时,馍还是热的。

    我们匆匆被安排吃饭,又匆匆赶去坟地,祭奠,烧纸,托福。回来时帮忙的村里人已经料理完一切都散去了,家里整齐干净的如从前,除了桌上供奉的刚刚从坟里回来的公公的照片,一切都恢复成本来的样子,好像那些人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也许这会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地里给苹果套袋呢。

    形势过完了,三年过完了,先生给婆婆撂下一些钱,我们该走了。公公安歇,从此阴阳相隔更远,每个人又要踏上新的征途,去开辟下一站的人生。

    据说死去的人是有能力保佑后人的,希望公公在天之灵也保佑儿子和先生,我想其实这也是一种纪念的形势吧。

    2015-05.28